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生活 > 正文内容

何为善,何为上善若水

2022-09-29 10:05:05公益生活2

一、何为善,何为上善若水

善,shàn,会意字,从羊从言。本义:其言为人人上出之气。

羊气上出为芈(牛气口出为牟)。羊取其“人人”之意;其言为人人上出之气,为善。

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完好、共同满足、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还做姓氏。还有“好好地;多;常;易”等义项。“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中国传统伦理有丰富的劝善内容,如《太上感应篇》等。“善姓”为罕有姓氏。《吾思/圣神贤》诗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师行师,自可名师。圣学博学,方成绝学。知善致善,是为上善。性勿恶,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出于慈祥之心的行为就是善;高尚善行的人是在他人见与不见的时候一样、行善行而人不知、是出于无为之做。当然平常的一般都不愿意这样做的。

利万物而不争

二、慈善的词语来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关于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是“爱”的意思。孔颖达疏《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又曰:“慈为爱之深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解释道:“慈,爱也”。它尤指长辈对晚辈的爱抚,即所谓“上爱下曰慈”。《国语・吴》中“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的“慈”即为此意。“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即《说文解字》中所解释的善,吉,后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如《管子.心术下》中所说的:“善气”二字合用,则是“仁善”,“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如《北史.崔光传》中所讲:“光宽和慈善”。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譬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和孟子也曾说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对于什么是慈善,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有极为精辟的概括: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的关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崔乃夫会长以纵横的关系,深刻地勾画出了慈善事业的全部活动和真谛。

慈善一词翻译成英文为“PHILANTHROPY”,源于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大约从公元十八世纪开始使用。还有一词“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该词出现的历史较为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其本意为“爱”的意思。

也有近代人给慈善下了如此的定义: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在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中,慈善通常是指人的神态,慈祥、谦逊。在这里,用于形容济南的冬天,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给人的感受,洋溢着人们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使人感到亲切,真实。

三、邵逸夫做出什么贡献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据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

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77年出资600万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更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

1987年后,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云南大学东陆园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20世纪90年代初,江浙一带遭遇罕见台风和洪涝灾害,不少学校被淹没。邵逸夫第一时间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马林博士来到浙江,马博士与几位教育系统同志划船深入校舍把真实情况反馈给邵先生,并着手参与灾后重建,创下一次性资助150多所受灾中小学的纪录。

1991年,邵逸夫首次到内蒙古,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参观考察海拉尔师专(呼伦贝尔学院前身)和部分中小学校,之后,一座又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出现在内蒙古各地。邵逸夫先后16次向内蒙古地区捐赠善款,总额达1.37亿元港币,全区有逸夫学校104所。

1994年,邵逸夫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磅,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1995年,捐资兴建河南省偃师市实验中学科教楼――命名“逸夫科教楼”。捐资兴建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学校”。

1999年,向台湾捐2500万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灾民。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5・12汶川地震三天之后,邵逸夫及夫人方逸华在得知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2009年,台湾88台风水灾,捐款1亿新台币予灾区。

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时,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12]

2013年3月,邵逸夫向浙江大学捐赠2亿元港币,建设“邵逸夫医疗中心”和“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这是邵逸夫及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捐赠的单笔资金最大的捐赠项目。4月22日,邵逸夫爵士夫妇, 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港币。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邵逸夫先生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令人敬佩,而他心怀家国,为内地教育、医疗事业倾注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更是令人敬仰,世代传颂。改革开放36年来,祖国内地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这得益于党中央的领导,也得益于以邵逸夫先生为代表的海内外爱国人士的大力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邵逸夫先生爱国重教、务实敬业、勤奋节俭、无私奉献的精神。各级教育部门和单位要将邵逸夫赠款项目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不辜负邵先生对教育的信任,对孩子们的关心。“逸夫楼”和“逸夫楼”模式,是邵逸夫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他关注民生公益的上善之心和超凡的远见卓识,为慈善事业赋予了更深更广的内涵。希望全社会能了解和传承邵逸夫先生的慈善事业和精神,涌现出更多的“邵逸夫式”人物。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ysh/7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