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助学扶贫 > 正文内容

教育扶贫在行动有感,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精准帮扶

2022-06-07 07:12:23助学扶贫2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体措施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教育扶贫在行动有感。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读后感

读完《
21
世纪教育新理念》后
,
我有很大的收获。文中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
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
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
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
力的感召。
那么,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
人格形成与发展
..
“以问题为纽带
的教学”引起了我的注意,读了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应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
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当今社会,创造、创新成了
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
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
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
是否有所创新。这就告诉我们,创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禀赋,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
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
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行问题性教学。
问题意识、
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基础。陶行知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过: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
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当小孩会说话后,
说的最多的就是问题:

这是为什么?那时为什么?
可是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这么多问题,会显得不耐烦,常常一句话
“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过。老师呢,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施以肯定和表扬,
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可是孩子是因为无知而上学,
他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题浅薄荒谬,这是正常现象啊!所以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
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久而久之,还谈什么创新?还如何去振兴民
族?所以,我们要明确,到底该如何实现培养创新能力、意识和问题能力、意识的教育教学
呢?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吗?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内容清晰,
教学方法灵活,
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
语言准确简练,
教学时间安排精当,
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让人叹为观止。
当老师说
“这
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按照我们习惯的观念,这堂课可谓是天衣
无缝。因为,我们认为,教师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
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
没有问题了。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
“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
老师就放心了。
有的老师不仅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
要抽问学生,
当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也就是都符合标准答案时,老师才会感到学生确实是没有问题了,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正
是因为我们多抱着这样的观点,
所以我们这样的教育被称为是
“去问题教育”

就是让学生没
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但是美国人却不是这样理解教育的,美国的家长最关
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提了几个有质量的问题,
美国的教师认为:
应该实施
“以问题为纽带”
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
那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就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
题。
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
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
“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
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在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
考,
去寻找答案。


把这两种形式的课堂进行一个比较,
可以发现:
一堂课提问众多的问题,
学生们对答如流,
看似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气氛很活跃。
其实这些算不上问题情境的创设,
不会诱导学生有深度的思考,难以生成课堂上“真正的问题”
。没有“真正的问题”
、没有悬
念,有的只是“教师问
---
学生答
---
教师再问
---
学生再答”的问答式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只是被动回答问题,
缺乏主动,
不利于思维发展。
而美国人的课堂告诉我们:
“思维自惊
讶和疑问开始”

有问题,
才会让学生产生好奇,
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才能激起

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使学生有思考和探索。可以想象,没有“问题”的课堂会是一堂怎么
样的课。问题课堂才是生命课堂啊!课堂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
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于不
同观点的碰撞、
争辩、
启迪、
认同;
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
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
智慧的升华。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zxfp/26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