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助学扶贫 > 正文内容

扶贫干部深入农村(扶贫干部深入农村实践)

2022-11-07 16:20:28助学扶贫2

1. 扶贫干部深入农村实践

一、精准扶贫的目的

  根据务院扶贫办等7部门联合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精准扶贫的目的主要在于:

  1、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2、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

  3、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4、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5、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二、精准扶贫的意义

  1、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同时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施精准扶贫有着必然的联系,前提是必须通过扶贫消除了贫困,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小康梦。

  2、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全国扶贫系统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对全国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准确识别并逐一建档立卡,建立了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使得扶持对象一目了然。

2. 扶贫干部深入农村实践总结

半年工作情况概述,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工作纪律不足,努力方向

3. 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收获

社会实践的形式有:

1、环保类:植树、清扫公共设施、社区宣传等。

2、科普类:参观学习科研机构、动手小发明等。

3、爱心类:帮扶老人、义捐灾区、募集贫困儿童等。

4、成长类:义务劳动、有偿打工、团队协作活动等。

5、立志类:军训、拓展训练等。

广义的社会实践是讲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

4. 扶贫干部实干

笔者认为,担当与实干是二个关键词,银行最重要的职能是存贷款,在踏实调研的前提下利为互联网为贫困户提供存款与贷款的便利,组织互联网金融和网商相关知识的培训,为参与脱贫攻坚的企业提供便利与贴心服务,等等,都是可以去提升与挖掘的发展机会!

5. 走进农村实践活动

1.学工学农,学农是由学校统一组织青少年学生集体下乡体验农耕、农种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真正认识‘三农’。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支教,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其他有知识有能力的志愿者去西部参加支教活动,或者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西部教育计划,到西部贫困地区的支援教育的行为。

6.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7.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科技活动,提高科技学术水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6. 农村扶贫之路

坚持开发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视贫困群众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主体。贫困治理不仅要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还要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口融入社会;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状态,还要降低人们陷入贫困的风险。

开发式扶贫通过建构有利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其中,不仅在经济意义上使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而且在社会层面使贫困人口远离贫困。

它还注重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

7. 扶贫实践过程

体验贫困山区生活,帮助贫困山区人脱贫,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道路。

8. 扶贫干部深入农村实践活动

黄承伟,男,广西灵山人。1986年7月、2001年7月、2000年8月分别毕业于广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农业经济系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科学与地理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分获农学学士、硕士和理学博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兼任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扶贫开发、外资扶贫项目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先后承担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家、省部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中国西南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反贫困:理论方法战略》《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践与思考》等。

9. 精准扶贫社会实践

基于地理学视角,运用省域尺度的相关资料和数据,从扶贫标准、扶贫方式、扶贫主体等方面,探寻中国精准扶贫存在的省域差异,并分析了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省域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等因素对精准扶贫的影响。

在扶贫标准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扶贫标准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扶贫标准较低;在扶贫对象识别上,各省在结合自身精准扶贫实践的基础上实施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扶贫识别方法;扶贫方式方面,各省不同程度实施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主体上,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和省内各级政府对行政区域的扶贫为中国各省域精准扶贫的主要形式。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zxfp/116286.html

标签: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