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生活 > 正文内容

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

2022-09-22 04:58:47公益生活2

核心素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到的三大方向,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都是一些方向性的东西,对于学校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具体操作还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要分清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学段对学生不同素养的要求。作为学校一定在核心素养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校本表达。作为一所小学,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有哪些呢?我想一定要浅显易懂,不要把核心素养弄得太复杂,大道至简,越是高深的道理越要用通俗的语言来把它表达出来。我们学校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我想应该集中在12个字上,即“阳光、自信、健康、文明、勤思、乐学”这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表达,也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向。

“阳光、自信”是对孩子内心的一种希望,希望孩子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自信,对生活充满着美好,每天都享受着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儿童时光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不但要教会孩子学会学习,更要教会孩子学会玩耍,让孩子每天都是快快乐乐。“健康、文明”是对孩子外在的一种希望。希望孩子体魄健壮,举止文明。能够把锻炼当作一种习惯,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能够讲文明懂礼貌,文明待人,文明接物。“勤思、乐学”是对学生学习方面的一种希望,希望孩子能够勤于反思、勤于思考,开动脑筋。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当作一种享受,能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既要向课堂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汲取知识的营养。

“阳光、自信、健康、文明、勤思、乐学”是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我想,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做到这十二字,就一定会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就一定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真正的栋梁人才。

以首要的“身心健康”为例:“身心健康”源于原清华附小校董马约翰先生身体力行、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倡导“健康中国”,珍爱自己的身体与生命,懂得身心健康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把身心当作最好的教育学(包括心理、身体、生活习惯)。其一,清华附小学生要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热爱生活、自信向上;尊敬师长,友善乐群,乐于助人,学会情绪管理。其二,至少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有较强的身体活动及协调能力,努力达到身体发育良好、视力达标、体态匀称、体质强健。其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究卫生、守时守规、合理饮食。其四,学会自我保护,面对危险学会逃生及自救,面临困难拥有顽强的抗挫折的意志与毅力,具有朝气蓬勃的“精气神”。

再以最后的“天下情怀”为例:“天下情怀”源于清华大学“中西合璧”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思想。清华附小百年来一直坚持公益引领(包括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责任担当)。其一,清华附小学生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扎中华根、铸民族魂,拥有爱家人、爱家乡、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其二,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友善相处。其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有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公益精神,要有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进而拥有成志少年的“实践与行动”。

五个校本化核心素养表达,立足完整人的发展,立足学生需求、学科本质、社会需求,从人一生的长度来思考。但作为“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学,其核心素养的外显样态,可概括为儿童易懂家长易明的“健康、阳光、乐学”。“健康”是指身体素养,身体是立人之根;“阳光”是指心理、精神素养,精神是立人之魂;“乐学”是指学生学习达到五大核心素养的境界,是立人之径。为此,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成志少年们庄严宣誓:“我是清华少年,努力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清华风格,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正在逐渐确立一条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之路。

培养核心素养最主要的难点是学校教育很难全面均衡地实施六大素养的培养。每所学校的实际状况不同,比如学校设施、师资力量、生源状况、办学保障等,在办学的追求上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的侧重点肯定也不同。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校本化的研究,有所选择和侧重地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基本可以解决这一难点。对学校而言,“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基因。核心素养的提出势必会让学校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心、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学校的课程更加注重增加课程的适应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学校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学校的各类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说,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化就是新一轮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系列化,这体现出国家课程的统一要求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施差异。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分校前身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2014年,按照石景山区教委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的整体部署,学校由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委托管理,两校实行“一人执两校,一体化管理”。分校从校情出发,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为育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经过几年的治理实践,打造学生喜爱、家长信任和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学校育人导向,重构学校育人理念体系

“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本质是新时期育人目标的完善与重构,其价值取向是回归人本性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人本性育人目标,需要在学校实践中进一步落实。”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表示,核心素养校本化是核心素养体系落地实践的必由之路。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是将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支撑。学校转型之初,适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按照“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学校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与学校秉承的“为学生选择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学校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出发点,围绕培养“阳光健康、学有专长、懂得尊重、学会选择、大气担当的优秀学生群体”的育人目标,借助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工具,构建了以“生涯发展”为核心思想的“实分精彩”课程体系。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教育目标的确立是一项重大、复杂、不断深化的课题,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目标发生了:从“双基”的确立,到“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核心素养”的出台,每次转折都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一)教育目标的三次重大转折

1952年3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明确提出“双基”概念,把小学教育目标表述为“使儿童具有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自然的基本知识”。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尽管教育领域经历了不同思想观念的洗涤,但“双基”这一育人目标却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中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了一贯传统。

在“双基”的引领下,课堂教学逐渐从原来的松散无序走向标准规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典型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分析―样例练习―小结作业”,五者之间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包括教师应该完成什么样的知识技能讲授、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学生应该得到哪些基本训练、实现哪些基本目标、达到怎样的程度等。这种类型的教学带有明显的效率导向,通过标准化流程和精准的教学控制,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关注“双基”难以支撑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2001年,第八次新课改全面启动实施,正式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体现了人们在育人目标认识上的飞跃: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目标体系,从“一维”到“三维”,“双基”成为教育目标中的一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而不是全部;强调学生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统一的结果,在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关注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从原来的“效率至上”转变为“关注效能”。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当效率和效能无法兼得时,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理想情况下的教学,是把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完全交给学生自学,学生学不会的再由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效能导向的教学与效率导向的教学有很大不同:前者倡导学生中心的教学结构,强调要相信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后者倡导教师中心的教学结构,由教师负责掌控整个课堂,采用严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利用课上的每一分钟。单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都无法与讲授式教学相媲美,因为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更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效能导向的教学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更加关注学生的潜能实现,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实现知识迁移和意义建构,这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更加全面和深入,但它依然存在不足,如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素质的清晰描述和科学界定。“三维目标”更像是一个宏观框架,而核心素养是这个框架里的关键要点――没有要点的框架如同“空中楼阁”,难以支撑教学的深层次改革。这就需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建立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衔接与配合,改造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人的全面回归。

(二)核心素养的确立

“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核心素养,其实质是指人们适应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关键能力和道德,又可以称为“21世纪素养”。其实说白了,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在21世纪更好的生存适应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三个特征:①关注人的整体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转向综合素养,凸显了一个完整的人所应具备的丰富个性――这种全面性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为“多核心”无异于“无核心”;②强调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超越了传统工业社会对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绝对关注,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信息意识以及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摆到了教育的核心位置;③注重“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十八个基本要点中有近一半属于“软实力”,目的就是要打破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等问题,鼓励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探寻“教书”和“育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ysh/6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