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助学扶贫 > 正文内容

农村扶贫怪圈(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蜕变)

2022-10-11 15:40:31助学扶贫2

1.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蜕变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


这里森林茂密,溪流缠绕


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有着“天上什寒”的美誉




田间栈道上可以骑行也可以漫步


时间在这里变得很慢很慢




你可以细细感触风的轻抚


野外的清香


云朵的微笑


远山的拥抱




在政策的帮扶下


什寒村由琼中最贫困村庄蜕变为“最美中国乡村”




如今村民们住上了新房,还腾出房间做民宿




不但增收致富,而且让黎苗文化发扬光大




大里乡


地址: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乡


大里乡四周被吊罗山山脉环绕


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有林地、河流、田洋


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条件优越




小妹湖如一块碧玉静静镶嵌在青山怀抱中


沿湖畔蜿蜒而上,穿行于吊罗山山脉




天然瀑布点缀山间,绿意盎然


这里宛如仙境,美得让人情不自禁哼起歌




潭水清幽,林木茂密


山花漫野,鸟啼声声


与飞瀑交响,令人沉醉




住在大里黎家民栈


看着盛装出席的阿哥阿姐们


仿佛变身成了隐居的精灵,


过着逍遥又自在的日子




大里的黎族同胞们与悠悠山脉相依


不经世俗的喧嚣与凡尘的纷扰


不慕世外的繁华




保留着古老而完整的黎族风俗


拥有着天然淳朴的风情


朴素而热烈,积极而悠然




水满乡


地址:五指山市水满乡


水满村在五指山的环抱之中


青山秀水,清凉宜人




水满环境秀美,空气清新


山与水恰到好处地融合到一起




山水画幽远的意境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每立方厘米含有富氧离子达1万个以上


是休闲养生的绝佳场所




除了能感受到自然美景带来的心灵洗涤


还能体验到纯正的黎族风情




五指山水满乡黎峒文化园


是进入五指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


也是黎族人民祭拜祖先的圣地




宝山村


地址: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宝山村


每年的二三月份


房前屋后、河岸溪边、荒坡野岭


人们都能觅得木棉红




红得醉人的木棉无需绿叶陪衬,傲立枝头


将黎乡丽景定格于天地间


绿色的芭蕉树,鲜艳的花朵


仿佛行走在一副悠然写意的山水画卷里




修建中的木栈道已完工


待来年木棉娇艳似火


曲径可通幽,春锁深闺花自俏




屋基村


地址:儋州市那大镇屋基村


屋基村被称为“鹭鸶天堂”


上万只白鹭在这里繁衍生息


每年三月至九月,游客络绎不绝




村民代代护鸟成风


每年“三月三”前,鹭鸶飞回村里繁殖


八月十五中秋节后,它们飞去外地


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闲暇时在这里骑骑单车,喝喝咖啡,看看鹭鸶


再惬意不过了




屋基村除了有鹭鸶天堂


还有个很浪漫的地方——爱尚玫瑰园




每到玫瑰盛开的季节,


玫瑰花海都会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来


这也为村民带来许多好??处


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有固定收入



地址: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


加脑村位于万泉河上游东岸


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万泉河水从冠盖亭亭的园林中流淌而过


村中竹园曲径通幽,茶室隐秘其中




沿着石板小道走进加脑村


路边椰树高耸、槟榔亭亭、翠竹婆娑


犹如一幅水墨画




加脑是一块苗族风情浸润的土地


走入其间无时无刻不在感知苗族元素




苗族同胞在这曾被视为穷山恶水的地方


建设出自己的幸福家园

2. 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蜕变

2008年起,西江千户苗寨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现有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从昔日的贫困村一跃蜕变成海内外闻名的景区,村民陆续返乡创业。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2017年12月,西江千户苗寨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荣誉。2020年2月,待疫情结束后至2020年12月31日,景区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

3. 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

科皮,是一个坐落在老、少、边、穷武陵山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土家族聚居村落。

          乘决战精准扶贫和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之东风,在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乡村巨变,创造了喜人的“科皮速度”:2017年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9人,乡村无产业,村民无固定经济来源,主要靠零散种植玉米、油茶、养猪和外出务工为生计,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人员空心村。

       2018年来,村支两委班子建设齐整,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发挥出来,村里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湘西黑猪生产小组、禽类养殖生产小组、水产养殖生产小组,覆盖全村384户,真正做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全村建档立卡户全部顺利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1%,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试点村、湘西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体制机制试点村,以及首批“互助五兴”及“五树五建”扶志扶智行动县级示范村

4. 贫困村发展

河南省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2019年12月27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 2019年12月31日省委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三条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作为政治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四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和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三农”篇章。

第五条全省农村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夯实党的农村政策基石;

(五)坚持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六条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

第七条省委领导全省农村工作,应当定期研究农村工作,定期听取农村工作汇报,决策农村工作重大事项。每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根据中央决策和形势任务研究部署农村工作,制定出台农村工作政策举措,抓好重点任务分工、重大项目实施、重要资源配置等工作。

第八条省委设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向省委负责并请示报告工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农村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定期分析农村经济社会形势,研究协调“三农”重大问题,督促落实省委关于农村工作重要决策部署。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省委、省政府有关负责人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本系统农村工作的领导,落实职责任务,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农村工作合力。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日常事务。

第九条省辖市党委、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应当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发挥好以市带县作用。

第十条县(市、区)党委处于党的农村工作前沿阵地,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管用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省市党委关于农村工作的要求和决策部署。县委书记是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统筹谋划,狠抓工作落实。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应当设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同级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县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其成员由党委和政府有关负责人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第十二条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做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履行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第十三条各级党委应当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决策机制,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鼓励政、银、企、校等多方主体开展联合研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第三章重点任务

第十四条全面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大力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

第十五条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河南实践,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十六条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严守耕地红线,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第十七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快建设粮食经济强省,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推动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动绿色食品业加快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

第十八条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提速国土绿化,建设森林河南,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建设沿黄和黄河故道生态廊道、湿地公园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四水同治”,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灾害科学防治。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严格乡村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十九条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结合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以及村庄规划编制,推进基础设施布局向农村倾斜,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实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物流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第二十条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坚持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相结合、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相结合、抓发展和抓党建相结合,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推动基层基础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村党组织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持续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丰富基层民主协商形式,保证农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宣传农村先进典型。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十一条用好深化改革法宝。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金融创新,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规范引导小城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发展,建设一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

第二十二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排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脱贫攻坚期内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相关政策保持一段时间,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规划对接、政策对接、产业对接、机制对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第四章队伍建设

第二十三条各级党委应当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懂“三农”、会抓“三农”,分管负责人应当成为抓“三农”的行家里手。加强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健全培养锻炼制度,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干事创业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农村工作干部。农村工作干部应当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认真倾听农民群众呼声,不断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倡树“五比五不比”工作导向,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第二十四条各级党委应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人才培训机制,形成机构完整、职能完善、制度完备的专业化培训体系。坚持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大力引导和支持返乡创业。广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重点加强县域科技特派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和定向委托培训制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推进“法律明白人”工程。全面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技术推广队伍和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健全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第二十五条各级党委应当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计生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引导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六条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改革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推动“三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第二十七条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构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第二十八条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科技教育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

第二十九条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乡村规划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导向作用。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发展。

第三十条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法治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作用。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自觉运用法治方式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提高党委领导农村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第六章考核监督

第三十一条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上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对下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开展督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第三十二条各省辖市党委和政府、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每年向省委、省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市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第三十三条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将抓好农村工作特别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贫困县精准脱贫成效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由上级党委统筹安排实施,考核结果作为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四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农村工作职责的,应当依照有关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予以问责;对农村工作履职不力、工作滞后的,上级党委应当约谈下级党委,本级党委应当约谈同级有关部门。

第三十五条各级党政机关各涉农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关于农村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的职责,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群众,不得将部门职责转嫁给农村基层组织。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应当依照有关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予以问责。

第三十六条各级党委应当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干部敢于担当作为、勇于改革创新、乐于奉献为民,按照规定表彰和奖励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省委负责解释,具体工作由省委办公厅商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5. 一个贫困村的华丽蜕变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与全国工商联举行座谈会,围绕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进行交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正谱,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光彩会副会长谢经荣,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洪天云出席并讲话。

王正谱指出,“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民营企业积极行动,深度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重要力量。当前,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动员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十分必要。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会同全国工商联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健全领导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制发倡议文件,做好激励工作, 推动“万企兴万村”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新成效。

01

背景:从“帮”到“兴”的蜕变

时间要追溯到5年以前,早在2015年10月17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就发起“万企帮万村”行动。该行动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力争用3到5年时间,动员全国1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1万个以上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截至2020年6月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10.95万家,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89万个);产业投入915.92亿元,公益投入152.16亿元,安置就业79.9万人,技能培训116.33万人,共带动和惠及156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如今,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正式挂牌以及“万企帮万村”行动的成功,助力行动升级为“万企兴万村”,迎来了众多的赞扬声。

02

企业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万企帮万村’升级成为‘万企兴万村’,变的是名字与方向,不变的是民营企业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在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再次发起《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的倡议,鼓励更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我们要带头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争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他强调。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乡村振兴,产业要旺。刘永好委员建议,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作用,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数百亿元规模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金的投资、管理和使用,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发展,扶持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农产业。

此外,刘永好委员还建议,可搭建乡村振兴公益平台群,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一代企业家,传承和发扬光彩扶贫、脱贫攻坚精神,通过绿领培训、解决就业、扶危济困等方式支持乡村振兴。“动员全国民营企业家们运用现代生物科技、数字科技,结合现代农业、生态环保、乡村旅游、科普体验等多种业态,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和‘万企兴万村’的示范样板。”

全国政协委员、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

全国政协委员、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表示,多年来,大量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在引领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拓展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民营企业也是重要力量之一,民营企业可发挥在产业、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担当,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大贡献。”他表示。

张劲委员建议,应加快建立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激励机制;着力强化要素保障;发挥好龙头民企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好龙头民企在巩固粮食生产和种业翻身仗等农业重点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强化联农带农,实现农企共建共享;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乡村振兴民营企业家库,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并进行集中宣传推介和表彰。

03

乡村将迎来“造血式”飞速发展

“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大力推动必定会让企业有所行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的介入至少可以为乡村带来以下好处:

一是带来投资。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企业的设立和发展,都是资金投入的过程。

二是带来就业岗位。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就是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而非农岗位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也是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主要途径。

三是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变。企业对接乡村发展,不仅能够给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量,还能对当地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最优配置。企业进驻后,有利于将农民手中的土地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使农民在获得更高的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利用要素资源。

五是把本次品牌融合企业品牌进行高端包装。企业本身拥有打造产品的能力,对于一些乡村非遗文化遗产或当地特产,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的包装和打造产生为全新的品牌产品,叫响乡村全域品牌化。

不仅如此,企业的介入还有利于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这对于农民身份的转变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裨益。如此一来,中国乡村的发展将实现“造血式”飞速发展。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zxfp/9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