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话题 > 正文内容

一个看到过的典故?

2022-09-28 13:18:49公益话题2

一个看到过的典故?

你好,你讲的是《张延赏判狱》。

  原文

  相国①张延赏将判②度支③。知有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④。及判使,即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⑤。”明日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⑥,曰:“钱三万贯,乞⑦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明日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⑧乘间侦⑨之,公曰:“钱至十万贯,可通神矣,无不可回⑩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受也”

  注释

  ①相国:官名,指宰相。

  ②判:以高位兼低职。

  ③度支:原意是量入为出。魏晋南北朝时设度支尚书,掌管国家财政收支。唐朝开元以后,多以尚书、侍郎兼领度支事务,称度支使或判度支使。

  ④扼腕:用手握腕。表示情绪激动或惋惜。

  ⑤了:了结。

  ⑥小帖子:小纸条。

  ⑦乞:请求。

  ⑧子弟:弟子,门生,这里指公人。

  ⑨侦:侦询,指悄悄探听。

  ⑩回:扭转。

  译文

  张廷赏,将宰相要兼职度支。得知有一个大案子,很有些冤屈,每每想到都很是为之叹息。

  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就召唤狱吏,严厉的训诫他说:“这个案子已经拖很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

  第二天去批案子,(看见)桌子上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送你)三万贯钱,请你不要过问这个案子。”相国公很生气,更加催促这个案子。过了一天又见到一张小纸条:“(送你)钱五万贯。”

  相国公更生气了,命令(手下)两天必须了结这个案子。第二天有一张小纸条,写着:“(送你)十万贯。”相国公就停止调查不再过问。

  公人悄悄探听这个案子,相国公说:“钱已经送到了十万,(他)可以与神相通了,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怕祸及到我,不得不接受了!”

寓意

有了钱连鬼神也可以买通。比喻金钱的魔力极大。

墨子兼爱主张的理论价值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旧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面临崩解,围绕如何对待周礼的问题,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所倡导的“兼爱而无等差”论,很快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当时的百家争鸣就有“非儒即墨”的说法,以致出现墨子之言充盈天下、天下不归儒而归墨的局面。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集中体现和代表了社会下层民众的立场与诉求,蕴含着独特而深刻的人文情怀,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尤其是其中所体现出的慈善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的缘起

墨子所处时代的境况及其思想概览

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名翟,春秋末期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曾任宋大夫之职,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他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体系。后辈弟子根据其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语录,成就《墨子》一书,经历代亡佚,现存五十三篇。

百家争鸣中一枝独秀的墨家学派一贯反对儒家等级森严的仁义忠孝理论,针锋相对地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兼以易别”是其慈善精神的集中体现,“行义”则是其“兼爱而无等差”主张的践行方式,提倡社会实行平等的“爱”,从而杜绝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的现象。墨子主张任人唯贤,提倡“尚贤”而任使能,“尚贤”之法则是“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进而提出“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的著名论断。

墨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及深远影响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儒、墨,孔子以“仁”改造周礼,倡导“仁者爱人”,“爱人”须符合礼的等级规定,“仁”由此成为礼的核心内涵;墨子不赞成这种有等级差别之“爱”,主张“兼爱而无等差”。“兼爱”之“爱”是最广泛、最普遍的爱。 墨子从当时社会下层手工业者的立场出发,提出著名的十大主张,即“兼爱”、“尚贤”、“尚同”、“行义”、“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积极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苦行实践“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社会政治理想,具有非常明显的道德至上的理想追求,致力于践行经世济民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所蕴含着丰富的慈善理念,极大地充实了古代慈善伦理思想的内涵,是墨子慈善精神的表征,对后世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兼爱:墨家慈善精神的表征

兼爱:“无等差之爱”――济世救民之良方

墨子所构建的墨家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命题是“兼爱”。他通过思考当时诸侯纷争、天下大乱的现实,将根本原因归结于“天下之人皆不相爱”,提倡将“兼爱”作为济世救民之良方,主张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不分等级,也即是“无等差之爱”,而实现普遍的“无等差之爱”之法,是追求天下之大利而除其害。

墨子之所谓“兼爱”,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兼爱”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兼”可以统诸德,能行“兼”则惠、忠、慈、孝、友、悌诸德齐备;二是强调“兼爱”为天下治乱之枢纽,认为诸侯纷争、天下祸篡怨恨,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兼相爱”,能“兼相爱”则天下自然大治。

墨家之“兼”与儒家之“仁”的分野

诚然,墨家之“兼”,与儒家之“仁”,虽大体相近,实质则相去甚远。

首先,“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以自己为起点,而渐至广大,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因远近、亲疏之程度而有厚薄之分。墨家批评儒家时所谓“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即此之谓也。“兼”则不分远近,不分人我,一律同等爱之助之。所以“仁”有差等,“兼”则无差等。

其次,儒家之“仁”立足于人之道德自觉,目的也在促进人之道德的提升,而墨家之“兼”则以利为基础,目的则不限于在于物质层面的利人。

墨家之“兼爱”:对义务与责任的强调

今天看来,墨家之“兼爱”,主要涉及是群己关系的处理原则问题,把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看作是相互联结的利益共同体,既有自爱的权利,也有“兼爱”他人的义务和责任。依照墨家的思想,作为个体的人如果忽略对他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就会造成群己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动荡,进而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反之,如果社会全体成员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社会生活,能借利人以自利、借爱人以自爱,通过互惠达到互利,在利益的彼此交换中达成利益的实现,则群己关系就自然谐畅。

朱熹评墨子:苦行布施,不爱身以济众生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论及“佛老与杨墨之学”时即曾这样评价:“孟子不辟老庄而辟杨墨,杨墨即老庄也。今释子亦有两般:禅学,杨朱也;苦行布施,墨翟也。”在这里,朱熹以释子之苦行布施以喻墨子,揭示的是墨家“不爱身以济众生”的慈善精神。

中山先生评墨子:世界第一平等博爱大家

孙中山先生在评价墨子时,甚至将其“兼爱”等同于西方基督教之“博爱”。他在《民族主义》一文中即云:“古时最讲‘爱’字者,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在《民报》创刊号上,孙中山先生又进一步称赞墨子是“世界第一平等博爱大家。”孙中山以基督教之“博爱”思想理解墨子的“兼爱”理念,既赋予了“兼爱”以世界意义,也深刻揭示了“兼爱”思想所含有的慈善精神。

结语

墨子“兼爱”思想中所蕴含的慈善精神,流露出古代哲人对当时社会困弱群体的强烈关注和悲悯之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慈善伦理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公益慈善救济的理论渊源之一,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虽跨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词条推荐

墨子:乱世中的和平使者

86.9万 1'7

从先秦作家到南北朝作家集合,快拿出笔记本整理好吧!

9.1万 24'50

别痴迷王者荣耀里的“墨一炮”了,你了解真正的墨子吗?

22万 2'1

梦娇带你学历史―墨子

9.5万 1'6

100秒的时间,带你认识不一样的墨子!

41.3万 2'15

墨子 [mò zǐ]

墨家学派创始人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7个义项

展开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1][2],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3],曾担任宋国大夫[4]。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5]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6]

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子及其弟子们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14] [15]

墨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5]词条推荐

墨子:乱世中的和平使者

86.9万 1'7

从先秦作家到南北朝作家集合,快拿出笔记本整理好吧!

9.1万 24'50

别痴迷王者荣耀里的“墨一炮”了,你了解真正的墨子吗?

22万 2'1

梦娇带你学历史―墨子

9.5万 1'6

100秒的时间,带你认识不一样的墨子!

41.3万 2'15

墨子 [mò zǐ]

墨家学派创始人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7个义项

展开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1][2],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3],曾担任宋国大夫[4]。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5]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6]

本名

墨翟

别名

墨子

所处时代

东周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宋国,一说鲁阳,一说滕国[1]

人物关系

禽滑

学生

快速

导航

主要影响

主要作品

轶事典故

历史评价

人物争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7] ,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8] ,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1] [3] [8]

共5张

墨子

墨子约出生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民出身的哲学家。[6]

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墨子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9]

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5]

师从儒者

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10] [11] 开始在各地游学。据《淮南子・要略》之说,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12] 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一对立的学派。[13]

创立墨学

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子及其弟子们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14] [15]

墨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5]

真实的墨子和“墨家”

朝文社

赞192

阅读1.8万

兼爱、非攻――墨子的哲学思想

纪陶然

赞37

阅读7248

周游列国

墨子在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国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卫,并打算到越国,但终未成行。[5]

墨子

墨子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说服鲁班而止楚攻宋。墨子多次访问楚国,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终没有接受。后来他又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我的劝告,按我讲的道理办事”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遭到越王拒绝。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16]

墨家三分

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墨子死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故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5]

主要影响

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节选百度百科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yht/73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