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责任 > 正文内容

农村公益事业有哪些?

2024-04-10 21:43:15社会责任1

农村公益事业有哪些?

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设施的建设;社会优抚工作;救灾救济和扶贫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工作;实行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搞好公共卫生,整顿村容村貌,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

农村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一般是指涉及村民的公有公用和公共利益的事业。农村公共事业薄弱,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公共设施的建设。如村(镇)规划和建设,农村道路的规划、修建和维护,公共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等。

2、社会优抚工作。如开展拥军拥属活动,优待军烈属。

3、救灾救济和扶贫工作。

4、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工作。

5、实行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如办好村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和扫盲夜校等。

6、搞好公共卫生,整顿村容村貌,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计划生育。

7、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

8、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做好这些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全面发展具有十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畜牧业生产要素

农村生产要素供给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需要,成为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1.融资渠道不畅,农村资金供给状况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需要。相对于传统的农户养殖,规模养殖不仅需要资金量大,而且还要筹措及时方便。因为规模养殖不但需要一定的固定资产投入,还要有一定的流动资金,同时还需要一定的风险准备金以备不测。无论单个的规模养殖场,还是多户联建的养殖小区都是如此。目前,我市农村融资状况很难满足规模养殖发展的资金需要。一是农民投资规模养殖实力弱。我市经济发展相对后进,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多元,户均用于畜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1000元。就农户家庭资产论,一般子女未成家的家庭拥有货币资产3万元~5万元,主要为儿女婚事准备,一旦子女成家,家庭几乎没有什么货币资产,有的甚至负债。二是为了发展,为了应急,向亲朋好友借钱,目前在我市比较盛行,但一般数额不大,仅能解决一时急需,而且在风险出现时很难借到钱。三是信用社贷款工作开展好的县市区,对规模养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就整体情况而言开展不够理想,不仅表现为手续繁杂资金难贷,而且即使能够贷到款,也因为数额小(一般3000元~5000元)、周期短(3个月~6个月)、利率高等满足不了规模养殖发展需要。四是作为专门扶持农业发展的专门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的农业银行,由于商业化经营的需要,正在从广大农村撤退,规模养殖户很难贷到资金。五是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于实力弱,以及企业和农户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对规模养殖户的资金投入机制。六是农村金融合作社一方面受政策的限制,一方面受上世纪九十年代试点失败的影响,组建农村金融合作社的工作迟迟没有开展。在这种融资状况面前,规模养殖只能在那些先富起来又对畜牧业有认识的农户中发展。目前规模养殖虽然较以前有较大的发展,但依然处于散发状态。

2.畜牧技术传输渠道不畅,农村畜牧技术供给状况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需要。规模养殖具有更全面更专业的技术需要,不仅需要专门的养殖技术,同时还需要专门的经营技术和管理技术;不仅需要一般性的常识技术,而且更需要专业、准确、细化的技术;不仅养殖场自身要拥有技术力量和技术,而且还需要能得到及时方便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救助。而目前我市农村的技术供给状况很难满足规模养殖发展对技术的需要。就全国整体而言,涉及规模养殖的技术知识和专门的养殖场的经营技术是完全能够满足当前规模养殖发展需要的,关键是技术传输渠道不畅,造成了农村技术供给状况与规模养殖发展的不相适应。一是作为技术主要拥有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由于科研经营体制问题,新技术、新成果难以推广到广大农村;二是传统的国家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既使保留公益性技术机构,由于经费不足,人员老化,知识陈旧,也难以适应规模养殖的需要;三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技术服务方式(如技术承包),也因群众认识和技术服务费低而且难以收取而得不到展开;四是由于规模养殖刚刚起步,一般规模还比较小,收入水平也不高,很难雇得起专业的畜牧技术人员;五是为规模养殖提供支撑的实验室、化验室、动物医院等技术机构不健全,以至于养殖户出现技术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帮助。目前规模养殖技术来源:一是靠养殖者自学;二是靠实践探索和积累;三是目前公益性技术机构不定期的技术培训。目前这些技术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有的还是陈旧的。技术水平不高,严重地影响了规模养殖的发展,因技术储备不足而产生的经营风险时有发生,因技术储备不足而造成的潜在损失时刻存在,严重制约着规模养殖效益的提高。

3.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农村风险保障供给状况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农户养殖规模小,一旦发生风险,损失也小,一般在农户的承受范围之内,传统养殖户对风险防范制度需求不强烈。而规模养殖因投资大、经营规模大导致风险更大,一旦发生风险,往往会导致规模养殖业主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规模养殖迫切需要风险防范制度的保障。规模养殖既需常规风险的保障制度,如因饲养、运输、经营、管理等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损失;也需要市场风险的保障制度,如因价格变动而造成的损失;还需要疫病风险的保障制度,疫病风险的发生不但使发生疫病的规模养殖场遭受重大损失,而且通过传播途径,也使相关养殖场乃至整个行业遭受损失。2005年、2006年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我国整个家禽行业都遭受到重大损失。

因此,规模养殖的发展迫切需要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目前农村风险保障供给状况还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的需要。一是畜禽养殖商业保险制度没有建立。广大养殖户、有关部门、一些理论工作者一直在呼吁,但因畜禽养殖情况复杂,操作成本较高,加之保险部门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在实践中,畜禽商业保险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市场风险保障制度没有建立。粮食生产有最低保护价政策,同时有粮食储备制度。但作为直接关系到粮食转化、农民增收,而且具有与粮食生产基本相同性质的畜禽规模养殖,既没有最低保护价政策,也没有建立畜禽产品的储备制度。畜禽生产放任由市场调节,严重挫伤着畜牧养殖者的积极性,制约着畜禽养殖的又好又快发展。三是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的保障制度不完善。目前就直接发生的重大动物疫情的养殖场保障制度已经建立,但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而受到连带影响的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国家的一些金融、财政、税收等补贴政策也都是临时的,没有形成长期的制度安排。一些地方为稳定家禽生产临时筹集资金,指定加工企业进行禽产品收购,也是暂时的应急之举,没有形成长期的制度安排。

4.培训教育制度不健全,农村养殖主体能力成长环境不适应规模养殖主体能力成长的需要。产业主决定产业的兴衰。要把畜牧产业做成一个大产业,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主队伍。他们既要有勤奋耐劳的品质,又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既要有一定的畜牧养殖技术,又要有适应时代需求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理念。我市规模养殖业主整体状况是:文化水平不高,绝大部分在初中以下,小学乃至文盲占相当比例;畜牧技术水平低,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知识技术支离破碎,不专业不系统;家庭式的经营管理,经营水平低;思想观念不适应时代需要,显得有些固执和保守;年龄偏大,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上,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慢,经营理念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由传统养殖农户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户,几乎没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还是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由外出务工人员或二、三产业转移而来的人员,虽然经过了市场的磨炼,有了一定适应市场的能力,但缺乏畜牧养殖技术知识,缺乏对畜牧养殖企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特别是进入规模养殖的初期更是如此。与建设现代产业要求相比,规模养殖业主队伍水平迫切需要提高。然而目前农村养殖主体能力成长环境不适应规模养殖主体能力成长的需要,整个规模养殖业主队伍成长基本处于自我摸索之中。一是市场化的教育培训制度没有建立,很少有专业公司组织技术培训和咨询;二是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教育培训不落实;三是规模养殖业主自我交流、自我提高机制发挥不好,虽然成立了一些养殖协会,但大部分是由业务部门组织开展工作,缺乏业主自发地交流探讨的动力。因此建立适应规模养殖业主能力的成长机制势在必行。

5.组织发育不健全,农村畜牧组织供给状况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需要。经济组织构成了经济的存在形式,经济组织的分化增多,组织之间关系的密切构成了经济的发展。畜牧业经济由传统农户散养的经济形态向企业化规模养殖的经济形态演化,必然需要伴随着相应的畜牧组织的发育,表现为畜牧组织的增多增强,畜牧组织之间关系的密切和健全。畜牧组织包括养殖组织、技术组织、投入品供给组织、畜产品营销组织、畜产品加工组织、各类业主联合互助组织等。目前各类组织的发育状况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的需要,制约着畜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单个养殖个体的规模扩张和单个养殖个体在地域上的集中,形成了规模养殖的专业场(户)、专业村、专业片,这是相对于传统散养的一大进步。但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在数量上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内部有机的密切联系,更多地仅表现为空间距离的靠近。这样优势不仅没有发挥,有时还形成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出现了生产与销售的自相竞争,环境污染的相互叠加,影响了畜牧业健康发展。二是已形成了一批畜产品加工组织,他们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组织畜产品收购,树立品牌,开拓经营,努力提高经营水平。但总体上他们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没有发挥应有的推动规模养殖发展的作用。三是投入品供给组织、畜产品营销组织多、乱、杂,良莠不齐,相当一批经营不规范。四是技术组织缺失。面向规模养殖场(户)以技术服务为主的市场化经营的技术服务组织缺失,而官方技术服务组织严重老化,有的甚至失去服务作用。五是养殖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有关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发展较快,在推进规模养殖发展,完善自我服务,解决自身矛盾冲突和在与其他环节争取地位上发挥了应有作用。但由于受牵头人的能力和品质以及群众认识的限制,成立得多,而实质性运转得少,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养殖专业合作社是规模养殖组织发展的重要形式,由于受群众觉悟程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影响,在我市组建缓慢。六是各组织之间关系松散,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需要。目前,各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传统的市场购销关系之上的。订单购销发展缓慢规模偏小;“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虽经近二十多年的试验、总结、推广,但目前仍没有实质性进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继续探索。总之,我市畜牧业组织数量少,发育不健全,运转不协调,关系不密切,不适规模养殖发展的需要。加大组织培育力度,加快畜牧业组织发展进程,是实现规模畜牧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规模养殖发展与生产要素供给不相适应”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

当前农村规模养殖发展与生产要素供给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资金供给、技术供给、组织供给、人才供给、制度供给等五个方面,其核心是制度供给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的需要。因为所有的供给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产生的,一定的制度条件必然产生相适应的要素供给。因此解决“规模养殖发展与生产要素供给不相适应”的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畜牧业也早已成为完全市场化的产业,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畜牧业已经进入企业化规模养殖的发展时代,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要素供给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这是这一矛盾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解决“规模养殖发展与生产要素供给不相适应”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

市场化的产业必然要求适应市场机制的制度来保障。企业化规模畜牧业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对制度创新提出要求。在没有适应的制度建立的情况下,可能会以变异的方式表现出来。目前在一些地方集资风盛行,甚至高息集资,就是这一要求的具体反应。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解决规模养殖发展与生产要素供给不相适应的矛盾。

畜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也是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实现畜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制度创新不仅能推动畜牧业又好又快地跨越式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整个农村经济乃至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地跨越式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创新推动整个安徽经济的发展,若能深入研究,系统设计,必将再次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安徽经济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

当前应突出进行六方面的制度创新,解决规模养殖发展与生产要素供给不相适应的矛盾。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引导扶持机制,促进完善生产要素供给机制的形成。二是农民的普遍教育培训制度。像上个世纪扫除农村文盲那样,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是一项涉及根本的工程。三是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快农村金融合作社的试办步伐,这是解决农村资金饥渴的重要一步。四是畜牧保险制度创新。加快畜牧保险制度建立步伐,促进畜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五是加快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六是建立切实履行公共政府职能的制度,保障公共政府职能履行到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shzr/279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