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心家园 > 正文内容

吴仁宝的事迹

2022-09-18 14:55:04爱心家园2

主要成就

在吴仁宝的推动下,从1957年开始,吴仁宝在华西村党支部、党委书记,他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华西村由一个欠债累累的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人均存款超百万元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不仅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庄共同致富,帮助宁夏、黑龙江分别建成了“省外华西村”,还为全国培训了数以十万计的农村基层干部。 

1996年,华西村工业经济总量超20亿元,销售收入18.9亿元.利润2.2亿元.全村居民住房别墅化,30%的村民家庭拥有轿车,户户存款超过6位数。华西村积极扶持贫困村的经济发展,确定在“九五”期间帮助周边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8个村、8000人脱贫致富。

从1964年至1972年,吴仁宝带领华西人一股劲苦干了8年,把原来13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大田,赢得了人变、地变、产量变。《15年规划》提前7年实现。

到了1976年,当时的华西大队工副业达28.2万元,已占全年总收入的54.4%,集体积累(合资产)已经有60万元,“做煞大队”(当地土话,意为干活干得太苦)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1979年9月,华西大队首次受国务院嘉奖。

1983年,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1979年,正是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吴仁宝却提出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全村500多亩粮田由30多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

后来,在吴仁宝的安排下,一些村民们外出学手艺,回村后陆续办了锻造厂、带钢厂、铝材厂、铜厂等。在那段时间,华西人陆续办起了以冶金、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到了工业生产。1980年,华西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亿元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吴仁宝就提出,华西富了,要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多少年来,吴仁宝带头践行自己的诺言,关心周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爱周边村村民的安居乐业。

群众自编顺口溜来表达:“儿好、女好,不如华西村好,千谢、万谢,要谢仁宝大大。”(注:大大是地方方言,是哥哥的意思,比吴仁宝小的周边村民一般都亲切地称他为仁宝大大)。

为了分享华西村的经验,从2001年开始,一批周边村子先后自愿并入华西村。在他的推动下,华西村支援黑龙江和宁夏各建了一个“华西村”。他还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又通过“智力扶贫”,带动外地10万人脱贫致富。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1957年原属瓠岱乡的华西村,1957年撤区并乡后,改属华墅乡,取名华墅乡第23高级社。吴仁宝任华士乡第23高级社党支部书记。

1958年8月,23社与附近的泰清、马桥、立新三个高级社合并,称跃进社,吴仁宝改任跃进社党支部书记。

1961年10月15日,华墅人民公社17大队,分为华西因在华墅人民公社最西边,故名。吴仁宝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华西大队初建时,人口667人,集体资产2.5万元,欠债1.5万元,人均分配53元。

1964年冬,华西村制定了“五个一”的《华西十五年远景规划》。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西村就是农村的先进典型,实行以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2001年开始,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行政村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

2012年,华西村总收入524.5亿,华西村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2010年,华西村的人均收入达8.5万元,而同期,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过3万元多点。

2015年,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加入华西村大家庭。

2016年,中国最富有的六个村子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西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仁宝

华西村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是“农业学大寨”的全国典型,吴仁宝在这个村里当了创纪录的48年的村党委书记,他既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者,同时又是一个乡村公司的企业家,这双重的角色让他在很多时候游刃有余,也在另一些时候,遭遇终极难题。这种欣悲交集的命运将贯穿他整个的变革生涯。

当年,华西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农业学大寨”样板大队,吴仁宝还因此当过所在的江阴县的县委书记,在江浙一带,华西村的地位和风光可比大寨,吴仁宝则赫然是“陈永贵式”的好干部。在197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记者还曾用充满激情的笔触描写过华西村:“华西大队认真学大寨十一年,过去粮食亩产超一吨,今年可达2400斤……吴仁宝同志向自己提出了五项要求……四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用于抓农业,百分之十的地方财力用于农业机械化,把各行各业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五是继续抓好六十四个先进大队,同时帮助六个后进公社赶上去。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万人的理论队伍,一万人的科学技术队伍。他还向全省代表讲了改土治水、作物品种布局、秋肥造田、平整土地的规划,他把自己的蓝图编成了一首诗:九十万人民心向党,七十万亩田成方,六万山地换新装,五业发展六畜旺,社员人人喜洋洋。”

这样的报道充斥了一大串看上去确凿的、闪闪发光的数据,它曾经引得81岁的文学家叶圣陶激动不已,这位江阴人据此写了一首很长的赞美诗,其中有“仁宝同志江阴众,英雄业绩维仔肩,更思举国数千县,孰不能如江阴焉”之句。而在事实上,吴仁宝在高调学大寨的同时,却又干着另一些“见不得人”的工作。早在1969年,他就抽调20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当时可千万不能让外面知道,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呢。”后来顶替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他的第四个儿子吴协恩回忆说,“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我们转身也进了工厂。为什么冒险搞工业?因为种田实在挣不到钱。当时全村人拼死拼活,农业总产值24万元,而只用20个人办的小五金厂,三年后就达到了24万元的产值。”1978年,吴仁宝盘点过华西村的家底,共有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另外还存有三年的口粮,这在全国的数千乡村中可谓富甲一时。在当时,一包烟的价格是0.2元,整个江阴县的工农业总产值也仅仅数亿元而已。

就这样,吴仁宝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改造他的家乡,1978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再次报道了华西村,题目是《农民热爱这样的社会主义》,同时还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华西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当年度这家“中国第一媒体”对全国乡村最高规格的报道。可是,在江苏省和江阴一带,华西被嘲讽为“吹牛大队”,还有一些人给中央写内参,告发“华西村是个假典型”。在这样的风波中,吴仁宝奇迹般地躲过了暗箭,他的“江阴县委书记”在一次举报后被摘掉了,可他在华西村搞的那些小工厂却一直在地下运转。这些不受保护、偷偷摸摸的五金作坊成为了日后燎原中国的乡镇集体企业的胚胎。

当年,华西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农业学大寨”样板大队,吴仁宝还因此当过所在的江阴县的县委书记,在江浙一带,华西村的地位和风光可比大寨,吴仁宝则赫然是“陈永贵式”的好干部。在197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记者还曾用充满激情的笔触描写过华西村:“华西大队认真学大寨十一年,过去粮食亩产超一吨,今年可达2400斤……吴仁宝同志向自己提出了五项要求……四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用于抓农业,百分之十的地方财力用于农业机械化,把各行各业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五是继续抓好六十四个先进大队,同时帮助六个后进公社赶上去。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万人的理论队伍,一万人的科学技术队伍。他还向全省代表讲了改土治水、作物品种布局、秋肥造田、平整土地的规划,他把自己的蓝图编成了一首诗:九十万人民心向党,七十万亩田成方,六万山地换新装,五业发展六畜旺,社员人人喜洋洋。”

这样的报道充斥了一大串看上去确凿的、闪闪发光的数据,它曾经引得81岁的文学家叶圣陶激动不已,这位苏州人据此写了一首很长的赞美诗,其中有“仁宝同志江阴众,英雄业绩维仔肩,更思举国数千县,孰不能如江阴焉”之句。而在事实上,吴仁宝在高调学大寨的同时,却又干着另一些“见不得人”的工作。早在1969年,他就抽调20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当时可千万不能让外面知道,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呢。”后来顶替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他的第四个儿子吴协恩回忆说,“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我们转身也进了工厂。为什么冒险搞工业?因为种田实在挣不到钱。当时全村人拼死拼活,农业总产值24万元,而只用20个人办的小五金厂,三年后就达到了24万元的产值。”1978年,吴仁宝盘点过华西村的家底,共有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另外还存有三年的口粮,这在全国的数千乡村中可谓富甲一时。在当时,一包烟的价格是0.2元,整个江阴县的工农业总产值也仅仅数亿元而已。

就这样,吴仁宝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改造他的家乡,1978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再次报道了华西村,题目是《农民热爱这样的社会主义》,同时还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华西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当年度这家“中国第一媒体”对全国乡村最高规格的报道。可是,在江苏省和江阴一带,华西被嘲讽为“吹牛大队”,还有一些人给中央写内参,告发“华西村是个假典型”。在这样的风波中,吴仁宝奇迹般地躲过了暗箭,他的“江阴县委书记”在一次举报后被摘掉了,可他在华西村搞的那些小工厂却一直在地下运转。这些不受保护、偷偷摸摸的五金作坊成为了日后燎原中国的乡镇集体企业的胚胎。

  现在,回想起自己带领全村干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个峥嵘岁月,可以说既是一个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过程,又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新成绩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中全会有标准了,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对照华西实际,要说生产发展,华西有1524人,今年销售超过300亿,人均超过2000万,净利润超过12亿,人均利润超过80万,交税6个亿,人均超过40万。生活宽裕,华西人是共同富裕,但是彼此有差距,共同富不是一样富,一样富就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就会导致一样穷。华西人家家有钱了,最少的资产超过100万,最多的超过1000万。汽车家家有,最少的人家1辆,最多的人家3辆。房子家家住别墅,最小的人家400多平方,大的人家600多平方。我们华西从城市化到国际化,华西的小学生,都到城里去读书了,这是城市化,还有一部分国际化了,到国外去读书,外国现在六七个国家有华西人在读书,如果说经济不宽裕,就没有这个条件。

  回顾这些年的历程,我感到不满足的有两点:一是我年轻的时候有效工作做得太少。年纪大了以后,政策非常好,那我就要把我年轻时耽误的时间补回来。这话是我60岁时候讲的,今年我78了,10多年下来确实补了一些回来。二是工作中还有缺点,我曾经犯过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50年代“听”、60年代“顶”、70年代“拼”,到80年代“醒”:

  50年代“听”。只要比我吴仁宝大的官,他们的话我都听,上面说啥就做啥。他们说的我都做,没有条件也要做,是做给上面看,不知道老百姓是不是满意。所以,1958年刮浮夸风的时候,我也是先进。我报1亩地收3700斤,人家1亩地报10000斤,我说你10000斤是假的,实际上我3700斤也是假的,自己假了还说人家假,不实事求是。后来毛主席召开7000人大会,坚决纠正“浮夸风”。郑州会议恢复到三级核算,队为基础。于是,我大会检讨、小会检讨,有的还登门检讨。50年代的“听”,实际上犯了“教条主义”。在这方面,我已经改得比较好了。

  60年代“顶”。60年代初,又有人叫我吴仁宝怎么搞,怎么搞,我说不听了,我以前听了上当了。领导不满意,有人说我吴仁宝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独立王国”。后来一想不对,明顶是要吃亏的,就改为暗顶。从此以后,不管哪个领导讲什么,我当面都是答应,谢谢领导关心,过了后,不符合华西实际的,绝不执行。所以说,60年代的“顶”,实际上是“形式主义”。

  70年代“拼”。拼命大干社会主义,有的是拼得对的,有的是拼得错了。特别是“以粮为纲”,粮食固然重要,但有了“纲”就不同了,好像只有抓粮食才是最革命的,搞农副产品是不太革命的,搞乡镇企业好像是反革命。于是旱田改水田,两熟改三熟,农民搞得辛辛苦苦,还只有温饱。当时我不满足于光抓粮食,我就办了工厂,对外不宣布,对内自己有数。因为参观的人来的比较多,我就不给他们看,领导来了,就把厂关了,工人除草,挖河泥,搞得轰轰烈烈,领导很满意,领导走了,叫他们回来,加班加点补回来,我保护了“资本主义”。

  80年代“醒”。最大的醒,是解放了思想。邓小平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叫特色,特色就是什么事情都得实事求是。很多人问,华西为什么不分田到户,当时中央讲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根据自己的实际,没有分田,这就叫从实际出发。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华西为什么不转制?中央要求两个毫不动摇,一个是坚持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一个是坚持引导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现在社会上有少数同志还在争公有私有,我是不怕公有制的,就是怕公私都没有,没有是最不好的。只要有了,不管是公也好,私也好,都是好的。

  华西有所进步,作为我个人,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任何情况都挫伤不了我的积极性。为什么?因为从入党那天开始,我就决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有了这个信念,就一点没有三心二意。所以我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说劳动光荣,我觉得当一名共产党员更光荣。当一个共产党员,按共产党员的标准去做,那就是最光荣的。

  华西的成功,主要是同两头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健康长寿”,也就是说一头要和各级组织保持一致,一头要和老百姓保持一致,要和各族人民保持一致。华西村党委不管在哪个时期,都要按中央精神办,特别在大的方面要和中央保持一致。我们曾经编了一首村歌:“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华西人民艰苦奋斗建设‘三化三园’的新华西。实践检验华西,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

  我自己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提了三句话。就是“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什么叫村帮村、户帮户,我们帮了周边16个村,还有两个村在省外。大家都在并村,我们的并村是创新的,跟人家不一样,我们叫村企分开,一分五统。自2001年6月以来,我们先后五次“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五统”以后怎么办,“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我们通过“拆老厂房建新厂房,拆老屋基建新公寓房”,把周边零零散散的个私企业集中到一个园区,既可节约土地至少2500亩,又可以充分体现“三化三园”(远看是林园、近看是公园、细看是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各方面都比原来好了。实践证明,“一分五统”确实是华西体制、机制的一大创新。

  我们江苏的先进性教育,最终是实现“两个率先”,关键就是要建好一个党支部。怎么建好党支部?我们华西的干部有自己的标准,就是要“三正、三平、三守、三不倒”。“三正”是: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是:要有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三守”是守法、守约,守信誉;“三不倒”是:难不倒,夸不倒,还要吓不倒。我们就是用这个标准建设华西村党委。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到底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自己立了标准,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华西幸福的三条土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什么叫生活富裕?楼上铺地毯,楼下铺地砖,吃水用开关(自来水),雨天里走路不打伞。这是80年代初了,那时候华西建了长廊,现在没有了,大家都有轿车了,从家里可以直接开出来,这也叫与时俱进。精神愉快有4条标准,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干群团结、上下齐心;精神愉快,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上下关系。身体健康也有4条标准,日常增加营养,年老集体保养,孩子精心培养,业余文体形式多样。我们华西的老年人都有保养金,女的50岁,男的55岁以上,都有保养金,最少的6000多,最多的一年1万六。不仅这样,华西没有退休的,只要身体好,不讲年龄,愿意干,工资照拿。而且还有敬老奖,80、90、100岁的老人都是这样。哪家有百岁老人,直系亲属每人奖1万,奖励他把老人养好。比如家有99岁的老人,那家人一定千方百计把他养好。养好了,每人有一万块奖金。村里有个99岁的老太,他们家有两个人24小时陪护,最后到100岁了,全家37口人,得了37万奖金。()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axjy/58073.html

标签: 事迹吴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