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责任 > 正文内容

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解?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

2024-03-17 01:27:14社会责任1

一、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应该理解为全方位。“小康社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公报重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改为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了六点主要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如何全面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内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特征: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而自然受到伤害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方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与概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思是:建设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产业全面发展、环境全面改善、民主全面推进、覆盖的领域全面、覆盖的人口全面、覆盖的区域全面的社会。

七、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三大区别

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惠及十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就消除城乡差距而言,20年后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

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的是在即?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中共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遵循的新逻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梦想变成现实,是一代一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要遵循一系列逻辑:第一,坚持发展的辩证逻辑,以辩证思维推进发展;第二,坚持发展的人民逻辑,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坚持发展的科学逻辑,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立场、科学的手段推进发展。...

十、大学生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作为一个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文明团结、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

并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小康社会的真本领真本事,时刻听从党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知识,奋力拼博,一心一意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shzr/272529.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社会事业部管当地建设么?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