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助学扶贫 > 正文内容

农村旅游扶贫村(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2022-11-09 14:40:29助学扶贫2

1. 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美丽乡村是可以建成“精品”的,这是一直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不曾想过也从未提起过的事。如今,瑞安的新农村建设,不但使之美丽,更做出了“精品”。

  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再靠落后单一的耕作过日子,瑞安的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精品村精品线的开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做法,为农村思变致富创立了多个样本。

  “温州一家人”,是瑞安农民脱贫求变的典型样本,“温州一家人”精品线的建成,既丰富了精神文化产品,同时又转化为物质产品,激励着当地村民创业致富的热情与信心。随着2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重点村的建成,“绿道探幽线”、“邹鲁修学线”精品的顺利推进,瑞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村美、田美、路美、山美、水美、人美”的“六美”乡村,一个个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变中求新,新必靠创。精品村、精品线的建设,具有独特创意,它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并将“六美”一个个融入其中,又一个个自然地展现出来。比如,对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古建筑等自然景点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农村生态旅游结合起来,通过文化载体这个新平台,拉动了内需、投资、消费、就业、收入等多个层面,此乃创新美丽乡村建设之魅力、功德所在。

  瑞安日报曾报道农民变老板的真实样本,有引种北虫草发“绿色财”的乡村老板,有成功种植灵芝并帮助与带领村民致富的“仙草夫妇”,还有化猪粪为宝生产新能源的女猪倌。这些都是因地之宜创办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种植或养殖场,从传统农耕向特色生态农业经济迈进,农民变老板的真实样本,也是创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另一种“转型升级”。

  乡村自然资源丰富,农村创业天地广阔,有待于更多新型农民去施展才华,创造财富。那些“北漂”“南漂”背井离乡去“掘金”,使得一些乡村成为“空巢村”的现象,也必将成为历史。农民的“幸福梦”就在自己的家乡,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村、精品线中。

2. 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是指低保户、危房户、重病户、残疾户、独居老人户和无劳动能力户等6类贫困边缘人群。

以泾县为例。2018年以来,泾县制定并落实低保户、危房户、重病户、残疾户、独居老人户和无劳动能力户等6类贫困边缘人群帮扶措施,进一步提升民政民生工程实施效果,有效防止部分生活状态处于贫困边缘的人群致贫返贫。

3. 乡村旅游扶贫政策

城郊型。这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

景区依托型。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景区周围的山林需要保护。村寨型。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在老、少、边、贫山区发展较快。

4. 旅游扶贫重点村

将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提供专项金融支持,未来5年,中国农行将向全国旅游重点村提供10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

5. 旅游扶贫乡村振兴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是解决新时代矛盾的有效抓手,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是不完全的振兴,没有几亿农民的富裕是不完全的富裕。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力举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4、面对数以亿计的农村庞大人口,以及小农户为主体的独特国情,中国实施乡村振兴大计,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5、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目光要放到全局上。

6、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7、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强、环境美、文化活、收入高、幸福长。

8、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灵活施策;要继承传统、彰显特色;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9、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目标,精心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乡村振兴的**方案,贡献乡村振兴的**力量。

10、只有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和谐互补、交相辉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家乡。

11、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根脉,要延续历史传承,根植文化积淀,留住原乡特色,回应未来期待。

12、要注重保持田园风光,突出个性,打造独特风格,“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不搞对城镇建筑的复制移植,切忌“千村一面”。

13、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要发掘可用人才、留住本土人才、吸引外来人才、用好特殊人才,培养一批心系故土、心向农村、心爱农民的优秀农村人才队伍。

14、乡村振兴要切实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党组织强起来,支部书记硬起来,党员站起来,带领群众走出富裕、管理、组织“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

15、农业兴、农村稳、农民富是“三农”发展的根本目标。

16、统筹城市和乡村发展,着力打造城乡建设布局科学、经济要素高效流通、生活空间相互融合、基础设施互融共享、公共服务均衡同质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17、整洁有序、果蔬飘香的美丽街院精致了村容村貌;比肩城市、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了生活品质;特色鲜明、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拓宽了致富之路;文明和谐、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浓郁了文明乡风。

18、坚持“建设美丽”与“经营美丽”并重、更重“经营美丽”,注重从输血式扶持向造血式发展转变,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9、乡村要长治久美,必须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科学管理和长效管护机制建设。

20、要早谋划、快启动、精实施,注重顶层设计和过程优化,切实实现村容村貌更加精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文明乡风更加浓郁。

6. 旅游扶贫示范村

旅游胜地人文璀璨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与湖北、江西交界,距离合肥、武汉、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车程都在2 小时左右,全程高速。在建京九(合安九)高铁2020 年通车,北上南下,东出西进。

太湖人文璀璨,近代走出了一代宗师赵朴初、著名诗人朱湘、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林学家马大浦,文史家孔凡礼,著名作家石楠等名人大家。成功创建安徽省首个国家级“中华诗词之乡”。

太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花亭湖、文博园两个4A级景区;罗河谷、龙潭古寨、玖玖花海三个3A 级景区;同时有赵朴初文化公园、狮子山景区、蔡畈古民居、九井溪森林公园、九龙涧瀑布、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等景区景点。太湖是“中国禅修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从旅游发展的视野,可浓缩为“一湖一园一文化”。

“一湖”即花亭湖,享有“天下第一禅湖”之美誉的花亭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一园”即文博园,集五千年文化于一园,人文景观令人震撼,特别是根雕艺术让人叹为观止。文博园是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一文化”即佛教禅宗文化和名人文化。太湖县历史上记载的寺庙多达70 余所,禅风、禅寺、禅景、禅俗在这里集中呈现,赵朴初先生在海内外的崇高威望和个人风范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太湖佛教禅宗文化的内涵。此外,太湖原生态小景点星罗棋布,蔚为大观,如罗河谷漂流惊险刺激,梅河谷险峻神奇,九井溪原始古朴,古民居独具特色,汤湾温泉可浴可医等。

“太湖样本”显山露水

近几年来,太湖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将文化旅游作为绿色发展“首位产业”,以禅源太湖5A 级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以文博园和花亭湖两大景区为龙头,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新兴业态蓬勃呈现,大批民宿悄然兴起。

太湖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高效投入、高频宣传、高度关注,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服务质量逐步提升。

据了解,目前《太湖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和《太湖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5》已出炉;6 个乡镇、14 个行政村分别完成了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编制。

除此之外,该县在推进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批旅游品牌。截至2019 年底,太湖县有4A 景区2 家、3A景区3 家、2A 景区2 家,三星级农家乐20 家、四星级农家乐29 家,旅游特色小镇2 家,梅河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栀子花岛、桃源里、龙潭古寨民宿等各种新兴旅游业态蓬勃发展。文博园“十里画廊”景区建设的国内首部以黄梅戏为题材来源的大型实景光影剧“天仙配新传”夜游项目是太湖亮点,填补了夜游经济的不足,成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安徽样本”。

7. 乡村旅游 扶贫

乡村景观规划是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由于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河南省现代农业设计有限公司专家道: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也丰富多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来看,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很多设计院经验不足,规划设计时容易出现景观功能欠完善、形象品质不高、生态环境破坏或同质性等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8. 建设贫困地区乡村旅游

一、加力推进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

  

1、推进主体深度融合。支持发展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

  

2、推进业态深度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林下种养、稻渔共生等业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业态。

  

3、搭建产业融合载体。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新创建一批主业强、百业兴、人气旺的农业产业强镇,认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4、促进加工装备升级。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鸟枪换炮”、生产流程“机器换人”、营销渠道“电商换市”,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研发推广一批有知识产权的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指导相关社会组织推介中国100强农产品加工企业。

  

5、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中服务、集合企业,建设一批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科技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通过后整理适宜进入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认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6、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种养加循环一体化,建立乡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装备,推进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次增值、节能减排。推介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三、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7、加快开发特色资源。编制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服务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

  

8、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加快建设绿色循环种植基地、配套发展加工物流,推动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项目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9、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挥村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发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推进整村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夯实产业基础,厚植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认定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10、创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发布一批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名录。开展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营销电商化“三化”试点示范行动,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11、扩大龙头企业队伍。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下沉重心,布局到县乡村,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12、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组建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利责任、完善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各主体优势,提高农户参与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扩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范围,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13、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落实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自行选点开展试点,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乡村产业发展亮点

  

14、打造休闲旅游精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蕴含的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优质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发掘村落历史,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新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

  

15、丰富休闲旅游业态。强化规划设计和创新创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摄影基地等高端业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园、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新型业态。会同发改、财政、文旅、教育等部门,改造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

  

16、提升休闲旅游管理水平。加快制定修订一批技术规程和服务标准,用标准创响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汇聚资源。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素质强、善经营的行业发展管理和经营人才。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聚集区开展督促检查,保障服务规范、运营安全。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继续推出“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

六、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17、培育创新创业群体。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以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搭建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实施农村创新创业“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各方资源支持本地农民兴业创业力度,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引导农民工在青壮年时返乡创业。

  

18、拓宽创新创业领域。支持返乡下乡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办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乡村产业新模式。培育各类新型融合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业态,推行智能生产、经营平台、物流终端、产业联盟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举办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宣传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第一批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典型和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19、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新创业”要求,推动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云平台,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建设100个国家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确认100个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培训、实训、见习、实习和孵化基地。务实办好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展示新成就,交流新经验,实现新发展。

七、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发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底蕴,开发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休闲旅游精品点。支持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化强镇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项目,尽可能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倾斜。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储藏、烘干、保鲜等设施。

  

21、引导龙头企业建基地。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组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合作,开发农业资源,拓展产品市场,以产业带动扶贫。

  

22、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博览、会展等活动,举办扶贫专场,促进产销对接,带动品牌提升。组织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科研单位赴贫困地区开展县企、村企对接活动,促进直销直供、原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对接。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zxfp/117029.html

标签: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