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赈灾 > 正文内容

如何以“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

2022-10-22 01:43:41慈善赈灾2

一、如何以“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

据媒体报道,自今年初珠海明确对口支援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理塘两个藏区县以来,逾3000万元的8个援建项目在积极建设中,扶贫工作稳步进行。下一步珠海将重点加强教育合作,在稻城、理塘两县各建设一所“粤教云”试点学校,利用“云教育”、远程教育,帮扶提高教育水平。

就在10月中旬,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受到高度重视。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是帮扶单位的责任和目标。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珠海尝试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平台去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是一个比较好的探索。至于收效如何,也值得公众期待。

素质扶贫一直以来都是扶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过去很多地方开展的扶贫活动,往往更多是关注“硬件”建设,比如大多是单纯地为贫困地区捐资捐物,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但对“软件”问题普遍关注不足。而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扶贫,正是抓住了扶贫需求的关键点,关键抓在了扶贫地区的“软件”建设上,可以说是牵住了扶贫攻坚的“牛鼻子”。

如何进行教育扶贫“软件”建设,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那就是“学什么”和“谁来教”的问题,“学什么”即贫困地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类型的知识,应当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谁来教”,就是教育师资怎么配套。目前,因为受社会环境影响,贫困地区难以吸引到优秀的教师人才,师资力量提升是一个大问题。珠海这次“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其中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教”的难题,即在现有教师资源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水平,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将高质量、实用性强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输送到贫困地区,促进当地群众素质提升。

如何更好地发挥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帮扶,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笔者认为,还需要完善“三大保障”。首先要做好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确保硬件设施建设配套不滞后。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带动适合当地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先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

其次,做好“线下”人才培养的服务保障。在加强有针对性的互联网“线上”远程教育培训的同时,也要做好“线下”人才培养服务工作,协助当地教育部门组织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学校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到当地学校服务,进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

再者,做好信息互通的机制保障。安排贫困地区教师到珠海等地观摩学习,促进两者之间教师交流。把支持该地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扶贫工作重点,不断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机制,落实帮扶单位责任。同时,也要动员起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和支持,加强教育扶贫工程考核评估,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确保工程的有效实施。

二、教育扶贫政策给学校带来什么变化

人才不是只出生在富裕家庭,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是相当优秀的,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了让下一代更有希望,扶贫是势在必行的。我以前的学校就特别爱帮助成绩好的学生,至于成绩差的嘛就自己看着办啦。。。要知道现在学校的升学就业率可是关系着整个学校的声誉排名的。而对于优秀学生的帮困扶贫不但对整个国家可以起着所谓的“消除两极分化,共同进入小康水平”的旗号,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名声等。

三、描写扶贫的句子

1、一份捐赠,一份爱心。

2、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3、先富帮后富同奔小康路。

4. 共同架起慈善的桥梁,建设文明祥和美好温馨的美丽社会e68a84e8a2ad!

5. 扶贫济困送温暖XX人民献爱心。

6. 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积极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7. 关注教育事业,关心贫寒学子。 

8. 慈善送温暖,爱心献社会!

9. 捐出一份爱心奉献一片真情!

10. 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11.奉献爱心,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慷慨解囊. 共同架起慈善的桥梁,建设文明祥和美好温馨的美丽社会。

12.大爱善举,牵手你我他;慈心为民,同奔现代化。

13.让爱心在希望中绽放,让希望在教育中成长。

14.倡导无私奉献新风尚,谱写文明城市新篇章。

15.弘扬人道主义,帮扶贫困残疾。

【基本内容】

1、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有为实现规划要求而制订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

2、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3、把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

【经历阶段】

1、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贯彻生产自救方针,采取发放救济款资助生产和“以工代赈”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改变农村面貌,保障贫困户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个案型的扶贫阶段。1978年以后,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有组织、有计划地扶持贫困户从发展生产和商品经济入手,依靠国家、集体力量和群众互助,采取干部分工负责、富裕户扶助贫困户、逐户落实等办法,帮助贫困户发挥自身潜能,达到摆脱贫困的目的。

3、社区型的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扶贫阶段。1983年起,国家在继续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同时,投入更大力量对贫困地区实行经济开发。在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各有关部门、机关、团体积极配合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发挥当地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开辟生产门路,实行多种经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cszz/10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