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孤儿助养 > 正文内容

为何说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

2022-09-10 11:59:45孤儿助养2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自身发展态势,中国经济结构正在缓慢地发生变化,正进入增速放慢但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在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报道称,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7%,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中国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认为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稳步推进,中国经济前景已经有良好支撑。

专家表示,从钱塘江畔的杭州共识,到塞纳河边的《巴黎协定》;从达沃斯高举全球化大旗,到雁栖湖全面启动“一带一路”平台建设,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深入人心。中国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在推动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公正不合理安排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希望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制度设计。出台金融、国企、土地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方案,完成对金融、财税、国企、土地改革顶层设计,明确这些领域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基本完成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设。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前置审批。继续减少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纵横协管机制。

3.投资体制改革。实施以并联审批和网上核准为主要特点的新型项目的核准式,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纵横贯通的网上并联核准、联动协管。出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改善民间投资环境,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铁路建设。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4.财税金融改革。编制完善2015至2017年全国财政规划。启动部门预算中期规划工作,中央部门在编制2016年部门预算时,同步编制2016至2018年部门预算滚动规划。地方也要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争取在编制2016年预算时,同时编制2016至2018年财政规划。对目标比较明确的项目,各部门必须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特别是要在水利投资与运营、义务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环保等重点领域开展三年滚动财政规划试点。通过扩大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和规模,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以及推广使用PPP模式等,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5.价格改革。修订并公开政府定价的目录,再放开一批价格,下放一批定价权限。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以合理的价格信号促进市场竞争,破除垄断,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以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推动转方式、惠民生。重点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

6.国企改革。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稳妥、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创新驱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多渠道打造创新平台。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探索创新“走出去”模式,注重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探索国际化经营规律。对不同类别国有企业,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加强分类监管、分类考核。明确商业目标,包括保值增值、经济增加值、利润率、负债率、可持续分红水平等财务指标,完善整体的配套评价体系。

7.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总结、推广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可复制经验。编制城市群规划。完善现有城镇建设征用土地制度,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登记确权,加快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和农村建设用地、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的流转制度,让土地改革释放出更多的城镇化红利。

二、民主与法治改革

1.人大制度改革。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构建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权力机关的体制,建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的机制。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制度化、规范化。构建人大主导的立法体制。

2.政协制度改革。坚持人民政协这个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政治协商向协商民主发展。发展协商民主,以政治协商制约公共权力。改革推荐任用制,赋予政协委员真正的民意代表性。构建人民政协委员言论保护制度,政协委员享有言论免责权。调整政协组成结构,以党派和地区为中心分配名额,政治协商的主体不仅包括各政党、各种政治团体和社会界别,还应包括普通公众。

3、独立司法体制。去除地方化、行政化问题,完善司法责任制,提高司法公信力。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最高法院巡回法庭等。构建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

4.司法公信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法、尊法。建立立案登记制、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探索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推进司法人员的分类管理和司法职业保障制度改革,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防范纠正机制。

5.转变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要加强和改进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不断提高政法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培育造就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法队伍。

6.公安改革。出台《公安改革总体方案》,一方面,科学定位公安机关的职责权限,剥离非公安事权,凸显公安机关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完善人民警察分类管理、职业保障制度,构建便民利民服务、公正规范执法的机制。

7.律师制度改革。出台进一步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的意见,统筹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等资源,推进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工作,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努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三、社会体制改革

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部分转为企业或划归政府行政机构。另一方面,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强化社保领域改革强化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全面建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并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继续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并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办法,修订失业保险条例。

3.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出台《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分级设置各类公立医院,县级原则上设1个县办综合性医院和1个中医类医院,地市级和省级按人口规模合理设置地市办和省办的综合性医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让医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除患。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在全国配备乡村医生。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购置。面向村卫生室免费定向培养3年制中、高职医学生。支持更多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院校接受学历教育。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探索实施乡村医生与农村居民签约服务模式。

4.教育制度改革。2015年将是教育改革落地的关键年份。启动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构建自主招生规范、公平运行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示范促进中学重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5.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体制机制。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1.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依纪治党一体推进,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加快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修订《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国家立法工作领导的若干意见》,启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办理工作条例》和《党委督促检查工作规定》等骨干法规的制定工作。

2、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制度、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制度。

3.政治纪律和政治责任。构建维护党的决策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机制,推进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推进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政治纪律要求,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4.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出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5个环节的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对干部选任的重点环节进行规范,推动选人用人工作由原始之治向规则之治深化,形成科学管用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制定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实施办法,为党代会代表履职尽责提供制度保障。探索实行官邸制。

5.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完善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完善党员队伍建设制度等。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制定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实施办法。

6.人才体制改革。构建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五、纪检体制改革

1.落实“两个为主”纪检体制向下延伸。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构建党委(党组)落实主体责任的机制,细化责任。抓住案件查办、干部提名以上级纪委为主等,制定规则、健全制度,保证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畅通无阻,保证纪委监督的权威性。层层落实主体责任,2015年的重点是落实市(地、州、旗)级。

2.纪检检察制度创新。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全覆盖。

3.强化纪律刚性约束。对腐败问题‘零容忍’。对一些行业性、地区性的“塌方式腐败”,一些长期危害整个行业、整个地区的腐败窝案、串案,切实追究政治责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和腐败必究的制度体系。

4.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走向纵深。加大存量案件的查处力度,保持反腐败持续高压态势,继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创新反腐败方式,推出中纪委网站客户端“掌上反腐”。从解决问题和暴露问题当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制度法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反腐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这一根本问题上遏制腐败。

六、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体制。推进环境治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模式,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

2.推动“水十条”出台。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修复制度,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实行“领跑者”制度,推行绿色信贷、实施跨界污染补偿等制度。

3.推动“土十条”制定实施。用分级分类的创新管理思维管理土壤环境,以农用地和建设地两个重点,启动《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工作。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明确实施的责任主体是各类建设用地的土壤环保责任人。

4.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就第三方治理制度和模式进行改革示范。推动环境公用设施管理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模式转变,实行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开,形成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管理专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5.构建差异化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启动排污权试点。制定并实施五大功能区差异化环保政策。制定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禁投清单。以废气票、污水票、垃圾票形式进行交易及抵押融资,构建城乡环境资源资本有序流动的机制。开展节能环保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推进能效贷款、绿色金融租赁、碳金融产品、节能减排收益权和排污权质押融资。

6.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与监测的指标体系。调整、补充、完善现有的资源环境生态相关的统计与监测指标,调整资源环境生态统计与监测指标的统计频率。改进统计与监测方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计与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处罚与责任追究机制,提高虚报、瞒报的成本。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ezy/4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