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助学扶贫 > 正文内容

农村扶贫的基础(抓好什么是扶贫的基础)

2022-10-21 20:40:30助学扶贫2

1. 抓好什么是扶贫的基础

十大工程是指中国正推进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分别为: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这其中,既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等“传统项目”,也包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新手段新方法。

精准扶贫的基础是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截至2014年11月30日,中国各地已经全面完成了贫困村、贫困户识别工作,共识别出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

2. 抓好什么是扶贫的基本

七个一批就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劳务输出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加强教育脱贫一批、 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1、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持以“六个精准”“七个一批”统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精确瞄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进一步深化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行动,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2、坚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创新扶贫考评体系,加强脱贫成效考核。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压实责任、强力推进。

3、坚持统筹推进改革创新。

脱贫攻坚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工作相衔接,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统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能力,逐步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加强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监督考评等机制,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优势、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4、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有效途径,推动扶贫开发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5、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活力。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贫困人口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光荣脱贫。

3. 抓好什么是扶贫工作

一是建强村党组织。重点围绕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推动村干部、党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章党规党纪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吸引各类人才;推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二是推进强村富民。重点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常态化监测和精准帮扶;推动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乡村建设行动等重大任务落地见效,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是提升治理水平。重点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党组织对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治理合力;推动规范村务运行,完善村民自治、村级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民主协商等制度机制;推动化解各类矛盾问题,实行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为民办事服务。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经常联系走访群众,参与便民利民服务,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加强对困难人群的关爱服务,经常嘘寒问暖,协调做好帮扶工作;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以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 什么是扶贫开发的基础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而且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这是对5年来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的最有力诠释。我理解,“决定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2012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9899万人,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7年底还剩3046万贫困人口,减少了6853万,三分之二的绝对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平均每年脱贫1300多万人。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进度脱贫攻坚进入了最后的阶段,脱贫的进度反而加快了,请大家思考。

二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大量投入,贫困地区尤其是基层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增强了发展后劲。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倒逼了产业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倒逼了产业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态建设,为全面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这句话的意思是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这个关系我们搞清楚。

三是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攻坚的局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构建完成。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贫困人口进一步转变观念,发挥主体作用,营造了向上、向善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正能量。

四是成就举世瞩目,任务仍然艰巨。我们要对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清醒认识,脱贫攻坚已经到贫困人口进一步转变观念,我们要对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清醒认识,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国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60%贫困人口),截至去年底,还剩下3046万贫困人口。剩下的这些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大部分是386199部队。老弱病残比重大,其中因病致贫占42.6%,这是重点和难点。

5. 抓好什么是扶贫开发的基本

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1996 年9 月,我国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1998 年2 月,国务院专门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扶贫攻坚时期扶贫的主要对象和工作重点是贫困农户;1999 年6 月,我国再次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

在中央政策的强力推行之下,1997 年至1999 年这三年中,我国每年有800 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到2000 年年底,我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 万左右,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左右。客观地讲,国家“八七”扶贫攻坚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取得了扶贫开发巨大成就。

6. 抓好 是扶贫开发的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一是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二是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三是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四是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具体就是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7. 抓好 是扶贫

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既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我国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于1993年12月成立文化扶贫委员会

中文名文化扶贫

开展时间1993年12月

主要方面文化和精神层面

主要方式“万村书库”工等

8. 精准扶贫的基础是什么?

支付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通过“云闪付”推广,践行“支付为民”理念,努力建立便民。

9. 抓好什么是扶贫开发的关键

1.党和国家为了有效的缩短贫富差距所以高度重视扶贫政策。


2.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3.党和国家的性质导致我们必须保护好生活在底层的人,因为他们是党和国家的根基


4.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通过扶贫开发, 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扶贫开发,努力消除贫困,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实现国家的总任务。

6.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7.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是为了缩小发展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使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8.党高度重视扶贫问题也是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9.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10.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11.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0. 抓好什么是扶贫建设的根本

贫困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曾经是全球贫困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国家。从翻身解放到解决温饱、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70多年来中国以自强不息的发展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

实践表明,以人民为中心是消除贫困的根本动力。减贫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艰巨工作,实现减贫目标,领导人的情怀、意志和决心至关重要,执政党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汇聚各方力量至关重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执掌全国政权后更是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动员和凝聚起各方力量投身其中。

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立足实践推进减贫进程,同样是在实践中探索出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通过社会制度变革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减缓贫困;改革开放后,主要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带动减贫;进入新时代,在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中国立足本国国情,科学制定减贫标准、目标、方略,不断创新减贫理念、方法、手段,最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11. 抓好什么是扶贫的基础和关键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关键举措,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治本之策,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在一些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准确。贫困村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加工流通转化层次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规范化的产业链,经济收益不稳定。

(二)产业扶贫项目单一。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土地租金,造成项目不能持续发展。

(三)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一些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的贫困村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而其它贫困村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项目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受益者。

(四)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种植、养殖业落实项目,但县(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能力不强,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市场主体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

(五)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强。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贫困户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现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项目发展需要,要动员广大贫困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但是部分贫困户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缺失改变贫困现状机会。

(六)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人才匮乏。部分贫困村村组干部发展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社会治理上,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有的存在重政策补贴、轻产业发展的思想。在如何做大做强产业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定程度降低了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制约了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同时,部分贫困村产业科技含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存在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依托资源禀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贫困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

(二)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特色品牌。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贫困村集聚,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规划,精心谋划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以长补短,在发展好现有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发展适合多数贫困户的产业。因村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市场衔接,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走质量脱贫、绿色脱贫、品牌脱贫路子。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通过产业引导、扩大招商等形式,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种养业+加工业+销售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支持贫困村发展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源要素。要把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引导乡贤能人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五)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鼓励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营公司,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机制。通过与社会资本合股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场地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村群众财产性收入。

(六)聚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基础短板。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村破解发展难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多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深化“扶贫保”保障层次,用活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解决贫困户、企业发展产业无资金的难题。

(七)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共同脱贫致富。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致富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两个带头人”作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时报道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zxfp/107945.html

标签: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