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孤儿助养 > 正文内容

对话职业女性榜样张欣:成功背后的故事

2022-09-08 08:57:12孤儿助养2

对话2012职业女性榜样张欣:成功背后的故事

  新华网北京3月7日专电(记者舒静)“她赋予建筑艺术的灵魂和生活的理念,不断的创新与创意使她在企业管理和慈善公益领域都卓有建树。她做着自己人生的设计师。”这是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近日当选2009中国职业女性榜样,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

  谈起“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张欣说:“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到的这句话,当时也有点纳闷。可能是说,我、SOHO中国都与创意不可分割吧。”

  “创意的源泉来自于人的洞察力。”张欣说,人的洞察力不一样,看到的角度不一样,就会影响各自的选择。她又笑称,或许她最大的创意,就是和潘石屹结婚。由于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截然不同,他们被有的媒体称为“海龟”与“土鳖”的结合。

  “当时也是很偶然的机会。”张欣说。在西方打拼15年后,当时的'张欣特别渴望“走回来”,而“土生土长”的潘石屹特别渴望“走出去”。张欣说,从交错的角度来看,一个往外走,一个往里走,就很容易碰到一起。“如果都按之前的状态生活,一定不会相遇。因为求变的动力,才能走到一起。”

  求变,是张欣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从香港、伦敦到纽约、北京;从工厂女工、剑桥学生到华尔街精英、SOHO中国CEO,她用这样的生命轨迹与跨度,证明生活中充满无限可能。

  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做女工的张欣通过申请,来到英国读大学。“突然到了一个都是金发碧眼、没有亚洲人的环境,还是很紧张。”张欣说。当时她在路上无助地站了很久,才看到一个亚裔模样的人,就一把拉住她,用中文说,我刚来英国,你知道哪里有卖方便面吗?

  张欣说,之后才想到她或许是韩国或日本人,但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就这样,她开始了海外生活的第一天。后来提到这段经历时她说,自己在哭了一周后突然明白,这就是生活,既然走到了这里,就开始做该做的事吧。

  正如她的员工所说,张欣“智慧、果断、持之以恒、有创造力、追求完美”。外界的压力与挑战,只会成就内心的强大和视野的开阔。“正是由于她的高标准,才使我们每人都趋于完美。”SOHO中国的一名高层员工这样说。

  SOHO中国由张欣和潘石屹一手创办,因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灵敏的商业嗅觉而异军突起。在大建筑时代,SOHO中国始终坚持“引入世界最先进的建筑理念”。张欣于2002年在威尼斯荣获的“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帮助他们建立了国际声誉。“现在每个项目基本都能请来全世界的优秀建筑师,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尊重建筑、尊重他们。”

  2007年,张欣带领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企业上升到更高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压力。“以前不上市时,市场不太好还可以观望一下,但上市公司不行,到了时候就必须做出全年的计划,各种监管让你歇不下来。”但显然,张欣更欢迎监管带来的压力与机遇。

  作为CEO,张欣必须满足市场和股东的要求,但她说,自己已经超越了单纯追逐利润的阶段,在数字背后,她同样关注“慈善、教育与信仰”。

  从不系统的捐助到创立SOHO中国基金会,张欣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用最有效的方式,让慈善发挥最大作用。她发现,政府在教育硬件上或许不吝投入,但谁来致力于软件的完善?于是有了“儿童美德工程”。通过歌曲、舞蹈、游戏、故事,美德情操一点一滴渗透到孩子心中,张欣认为,这远比优秀的语文数学成绩重要。

  因为推广美德教育,张欣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女性”之一。每年6月,张欣会到贫困地区回访,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也会让她欢欣。“慈善的本质是服务。”她说。

  看张欣的微博会发现,其中似乎没有鲜明的性别特征,经济、房产、教育、信仰,是频繁出现的话题,她身上有更多“大女人”的智慧和理性,而非小女人的妩媚和甜美。在问及她的家庭时,她说:“我总是在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这是职业女性都要面临的。好就好在女性比较坚韧,耐力比较强,能更多地承担。”  

;

收集五个海外华侨爱国的故事

1、陈志昆

1961年,陈志昆被委派到香港华侨商业银行担任副总经理的职位。由于熟悉中美两国的文化,陈志昆又不遗余力地为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以尽一位爱国华侨应尽的义务。他促成了夏威夷代表团第一次赴北京考察、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他多次任美国跨国公司的中国顾问。为了更好地促进并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1974年,他成立了友结投资顾问公司,主要担负起中美两国贸易的咨询工作。

2、符克

符克,出生于贫农家庭。1928年,考入广州市南海中学。在校期间,经常与进步同学研究和探索民族的出路。1933年,侨居越南,任小学教员。1938年初,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派到越南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日,任越南琼崖华侨救国会常委。1939年,组织并带领越南“琼侨回乡服务团”返琼抗日。8月,敦请国民党琼崖当局团结抗战,被敌人秘密杀害。

3、陈芳明

陈芳明先生是著名旅泰华侨,祖籍福建省安溪县,他热心社团工作、公益事业,在泰南华人社团和慈善机构任职多年,对祖国怀有浓厚感情,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几十年来,陈先生一直捐资建设家乡的教育、卫生和交通事业。陈芳明先生并非富甲一方,在倾囊援建家乡公益事业的同时,自己却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的爱国深情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4、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广东开平人,中国洪门致公党创始人。早年家里贫困,给人当杂工为生,1880年,他前往美国谋生,先是在食馆当厨工,期间加入三藩市洪门致公堂。1894年,他在波士顿组织起安良堂,成员最大规模时发展到了2万多人。该堂的法律顾问还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1904年,司徒美堂结识孙中山,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为支持抗日战争,他成立了“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后为抗战总计募集到了330万美元。1949年,司徒美堂来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了开国大典。1955年,司徒美堂在北京去世。

5、陈嘉庚

陈嘉庚,原名陈甲庚,福建泉州人,爱国华侨领袖、知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1891年,陈嘉庚跟随家人前往新加坡谋生,1904年后,他创建菠萝罐头厂以及自营谦益米店,并开始经营橡胶产业,后成为当地知名的橡胶大王。1910年,陈嘉庚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被推举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

辛亥革命时期,陈嘉庚积极筹钱支持孙中山革命,并创办了集美中学、集美师范学校、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厦门大学。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也是尽心尽力为国内抗战募捐。1949年,陈嘉庚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逝世。

1、陈嘉庚的爱国故事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忙光复福建。抗日战争暴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帮忙。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所有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詹天佑的爱国故事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 王兆松的故事: 辛苦下南洋挣基业报效祖国 王兆松先生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成为马来西亚著名侨领、企业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澜镇义门村一个贫困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老渔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贫如洗。为了寻找一条活路,年仅13岁时王兆松挥泪辞别父母兄长,在乡邻的携领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马来西亚以捞虾为业,后又当过冰块推销员,他根据不同渔船的需求,主动用舢板把冰块运到渔船上,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换取了珍贵的信誉。稍有积累,便及时买了辆汽车,在推销冰块之外,又经营起冰鱼运销业,由于推销成绩突出,被英国商人的一个公司委任为总代理。在此基础上,王兆松逐步开拓涉足其他项目,除了投资经营房产、种植橡胶、开采锡矿外,还投资经营酒店、戏院等服务行业。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以及当地上层人士的信赖和敬重,被推举为吉隆坡琼州会馆总理等职,1930年,他被马来西亚雪兰峨州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员和太平局绅,是年王兆松55岁。 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一直非常热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琼崖垦殖、矿业、渔、盐等业。他带领众乡邻在万宁置地8000亩,种橡胶400多亩。抗日战争期间,王兆松率琼崖华侨积极捐资,支持琼崖抗日战争。时任琼崖自卫独立队总队长的冯白驹曾亲笔给王兆松致函两封,赞扬爱国华侨“热诚义举,无任感佩”。 海南很多医院、学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献。1926年筹建海口海南医院时,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为名誉董事;还3次为琼海中学(海南中学的前身)捐款,独资为文昌中学捐建图书馆,即兆松楼;文昌清澜南岛小学、会文冠南小学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学楼。这些教学楼目前都保持着原来的骑楼风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记穷人,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体现出来。1956年王兆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子孙中代代相传。 从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从国外汇款为文昌家乡修路,还在通往家乡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桥。后来因为汇款麻烦,王兆松在文昌买下3间铺面房,以房租支付维修费。又在海口买下2栋楼房(今新华北路“长安旅店”和得胜沙51号),托人代理,租金全数用于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难,不足部分再从国外汇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终年80岁。

3、洪成琳,字陆登,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少年时聪颖好学,是清光绪年间国子监监生。他学成回乡,不愿步入仕途,决意从商,积累资金,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报效祖国。他曾东渡扶桑,下东南亚,跻身企业,融入商界,结交名流,事业有成,终成侨领。

1917年洪成琳由印尼返乡,看见英都祖祠东轩的培英学堂和西轩的育英学堂条件简陋,教学困难,严重影响教育质量。遂同两所学堂的主事领导会同族长及宗亲商议改进方案,酝酿筹办一所集教学和住宿为一体的学校,方能适应英都教育的发展需要。

洪成琳把新学校蓝图带回印尼,得到洪良渠等侨亲的大力支持,更坚定了他创办新学校的决心。洪成琳带头捐资,并联络侨亲开展募捐活动,共募得白银万两,带回英都,于1924年开始择地破土动工,兴建翁山侨立学校。经过两年紧张施工,一座规模完善的新校园终于落成。校舍占地2646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有能容纳300人的大礼堂,12间教室,4间办公室,6间宿舍,还有8000平方米的大操场,创办成为当时南安三大学校之一――翁山侨立学校。洪成琳首任校董事长,亲自管理,为家乡教育事业竭尽全力。从此,英都的基础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4、严崇建先生1958年出生于新加坡,毕业于加拿大圣玛丽大学。从事水下考古研究,是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学术研究中心创办者,其收藏藏品以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为主。拥有印度尼西亚颁发的水下考古和沉船打捞执照,是巨港、穆希河水下文物打捞所有权的唯一拥有者,曾参与过黑石号、井里汶、印坦等重要水下沉船的打捞。

2014年,在得知中国要建设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消息后,严先生十分关注,并很快与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立了工作联系。自此,严先生便与国家海洋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陆续捐赠、提供了许多精品文物。

国家海洋博物馆设计有“海上丝绸之路展厅”,用以展示中国古代繁荣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盛况。严先生为此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为国家海洋博物馆收集并捐赠了很多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展藏品。

5、李光前(1893-1967),原名李玉昆,福建省南安人,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家、慈善家。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镇芙蓉村。李光前热心社会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陈嘉庚先生的影响,对新马地区和故国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李登辉。

李登辉(腾飞)祖籍福建同安,父母为南洋群岛华侨。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诞生于爪哇,一八八七年转往新加坡读书,一八九一年赴美国留学,一八九七年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洋群岛,从事华侨教育事业,并参加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导革命的宣传工作。受到孙先生的帮助和鼓舞,他更加热爱祖国,于一九○五年回国,与留美同学颜惠庆等在上海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并参加曾少卿发起为反对美帝虐待华侨、华工而斗争的抵制美货运动,从事国际宣传工作。时曾少卿又把他介绍给复旦公学创办人马良(相伯),担任复旦总教习(即今教务长),兼课中国公学。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学生,曾聘他兼任主试。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他兼任英文《共和报》主笔,作国际宣传。辛亥革命军兴,武汉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为外交部长,他以“不会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沪主持复旦教务。一九一三年,复旦监督(相当于今日之校长)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会董事长孙中山先生推他继任。一九一七年复旦公学扩充为复旦大学。

李登辉从一九○五年回国后从事教育,主持复旦,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达四十年之久。他中年时儿女殇亡,后又丧偶,乃以校为家。国民党政府一再邀他为“立法委员”,他始终不就,而专心教育。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沪寓,时年七十五岁。

陈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30多个工厂,100多个商店,垦植了橡胶和菠萝园10000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到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早在青年时期,陈嘉庚就决心献身报国,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募捐20多万元。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他在家乡集美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1921年,他又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仅1921年到1937年这16年中,他就负担了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和经常费达400万元。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当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清朝末年, 有个爱国华侨叫张振勋.他有一次听法国人说, 要在瓜分中国之后, 到山东烟台建葡萄酒厂, 因为那里生产的葡萄质量特别好.他就想: 中国的土地和物产,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利用呢?后来, 他就到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生产出红、白葡萄酒20 多种,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风行全国, 而且畅销海外.在1915 年万国博览会上, 张裕公司制作的金奖白兰地、雷司令等名酒获得了金质奖章

海外赤子

他们心系故乡

海口得胜沙步行街,以及文昌中学、南岛小学、冠南小学等处,都有充满南洋风格的、有着同样名字的建筑---“王兆松楼”,这些楼宇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见证着王家四代人的爱国爱乡情怀。

位于现代都市却古色古香,在得胜沙51号“王兆松楼”中,由省政府颁发的“爱琼赤子”奖牌在客厅中闪闪发光,王家庞大基业的奠基人、已故马来西亚著名侨领王兆松的曾侄孙王录义娓娓讲述着这个家族的故事。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挣基业报效祖国

王兆松先生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成为马来西亚著名侨领、企业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澜镇义门村一个贫困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老渔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贫如洗。为了寻找一条活路,年仅13岁时王兆松挥泪辞别父母兄长,在乡邻的携领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马来西亚以捞虾为业,后又当过冰块推销员,他根据不同渔船的需求,主动用舢板把冰块运到渔船上,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换取了珍贵的信誉。稍有积累,便及时买了辆汽车,在推销冰块之外,又经营起冰鱼运销业,由于推销成绩突出,被英国商人的一个公司委任为总代理。在此基础上,王兆松逐步开拓涉足其他项目,除了投资经营房产、种植橡胶、开采锡矿外,还投资经营酒店、戏院等服务行业。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以及当地上层人士的信赖和敬重,被推举为吉隆坡琼州会馆总理等职,

1930年,他被马来西亚雪兰峨州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员和太平局绅,是年王兆松55岁。

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一直非常热忱。

1936年,王兆松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琼崖垦殖、矿业、渔、盐等业。他带领众乡邻在万宁置地8000亩,种橡胶400多亩。抗日战争期间,王兆松率琼崖华侨积极捐资,支持琼崖抗日战争。时任琼崖自卫独立队总队长的冯白驹曾亲笔给王兆松致函两封,赞扬爱国华侨“热诚义举,无任感佩”。

海南很多医院、学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献。

1926年筹建海口海南医院时,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为名誉董事;还3次为琼海中学(海南中学的前身)捐款,独资为文昌中学捐建图书馆,即兆松楼;文昌清澜南岛小学、会文冠南小学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学楼。这些教学楼目前都保持着原来的骑楼风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记穷人,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体现出来。

1956年王兆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子孙中代代相传。

从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从国外汇款为文昌家乡修路,还在通往家乡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桥。后来因为汇款麻烦,王兆松在文昌买下3间铺面房,以房租支付维修费。又在海口买下2栋楼房(今新华北路“长安旅店”和得胜沙51号),托人代理,租金全数用于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难,不足部分再从国外汇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终年80岁。

王俏云:

据称是亚洲首位女飞行员

王兆松先生有9个儿子、5个女儿,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

1958年前后,海南物资匮乏,他的大儿子王国泮从马来西亚寄回麦片等食品,发派给众乡亲。他还将海口房产租金捐献给文昌华侨中学、南岛小学等作办学经费。

王兆松的家训是:无论你懂多少种文字,会讲多少种方言,在家一定要讲海南话。家庭成员中任何人都不例外。

他的女儿们,最独特的该数大女儿王俏云。她出生于吉隆坡,念完中学后加入马来西亚雪兰峨俱乐部,当上飞行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曾登载过她的事迹,称她是“亚洲第一位女飞行员”。

王俏云生性好动,爱打羽毛球,喜欢骑电单车在马路上兜风,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她还是女青年会的会员,爱跳舞。开飞机,这在当年不仅是女性不敢问津,连男士也很少参与的活动,她是家中惟一对遨游碧空感兴趣的人。当她大着胆子向父亲提出要飞行的志愿时,得到父亲的支持。她很有天赋,在雪兰峨飞行俱乐部学习12个小时后,就能独自操纵飞机的升降了。

王俏云是一名杰出的飞行员,曾夺得多项飞行奖状,也曾多次遇险。最惊险的一次是1937年,她独自驾机飞行到海边,飞机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紧急降落,就在飞机降落在地面时突然翻覆,双翼及骨架均毁坏不堪,而她却吉人天相,安然无恙。

开飞机之事在三十年代曾轰动一时,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日军侵犯中国时,她曾要求加入中国空军,驾机轰炸日军阵地,为同胞、为国家雪耻报仇,但由于当年中国空军军官学校不收女生,王俏云报国无门,当不成现代花木兰。

不久后王俏云来到香港,加入当地的飞行俱乐部。对她来说,驾战斗机保卫祖国领空的意愿已经无法实现,但可以指导青年人学习飞行技术,使他们考入空军学校时,能更快掌握驾驶技术,更好地执行保卫祖国领空的任务,这同样是为国效劳。

这实在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姑娘,当时很流行唱粤剧,为公益活动筹募经费或为慈善机关筹款时,她曾多次粉墨登场。然而,她饰演的不是娇滴滴的花旦,而是扮皇帝,唱老生。

王俏云终身未嫁,于1971年因心脏衰竭在马来西亚离世,终年58岁。

王俏云的外甥杨庆达,也是一位飞行员。几年前,香港著名影星成龙和杨紫琼来吉隆坡拍摄《警察故事》的电影时,驾驶直升机的机师就是王兆松的外孙,王俏云之妹王莲梅的次子杨庆达。还有一次马来西亚有巴士发生意外,直升机应召到山谷协助拯救工作,当时的机师也是杨庆达。

曾侄孙三兄弟:

延续爱国爱乡情怀

王兆松的嫡子孙全部都在国外落地生根,他们时常回家乡寻亲问祖。其曾侄孙继承了曾叔公王兆松在国内的产业,也延续了曾叔公的爱国爱乡情怀。

早年,王兆松在海口市得胜沙建有王兆松楼,此楼五层高,1995年重修过,现租作服装批发行。

王兆松的曾侄孙王录理、王录义、王录勇就住在这里。他们成立了王兆松有限公司,经营商场、旅业、养殖业等。三兄弟很像他们的曾叔公,非常热心公益事业,除了捐资建校,还在文昌中学、南岛小学设立了王兆松奖学金。又在文昌家乡拉电、修路、架桥,竖路灯,并成立基金对路灯和道路进行维修。

王兆松先生在家乡捐建的教学楼中,好多已经有七八十个年头了,由于岁月的磨砺,这些楼舍已经破旧不堪,三兄弟商量着重修先辈遗产,代先辈造福家乡。

1998年,三兄弟回到家乡文昌清澜,看到曾叔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捐建的南岛小学破旧了,便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出10多万元,在原址按原貌重新建起一幢教学楼;会文镇冠南小学的兆松楼也旧了,三兄弟又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出20万元重修旧楼。2003年,在文昌中学校庆95周年的纪念典礼上;三兄弟以王兆松有限公司名义捐出75万元,开工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ezy/43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