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赈灾 > 正文内容

李嘉诚的慈善,李嘉诚为什么是慈善家?

2022-12-09 12:18:23慈善赈灾2

一、李嘉诚为什么是慈善家?

目前李嘉诚从慈善基金会里面总计捐出的现金已经超过了200亿,在当代的华人企业家中没有人比李嘉诚更多李嘉诚的慈善。97年北大百年校庆,李嘉诚捐出1000美元支援北大图书馆,截至2015年,李嘉诚已经捐出150亿港元的财产,其中有50多亿用于汕头大学,汕头大学当年建校,李嘉诚就贡献了一笔巨款,如今该校已成为211名校

过去一年多来,李嘉诚在慈善领域还是做了不少事情,拿出了10亿的现金帮助香港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在内地他也有非常多的动作。单单是去年一年李嘉诚慈善基金会总计就捐出了20亿

二、李嘉诚对祖国有何贡献?

李嘉诚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也是一个对于中国企业发展有极大贡献的人!

造福家乡、扶医助残、顷资办学、扶贫振华!

最后,还可以用这16字来总结李嘉诚一生的贡献,丝毫不为过!

1:造福家乡

1978年的秋天,这一天,李嘉诚内心百感交集,因为他亿港澳同胞国庆旅行团回国的身份,来到北京参加国庆纪念活动,这是李嘉诚阔别家乡40年后,第一次重归鼓励,心情无以言表,参加完国庆活动,李嘉诚又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地-潮州,看着乡亲们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住的是茅草屋,李嘉诚心里很不是滋味,随后,李嘉诚决定为家乡建设集体公寓,同时还修建剧院,增加乡亲们的文化活动。

2:扶医助残

早在1984年,李嘉诚想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捐赠200万港币,1991年,李嘉诚再次捐资1.05亿港币给中国残联,李嘉诚帮助了400多万中国白内障患者把病治好了。

受益的残疾人为了表达对李嘉诚的感谢之情,他们自发地搞了一个万人签名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送上他们特别的礼物,所有人的签名构成了一行大字,上面写着:“您的爱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3:顷资办学

李嘉诚独资兴办汕头大学,这是一次伟大的爱国之举,同时也是送给家乡最好的礼物,这所大学位于潮安、澄海、揭阳和汕头市区的交界处,背后是峰峦叠嶂,前面是一片平原,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绝对是一个避暑的绝佳之处。

除此之外,李嘉诚还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捐赠7000万,兴建北大的新图书馆,成为当时亚洲大学中最大的图书馆。当时很多人建议冠上李嘉诚的名字,被李嘉诚婉言谢绝了。

4:扶贫振华

李嘉诚不仅自己致力于公益事业,还不断影响身边人,他经常对周围的人说:“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制度,能够全面改变贫穷的存在,这不是主观的认知,而是客观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决不能漠视这日益严重的问题。要打造一种奉献的文化!”

三、怎样可以得到慈善家李嘉诚的帮助?

李嘉诚是位很有职业道德的商人,这使得许多人忘记他也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没有对人情世故的透彻理解,他不可能作为一个商人取得成功。也正因为几十年的历练,他才可以对媒体讲出下面这段很精彩也很世故的话: “当你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最初别人都往下踩你,过了一个关键点,别人又都往上捧你。” 考察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或者考察一个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历史,似乎都存在着这么一个关键点。在此之前,他(他们)必须努力助跑,然后一跃而起,一飞冲天,社会地位呈几何级数上升。所以我把这段话叫作“李嘉诚定律”,用来概括社会生活中的此类现象。 然而,在这个“关键点”前后,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是同一个人互动关系的总和发生了变化! 每个人都要面对许多人,也就是拥有许多种互动关系。涉世之初,这些互动关系里有助于你的肯定不多。你父母会无条件照顾你,个把亲戚可以关心一下你。大部分情况下,别人不会对你投入更多的精力。 当一个人开始起步时,必然面临着与许多同行的激烈竞争。哪怕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也会因为计件工资、升迁机会和工友处在矛盾中。这样,势必有许多人明里暗里往下打压他。 然而,同时也会有一些竞争关系不那么激烈和直接的人将他作为朋友,或者作为自己办事的条件。这些人在给他提供助力,帮助他走向上升通道,但数量和社会能量均不及他的敌对者多。也就是说,将他的人际关系整体一清点,负面的超过正面的。 所以,刚开始自己事业的人多觉得举步艰难,诸事不顺。慢慢地此消彼长,捧他的人数量上超过了打压他的人,或者社会地位上更胜一筹,这就是那个神秘“临界点”后面的变化。 在这里,笔者还要给李嘉诚的话作一下补充。当然,有可能他自己早就明白,只是不方便明确地讲出来。在“临界点”之前打压他的那些人,以后多半也会一直打压他,“临界点”以前支持他的当然更没有变化。两种人都没有改变和他之间的互动模式。只是后者的整体力量超过了前者。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cszz/12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