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生活 > 正文内容

我国可以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那些中国经验和智慧?请列举三例

2022-09-27 15:44:14公益生活2

第一,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扶贫标准和路径。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前者指无法维系基本生活,后者指无法过上大多数人的生活。总的来看,中国从1986年开始,在社会可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标准,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扩展到贫困人口的多维度发展,使其获得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此外,从区域性扶贫到精准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外部帮扶到增强内生动力,中国的扶贫路径是根据扶贫阶段不断切换升级的。在中国,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工作的有力领导和政府的强力推动,减贫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注重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解决贫困问题不仅是解决贫困人口的经济问题,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要在通过发展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注重公平公正,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补齐社会发展的短板。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作用有限,单纯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无法解决贫困问题。世界减贫实践表明,制定目标容易,组织力量推进和实现目标则很难。

第四,注重激发扶贫内生动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中国坚持扶贫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增强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能力,引导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自力更生,就业创业。

第五,鼓励社会参与和企业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中国的减贫坚持广泛动员,充分撬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实现多方共赢。

第六,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脱贫后如何巩固成效、防止返贫,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在基层了解到,很多地方扶贫工作重心正在由全力脱贫向巩固提升并重转变,一些已经摘帽的地方对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问题比较关心,也在作出一些有益探索。 其实,在巩固脱贫和防止返贫方面,中央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并及早进行了制度性安排。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进一步明确了贫困县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这样一种安排为稳定脱贫奠定了制度性基础。今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再次强调:“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因此,基层是完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巩固工作的。防止返贫是脱贫攻坚中与继续攻坚同等重要的大事,在决战决胜阶段,尤其要着力做好脱贫攻坚“下半篇文章”。必须正确处理继续攻坚与防止返贫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建立健全预防返贫的长效机制,确保贫困户永续脱贫,这也是难点所在。 首先,要正确看待返贫。一般而言,返贫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普遍广泛性。返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要正确看待返贫问题,既不能麻痹大意,也不能谈“返贫”而色变。二是地区差异性。返贫程度的深浅、返贫范围的大小与返贫比例的高低,在各个地区之间是极不均衡的。三是可防可控性。只要注重返贫防控机制建设,加大对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建设,返贫是能够得到有效防控的。 其次,要准确分析导致返贫的多方面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只注重眼前的物质扶贫,忽略后续工作。二是不注重精神扶贫,致使少数贫困户靠政府补助“躺着脱贫”。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ysh/7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