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助学扶贫 > 正文内容

企业扶贫助学典型事迹(企业扶贫先进事迹简介)

2022-09-15 13:35:18助学扶贫2

1.企业扶贫先进事迹简介

十年前,由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评选出的首届“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中,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曾让亿万观众和读者泪目。那时,光明日报以《张桂梅:最美的妈妈》《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百个孩子的最美‘妈妈’》《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回家》《张桂梅:念念不忘做家访》等为题,多次报道过张桂梅老师的事迹。


十年后,刚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张桂梅老师,再度感动国人。


已经63岁的张桂梅,现为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作为一个从黑龙江省来扎根边疆云南的外省人,她长期献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疾病缠身却奉献不止,教书育人,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大批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充分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2008年以来,她已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了贫困山区女孩命运,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岭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其动人事迹经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再度报道后,在全国特别是云南、四川、贵州、甘肃、湖南等省的教师、学生及干部中受到了广泛关注与赞誉。


老师们说:


要无私奉献,立德树人


曾任中国教育报驻云南记者、云南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杨云慧说:“认识张桂梅已有18年,早在2002年就采写了张桂梅老师事迹,先后写过6次。每次采访,都会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她总会把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向张桂梅老师致敬!”


两次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的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张雅说:“张桂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刻领悟到‘一诺千金、抱柱之信’的脱贫攻坚中国精神。作为农民的子孙,张桂梅点亮乡村女孩梦想、改变她们人生命运的善举让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她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展示了时不我待、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是我们虚心学习的时代榜样。”


“张桂梅老师数病缠身,忍受剧痛,却坚守贫困山区40余载;生活清苦,节衣缩食,却甘将所有付之教育;事无巨细,起早贪黑,只愿将代际贫困斩断;家访万里,苦口婆心,照亮大山女孩的追梦之路。”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教师王力说,“作为城区小学一名普通教师,我从张老师身上学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教育信念不动摇。我们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勇挑责任与担当,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二是坚持清雅作风不懈怠。从热爱自身工作做起,从践行点滴做起,从关爱每一名学生做起。三是坚持自身修炼不放松。”


被张桂梅老师感动落泪的贵州省赫章县罗州镇尖山小学教师刘汉学说:“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的灵魂,更是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她用自己平凡的工作改变了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她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与病魔抗争,与坎坷较量,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支撑着她那瘦弱的身躯。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把她的精神当作自己的精神财富,从中去汲取养分,竭尽全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学生们说:


学做照亮他人前进的一束光


12月11日,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社会各界代表、老师、学生通过电视收看了“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


“张老师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束光。我很荣幸成为华坪女高的学生,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若以后有幸成为一名医生,我必当恪尽职守,为更多的人服务,像张老师一样无私奉献。”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陈兴琳激动地说。


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章海晨已经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第一初级中学支教三个多月了,每当他走上讲台都能想起大山深处的“张妈妈”。他说:“这是我来到湘西的第108天,也是我投身教育扶贫最前沿、志愿支教的第108天。这里同样是大山深处,山路十八弯,同样有着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望、对未来怀揣憧憬的孩子们。我要像张桂梅一样承担起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更应肩负起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扎根乡村教育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教育走得更深,走得更远。”


西南民族大学学生肖倩说:“从教十二年,张桂梅老师每天都在为改变贫困学生命运而努力。一步一步,她走过山间小路,走进每家每户,帮助每一个孩子顺利上学;一步一步,她用自己的双脚硬生生走出了一条路,一条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路,一条让孩子们摆脱贫困阴影的路。她,就是孩子们的光。我也很快就要毕业走向社会,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我都将努力学好本领,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别人点亮一盏灯,带来一点光亮。”


干部们说:


不忘初心,担当敬业


“学习完张桂梅校长的感人事迹,我热泪盈眶!作为教师,她用一生诠释了‘立德树人’的真正内涵,作为党员,她时刻践行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她的光辉,像太阳一样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田;她的精神,像山岳一样撑起了我们的信仰;她的爱,像春风,温暖了边疆、温暖了教育!她消瘦的身躯和沙哑的声音,在我的脑海里永不消散!”甘肃省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主任、学区校长王旭升这样说道。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贵州省“青年英才”陈艳波认为,张桂梅校长感动时代的精神恰恰是时代所需要和弘扬的。他动情地说:“身患23种疾病,12年家访覆盖1552名学生,行程累计11万公里,将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送进大学……给缺少教育资源的偏远地区建设免费高中,为受到陈旧观念束缚的农村女孩找到出路。张桂梅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这种无私的关爱,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回报则是在回应这份爱,传递这份爱,散播这份爱。”


“我认真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对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她是新时期坚持在基层工作者的楷模。她和我们一样扎根于最基层最贫困地区,可她坚强的毅力却是我所不能及的,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而感动。”甘肃省镇原县融媒体中心干部、下派新城镇惠沟村党支部书记闫钰这样告诉记者。


令人高兴的是,为以实际行动大力弘扬张桂梅精神,让更多贫困山区的女孩能够走出大山,继续完成高中学业,华坪县已经成立了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助学会经费来源于会费、捐赠、政府资助等,资金主要用于女高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华坪县的教育助学活动。丽江市委、市政府和华坪县委、县政府已为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筹集了第一笔助学金

2.先进扶贫工作事迹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张桂梅同志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希望。

  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3.扶贫 先进事迹

十年前,由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评选出的首届“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中,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曾让亿万观众和读者泪目。那时,光明日报以《张桂梅:最美的妈妈》《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百个孩子的最美‘妈妈’》《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回家》《张桂梅:念念不忘做家访》等为题,多次报道过张桂梅老师的事迹。


十年后,刚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张桂梅老师,再度感动国人。


已经63岁的张桂梅,现为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作为一个从黑龙江省来扎根边疆云南的外省人,她长期献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疾病缠身却奉献不止,教书育人,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大批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充分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2008年以来,她已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了贫困山区女孩命运,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岭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其动人事迹经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再度报道后,在全国特别是云南、四川、贵州、甘肃、湖南等省的教师、学生及干部中受到了广泛关注与赞誉。


老师们说:


要无私奉献,立德树人


曾任中国教育报驻云南记者、云南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杨云慧说:“认识张桂梅已有18年,早在2002年就采写了张桂梅老师事迹,先后写过6次。每次采访,都会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她总会把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向张桂梅老师致敬!”


两次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的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张雅说:“张桂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刻领悟到‘一诺千金、抱柱之信’的脱贫攻坚中国精神。作为农民的子孙,张桂梅点亮乡村女孩梦想、改变她们人生命运的善举让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她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展示了时不我待、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是我们虚心学习的时代榜样。”


“张桂梅老师数病缠身,忍受剧痛,却坚守贫困山区40余载;生活清苦,节衣缩食,却甘将所有付之教育;事无巨细,起早贪黑,只愿将代际贫困斩断;家访万里,苦口婆心,照亮大山女孩的追梦之路。”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教师王力说,“作为城区小学一名普通教师,我从张老师身上学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教育信念不动摇。我们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勇挑责任与担当,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二是坚持清雅作风不懈怠。从热爱自身工作做起,从践行点滴做起,从关爱每一名学生做起。三是坚持自身修炼不放松。”


被张桂梅老师感动落泪的贵州省赫章县罗州镇尖山小学教师刘汉学说:“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的灵魂,更是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她用自己平凡的工作改变了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她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与病魔抗争,与坎坷较量,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支撑着她那瘦弱的身躯。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把她的精神当作自己的精神财富,从中去汲取养分,竭尽全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学生们说:


学做照亮他人前进的一束光


12月11日,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社会各界代表、老师、学生通过电视收看了“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


“张老师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束光。我很荣幸成为华坪女高的学生,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若以后有幸成为一名医生,我必当恪尽职守,为更多的人服务,像张老师一样无私奉献。”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陈兴琳激动地说。


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章海晨已经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第一初级中学支教三个多月了,每当他走上讲台都能想起大山深处的“张妈妈”。他说:“这是我来到湘西的第108天,也是我投身教育扶贫最前沿、志愿支教的第108天。这里同样是大山深处,山路十八弯,同样有着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望、对未来怀揣憧憬的孩子们。我要像张桂梅一样承担起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更应肩负起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扎根乡村教育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教育走得更深,走得更远。”


西南民族大学学生肖倩说:“从教十二年,张桂梅老师每天都在为改变贫困学生命运而努力。一步一步,她走过山间小路,走进每家每户,帮助每一个孩子顺利上学;一步一步,她用自己的双脚硬生生走出了一条路,一条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路,一条让孩子们摆脱贫困阴影的路。她,就是孩子们的光。我也很快就要毕业走向社会,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我都将努力学好本领,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别人点亮一盏灯,带来一点光亮。”


干部们说:


不忘初心,担当敬业


“学习完张桂梅校长的感人事迹,我热泪盈眶!作为教师,她用一生诠释了‘立德树人’的真正内涵,作为党员,她时刻践行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她的光辉,像太阳一样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田;她的精神,像山岳一样撑起了我们的信仰;她的爱,像春风,温暖了边疆、温暖了教育!她消瘦的身躯和沙哑的声音,在我的脑海里永不消散!”甘肃省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主任、学区校长王旭升这样说道。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贵州省“青年英才”陈艳波认为,张桂梅校长感动时代的精神恰恰是时代所需要和弘扬的。他动情地说:“身患23种疾病,12年家访覆盖1552名学生,行程累计11万公里,将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送进大学……给缺少教育资源的偏远地区建设免费高中,为受到陈旧观念束缚的农村女孩找到出路。张桂梅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这种无私的关爱,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回报则是在回应这份爱,传递这份爱,散播这份爱。”


“我认真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对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她是新时期坚持在基层工作者的楷模。她和我们一样扎根于最基层最贫困地区,可她坚强的毅力却是我所不能及的,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而感动。”甘肃省镇原县融媒体中心干部、下派新城镇惠沟村党支部书记闫钰这样告诉记者。


令人高兴的是,为以实际行动大力弘扬张桂梅精神,让更多贫困山区的女孩能够走出大山,继续完成高中学业,华坪县已经成立了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助学会经费来源于会费、捐赠、政府资助等,资金主要用于女高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华坪县的教育助学活动。丽江市委、市政府和华坪县委、县政府已为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筹集了第一笔助学金

4.扶贫企业家事迹

颁奖词: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俯首修出幸福花。

事迹:身残志坚的一对残疾人,付出平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养育一对儿女成长,还脱贫致富,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名言!

5.扶贫先进单位事迹

李保国,男,汉族,195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李保国同志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同志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2016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同志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6.企业扶贫工作先进事迹

1.【“七一勋章”获得者 马毛姐】运送三批解放军成功登岸的“渡江英雄”

马毛姐,安徽无为人,1954年6月入党。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英模的杰出代表,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渡江战役中,年仅14岁的她参加“渡江突击队”,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不畏枪林弹雨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毛主席亲切接见她,并题词“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参加工作后她从不以功臣自居,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为党工作;离休后义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300多场次。

2.【“七一勋章”获得者 王书茂】为国护海寸步不让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王书茂,海南琼海人,1996年6月入党,他先后参加多项国家重大涉海工作,参与南沙岛礁建设,培养南海维权民间力量。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寸步不让,坚决捍卫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此外他还带领群众造大船、闯深海,发展休闲渔业、建起海洋民宿,实现共同致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七一勋章”获得者 王占山】战功赫赫百战老兵 倾心传播红色革命基因

王占山,河北丰南人,1948年8月入党。他是战功赫赫的百战老兵,先后参加辽沈、平津、衡宝、两广、抗美援朝、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出生入死、英勇杀敌,4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在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带领战友坚守阵地4天4夜,打退敌人38次进攻,歼敌400余人。荣获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被朝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王占山离休后,仍然情系国防事业,倾心传播红色革命基因。

4.【“七一勋章”获得者 王兰花】坚持志愿服务十余载 群众心中的“活雷锋”

王兰花,回族,宁夏吴忠人,1995年11月入党。她把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事业,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她带领“王兰花热心小组”先后为居民解决各类困难7000多件,调解各类民事纠纷600多起,开展公益活动7000多场次,推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的志愿者从最初7人发展到6.5万余人。她是群众心中的“活雷锋”,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5.【“七一勋章”获得者 艾爱国】“做工人要做到最好” 我国焊接领域“领军人”

艾爱国,湖南攸县人,1985年6月入党。他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集丰厚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于一身,多次参与我国重大项目焊接技术攻关,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作为我国焊接领域“领军人”,倾心传艺,在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工人”等称号。

6.【“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治沙与致富相结合 荒漠中营造百里绿色长城

石光银,陕西定边人,1973年7月入党。他是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他还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称号。

7.【“七一勋章”获得者 吕其明】用音乐歌颂党和祖国 知名作品广为传唱

吕其明,安徽无为人,1945年9月入党。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一生坚持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劳动人民。70年来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红旗颂》、《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和“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7.企业个人扶贫工作先进事迹

在兴化市大营镇联镇村5个监测点,总出现这样一个身影——他身着黑色棉服,胸前佩戴着蓝色工作证,左手体温计、右手消毒喷壶,每逢有车辆经过,就立即上前询问检查,给驾驶员测量体温。“这是我们村的‘洋葱书记’,多亏了他,大伙才能脱贫摘帽!”说起去年刚调来的第一书记李廷胜,村民们一个个赞不绝口。


李廷胜是兴化市大营镇联镇村的第一书记,也是原兴化大营镇供电所所长。2019年5月,刚上任的李廷胜因助力该村2000余吨红皮洋葱走俏市场,让广大农户“丰产又丰收”,成了家喻户晓的“洋葱书记”。疫情暴发后,李廷胜主动放弃休假,义无反顾奔赴“疫”线冲锋战斗,完成了从“帮扶者”到“守护人”的角色转变。一个普通口罩、一张村民熟悉的面孔、一份情深义厚的牵挂,他用血肉之躯为联镇村筑起抵御疫情的“生命之墙”。


凝聚红色力量同心抗“疫”


战斗先锋解战“疫”燃眉之急


1月28日,战“疫”形势严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村防控物资储备“告急”,李廷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网购、奔赴药房采购、向“娘家”兴化市供电公司求援……他想尽千方百计,终于筹集到1300个医用口罩、34瓶84消毒液和16箱医用酒精,并亲自送往辖区各户村民手中,解了全村疫情防控物资严重紧缺的燃眉之急。


当天下午,考虑到各监测点工作人员24小时守岗的就餐问题,李廷胜立即与妻子商量,从工资中拿出1800元,购买了方便面、八宝粥、矿泉水、火腿肠等食品,分发到各监测点,既解决了“疫”线值勤人员“吃饭难”的问题,更践行了共产党员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初心使命。


“我有抗击非典经验,我上!”“我年轻,免疫力强,让我去!”“面对疫情,守土有责!”……一名党员就是一名鲜红的旗帜。进村伊始,李廷胜向全村党员发出倡议书,号召大家率先垂范、积极到岗履职。此举得到了村内广大党员的热烈响应。为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李廷胜选拔了26名年轻党员组建“防控疫情党员服务宣教队”,指导辖区开展“地毯式”排查,确保防控工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留死角。


仅用一天时间,防控疫情党员服务宣教队就完成了对全村从外地回归的226名村民逐一排查,并将检查结果向镇政府实行疫情“日报告、零报告”。他们勇做“最美逆行者”,筑牢服务战“疫”堡垒,让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成为防控疫情党员服务宣教队的鲜明底色。


日骑千里驰援“疫”线


“活”广播传递抗“疫”正能量


“春节期间不聚会、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出现发热、干咳、胸闷等症状要及时就近就医……”2月10日一大早,李廷胜就骑着自行车,拿着“小蜜蜂”,声音洪亮地喊着话。“走街串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是李廷胜每日的“必修课”。“我不会用智能手机,也不上网,听了李书记的广播才知道疫情形势这么严峻,幸好年前囤了不少蔬菜,现在我和老伴儿都呆在家不出门了!”家住南元自然村的张本运爷爷说。


“加强联防联控,做好群防群控!”“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后,李廷胜紧急制作悬挂宣传条幅11个,张贴宣传标语25个,充分利用村里的“大喇叭”每天分时段滚动播放《给全市人民的公开信》,最大限度提高群众疫情防控警惕性、知晓度和配合度,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


为当好疫情防控宣传员,确保疫情防控知识家喻户晓,李廷胜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利用QQ群、微信群、朋友圈、抖音等新媒介,开辟舆论“战场”,“花式”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要求,及时澄清各类谣言,引导村民科学对待,消除恐慌心理,让防疫知识入耳、入脑、入心。


1月26日以来,李廷胜先后劝导群众取消喜事宴席12起,劝退走亲访友73人次,劝散聚众打牌人员128人次。他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让群众提高自我防控意识,做到“村自为战、户自为战、人自为战”,确保2064位村民看牢防控界限、守好防控底线,着力夯实了群防群控的坚实基础。


连续20个日夜“以村为家”


爱心“疫”购隔离不隔情


“群里又有新消息了,束必胜,你看看是哪户人家需要买生活用品?”“张本同,你汇总一下他们需要购买的物品清单,我去联系王书文,帮助大伙一齐购买。”“好的,您放心,我们一定给您办好!”……一连串消息来自“联镇村爱心‘疫’购小分队”微信群。


基层群众是防控新冠肺炎蔓延的第一道防线。为确保疫情“全天侯”防控,保障居家隔离人员和行动不便老人的正常生活,李廷胜与大营镇联镇村委“一班人”一道,成立网格管理党员队作战一线,区分片区、责任到人,主动收集村民日常需求清单,提供“跑腿”服务。每天晚上10点前,村民们只需在家动动手指,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直接“下单”,次日清晨就会有党员志愿者“跑腿”代购,免费送货上门。


2月12日上午9时许,接过志愿者送来的1桶油、1袋米、2斤青菜和5斤鸡蛋,家住潘家自然村的殷秀英奶奶说:“现在特殊时期,不让我们出门,这是对我们的保护。你们太辛苦了,大冬天的,不仅要值勤检查,还要来回跑腿,太感谢了,你们贴心服务真的让人暖心更安心!”听到村民的连连称赞,“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工作服务细一分,村民的健康安全就多一分。”李廷胜这样表示。


当前,联镇村上下齐心抗击疫情。在李廷胜的带动下,一批“跑腿党员”志愿者纷纷涌现,默默为抗击疫情“添砖加瓦”。截至目前,34名“跑腿党员”共计为461户村民购买各类物资累计达4.1万余元,有效避免了人员流动引发的安全隐患。


面对肆虐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李廷胜既是“指挥官”,又是“战斗员”,从正月初一起,李廷胜便以村为家,在防控“疫”线驻扎了20天。24小时不间断靠前指挥,不仅彰显了供电人的责任与担当,也感动着每一个村民。


他的抗“疫”日记里这样写道:“我是一名党员,更是第一书记,组织上对我寄予厚望,给予我大力支持,我将不辱使命,带领联镇村党员干部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坚定信心、冲锋在前,采取更严格、更有效、更深入的举措实践一名党员的初心和承诺……”

8.企业扶贫先进个人主要事迹

一、扶贫、济困、义务献血

1、2008年起,薛荣跃倡议和支持昌盛泰公司党支部开展了“捐助困难母亲”的爱心公益活动,这项活动连续开展了8年,已形成长效机制,每次捐助对象都达60人以上,捐助品及慰问金共约合40万元。

为海西辖区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

2、2014年10月16日,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的组织和协调下,昌盛泰集团公司董事长薛荣跃一行来到土左旗察素齐镇王齐村贫困村民家中慰问,捐款2万元,并为全村村民送医送药。

邀请天骄医院的9名专家医生携带B超和心电图等设备为村民义诊。

3、2015年5月23日,昌盛泰集团公司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义务献血。6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血液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献血办给集团公司赠送了锦旗。

二、助弱、助学、助老、助残

4、2012年起,民建回民区总支部发起了为贫困孤独症儿童献爱心活动,已形成长效机制,会员连续四年每年捐款预计1-2万元为呼市快乐星孤独症儿童训练中心31名儿童购置学习用品、体育用品、智力玩具及糖果食品,在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捐资助学活动、以及美化环境植树造林活动中,会员们大大提高了对社会的关注度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5、2013年至2014年,薛荣跃通过北京艾馨志愿者爱心人士“一对一”活动平台资助贵州省遵义县山盆镇岩湾小学5名贫困生5000元。

6、2015年4月13日,由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牵头,昌盛泰集团公司向呼市第十九中学初二九班残疾人家庭学生伸出援手,捐助其5000元餐费,今后将继续每年都捐出5000元,直到该学生大学毕业为止。

7、在拆迁呼市耐火材料厂、开发建设盛泰雅园小区过程中,薛荣跃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与拆迁户促膝谈心,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耐心细致地劝解,对他们反映的真实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并承诺要保障拆迁户的利益,对肢体残疾、双目失明、聋哑人和低保户较大幅度地减免回迁补差款;对其他生活困难户视情节给予不同程度地减免;对少数暂时无力支付回迁补差款的住户入住时再收取;对无力支付补差款的回迁户也给予先入住以后逐渐还款的照顾。

这些做法不仅较好地化解了各种矛盾,而且实现了和谐拆迁,确保盛泰雅园小区建设如期开工。2009年被呼市市委、市政府评为“1999—2009年度全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呼和浩特市市长秦义同志在2012年4月视察“盛泰雅园”时,高度赞扬了薛荣跃的公司为呼市棚户区改造作出的贡献,称赞小区是“呼市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流首府城市的又一个新亮点。

”据统计,在十年棚户区改造中,总共为回迁户减免回迁补差款逾2000余万元。

三、抗旱、赈灾、修路、校安、环保

8、2010年4月,为扶持突泉县学田乡平安村抗旱打深井,支援现金10万元。

9、2008年至2010年,薛荣跃在汶川抗震、西南五省特大旱灾、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抗灾中捐助达15万元。

10、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民建总支部想政府所想,急灾民所急,组织义卖活动,薛荣跃同志每次拍品居首位,还以捐款和缴纳特殊会费等方式开展了多种献爱心活动,体现了会员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高尚情怀。

2008年薛荣跃获得民建中央委员会“抗震救灾优秀会员”。

11、2006年,在开发建设小区过程中,兼顾了市容市貌和道路交通的改造建设,薛荣跃在公司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毅然投资60万元修筑了阀门厂路(虹云巷),使6路公交车延伸到煤气化总公司,受到了居民和职工的称赞。

12、2003年,昌盛泰集团公司出资4万元,为海西小学修建了校门和传达室。

13、2015年8月24日,为推动民间环保事业进步,薛荣跃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捐款10万元,为留住碧水蓝天作出了一份贡献。

四、履行社会责任

14、2009年,为了解决居民温暖过冬问题,薛荣跃的公司垫资300万元在阀门厂社区为4座居民楼进行了外墙保温改造,保温面积达1。

2万平方米,同时为每户居民进行了铁窗变塑钢窗的更新改造,数量达280个窗户。改造后的楼房焕然一新,经测量室温平均提高了3-5℃。

15、薛荣跃同志出于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自幼生长在新钢地域的情缘,多年来就在这片相对落后、贫困的地区开发建设,克服了各种困难,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高品位的住宅小区,使更多的居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受到了海西地区居民的高度赞扬。

16、在昌盛小区改造建设中,为尽量解决拆迁当事人的实际困难,公司先后实行了许多优惠措施,把回迁安置补差款额压到了最低水平,大大减轻了回迁户的经济负担,对低保户和特困户给予进一步减免金额的照顾,个别特困户无需交纳补差款,即可入住,而且产权归己,为此公司在近年的拆迁安置中多付出了数百万元的安置费。

2005年公司获得了呼市党委和政府颁发的“开发项目拆迁群众满意单位”的光荣称号。

17、为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2013年10月在上级党委、预备役师党委的关怀下,薛荣跃在集团公司成立了预备役30师88团一营三连,为筹建预备役连队,无偿提供200平方米办公用房,并出资20万元购置各种软硬件设施设备及军装等,使连队训练和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时刻准备着为国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014年公司获得了内蒙古陆军预备役步兵第三十师颁发的“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做建言献策的带头人,首府建设的带头人,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精力和才智奉献给人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薛荣跃的座右铭),这就是人大代表,企业家薛荣跃朴素而执着的追求。

9.企业扶贫先进事迹简介怎么写

李清平是遵义师范学院的优秀校友,是全体遵师人的骄傲和榜样。他积极响应号召,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波表示,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师生校友,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遵师红色基因的传承。

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传承红色基因、勇担职责使命,作出遵师人应有的贡献。

10.企业扶贫先进事迹简介范文

恒力集团在扶贫、助学、救灾以及其他各公益项目方面捐款累计已超10亿元。2018年入选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获评全国首批20家《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

  恒力集团表示,未来将始终坚守“家国情怀”,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矢志不渝地造福桑梓,奉献社会,为党担当、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在新时代、新发展中展现民营企业的新担当。

11.企业扶贫先进事迹简介模板

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这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村民说的“肚子吃饱了,才有心力干别的事”道理如出一辙。事实上,长期的物质贫困,会加剧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又会反过来增加脱贫难度。反之,道理亦相通。

30年前,前河乡的上湾、下湾、牟家寺三个村,因为生活贫困不得不放弃每年的民俗活动——纳顿,荒废了30年,这项民俗传统险些失传。而今,乡村脱贫,具备了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村子,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村民,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文化单位的支持下,成功恢复了这项传统活动。这番努力,不单单是要恢复一个节日庆典,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

纳顿,是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土地上欢庆丰收的民俗活动。它体现着人民企盼风调雨顺的祈愿,通过演出“庄稼其”等折子教育人要务实勤劳,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富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生活构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内涵,既是人们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两者相互推动共同进步。

30年后成功复演的纳顿,给村民们带来了久违的欢乐和满满的惊喜。很多年轻村民表示,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热闹的节日,村子里从来没来过这么多的人,堵过这么多的车,这都是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反映;村里的道路都是硬化路,有了开展活动的场所和所需的设备、用具,这是生活条件改善的体现;党员干部和村民通过活动加强交往交流,联系更加密切,凝聚力也显著提升,这是团结进步的表现。

眼前这些实实在在看得到的美好,都基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日子过得富裕,有了恢复传统的实力,愿望才得以实现。群众因此更加懂得,在今后的日子里,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办好一次又一次的庆典,传承乡村的民俗,延续大家的幸福。

脱贫造就的这种精神力量,让他们对家乡的感情不只是有乡愁和热爱,更多了一份要坚守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zxfp/5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