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生活 > 正文内容

侗族舞蹈分类

2022-09-02 08:39:21公益生活2

侗族舞蹈分类

  侗族舞蹈突出表现舞蹈的抒情性、韵律感和群众性特徵,以下是我整理的侗族舞蹈分类,欢迎参考阅读!

   多耶

  耶是侗歌的一种,所谓多耶就是在合唱耶时的集体舞蹈。这种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主要流行於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如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及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地。每年正月,全寨男女都要身著盛装,集合於鼓楼坪上或萨岁坛前,手牵手或只手搭肩,围成圆圈,跳起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边舞边唱,边甩手作拍。多耶无乐器伴奏,以歌声曲调来统一舞步,变换队形。

   芦笙舞

  芦笙舞,侗语称之为多伦,伦即芦笙,多有吹、唱、动、跳等多种含义。娱乐性芦笙舞以伦依、伦周、伦堂、伦哈为主要内容。伦依是芦笙头的独吹独跳。伦周是在芦笙头跳完一段或两段时,突然加进二三人合跳,从而成了既有独舞,又有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的小型套舞。侗语中的周是双的意思,所谓伦周就是泛指由独舞变成双人以上的舞蹈。伦堂是围成大圆圈跳的舞蹈,参加的人很多,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往往是倾寨而动。如果有外寨人参加,那就是一寨一堂,也有的大寨分成两堂的。有的地区男女合跳,有的地区实行男女分跳,男在内圈跳,女在外圈掌灯照明。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支之多,每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

   款会舞蹈

  款会是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表现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为达此目的.,各种仪式如祭场、宣读款词、盟誓、军事检阅等是必不可少的,不如此即不足以体现它的神圣性。在款会的全过程中,分别穿插各种舞蹈,既可调节气氛,又能使如此庄严活动增加几分美的感受。此类舞蹈自成体系,多为竞技性很高、力度很强、气氛激烈的武舞,其演出者均为男子。常见的舞蹈有出征舞、凯旋舞、盾舞、长短刀舞等,还有对抗性较强的响又响鞭、矛枪铁尺,几近於武术表演。参舞者都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他们年轻力壮,身怀绝技,一个个英姿讽爽、威风昭凛,身上或披战袍,或赤膊裸身抹油著彩,在场地上不停腾挪跳跃,挥舞兵器,在一阵阵杀!杀!的喊叫声和人群中展现身手。此类舞蹈反映了侗族人不畏强暴的性格。

   坡会舞蹈

  坡会舞蹈是指侗族青年男女在坡会上跳的抒情舞蹈。侗乡的坡会,往往是侗家青年男女社交与恋爱的场所,他们聚在一起共跳具有强烈表达情爱意愿的坡会舞,其目的自然是为了物色对象,表露情愫,加深了解。这类舞蹈有妹跺脚、甩头帕等,大都动作细腻,步伐轻盈,舞姿优美,体态风韵,情意绵绵,著意於表现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对意中人的眷恋。

  舞龙舞狮此类舞蹈受汉族影响而产生,但也发展出二龙抢宝、火龙游走等形式。

;

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一: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的过程等,就非常必要了。在前面我们曾谈过,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参考二: 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历来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各族的先民们,早就以歌舞这种形式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寄托本民族的理想和愿望,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舞蹈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年,具有时代感的舞蹈《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上百部作品,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振奋,充满美感的愉悦和德操的抚慰。上世纪80年代,早期复活敦煌壁画《丝路花雨》带动了《仿唐乐舞》、《西出阳关》、《编钟乐舞》、《胡旋舞》等中国古代乐舞的复兴,它对挖掘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深层底蕴,展示中国经济社会腾飞和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具有积极意义。

  2002年,国家出台舞蹈艺术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大力扶持和培养舞台艺术、高雅艺术,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这一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编创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感、艺术水平高、主题深刻、与群众生活和时代气息紧密相联的优秀舞蹈作品入选国家精品工程,如《大梦敦煌》、《闪闪的红星》、《一把酸枣》、《黄河》等,由此增强了我国舞台艺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强盛。

  正是专业舞蹈编创、演职人员按照“现实―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这构成艺术的四要素,通过舞蹈作品与训练有素的演员,发挥人体本身的创造力,抒发“无声的言说”这一舞蹈特征,推动舞蹈艺术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给人以思、给人以力、给人以情,讴歌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当前,舞蹈已从狭小的舞台上走了出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普通的一种群众舞蹈文化现象,这一群众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是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舞蹈的积极渴求和广泛参与的结果。因此,它是整个社会心理通过社会生活形式的生动反映,也是同专业艺术家驰骋的艺术舞台相呼应、相对应的一个更大舞台,体现了社会风貌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说群众舞蹈展现出来的各异的群体精神面貌,既是人们相互关照、相互依存的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在社会大家庭中相互作用、相互反馈中彼此交流、产生共鸣和沟通、完全融入于社会文化性、娱乐性的冲动与审美心理特质之中,并在交流互应中体验美德与激悦,使心灵得到一种美好感受与升华的一种群众的体验。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无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个艺术门类。舞蹈艺术以超越审美活动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人们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发挥舞蹈艺术功能的社会价值,旨在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先进文化、借艺术的功能起到鼓舞人、团结人、教育人、服务于人的作用。由此,舞蹈艺术功能在形成一种全社会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时,它必将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参考三:

  第一节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

  舞蹈艺术从哪里来的?它和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千百年来它为何经久不衰?它为什么能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文化现象,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 )祀、娱乐和性爱,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所以,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也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前提下,人类才开始了艺术活动,才开始了艺术创作。

  劳动不仅创造了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得以产生的物质材料,同时也产生了原始艺术。《吕氏春秋》的《古乐篇》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闽: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研究者指出“载民”的“载”当“始”字讲,这一闺是歌颂祖先的由来,祝愿氏族人员兴旺发达。“玄鸟”相传是氏族的图腾。这一段表现了先民们对图腾的崇拜和祭祀。以下接着歌咏草木五谷的生长、企盼繁殖大量的禽兽和歌颂天功地德。这八闽总的说来是反映生产劳动和原始信仰。而“操牛尾投足以歌”则指的是当时先民们用以表达以上内容的边歌边舞的形式:人们舞着牛尾,踏着节拍,兴奋而虔诚地歌唱着、祈求着,颂扬祖先、歌唱劳动、欢庆丰收。

  渔猎、农耕是古代先民们获取生活资料来源,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伴随着这些生产劳动方式,也出现了许多舞蹈。古代传说中,混沌初开之时,先民们生活艰难,这时出了位伏羲氏,他教民结网捕鱼,人民生活有了初步改善,欢欣鼓舞,连凤凰也飞来庆贺,为此伏羲时代的乐舞就名“凤来”(“扶来”);后来神农氏制造了开荒犁地的农具耒耜等,教民农耕,人民生活又进了一步,所以歌颂神农氏的乐舞即名“扶犁”,抒发农耕( )有收后的喜悦。从这些乐舞反映的内容看,作为精神生活之一的歌舞,是和当时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相应的。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狩猎生活、农业劳动生活和其他劳动生活的原始舞蹈。如爱斯基摩人猎取海豹的舞蹈;北美洲红种人的野牛舞;巴戈包斯族的耕种舞;①澳洲原始部落的独木船舞②等,都是用舞蹈形象地反映了与人们生存有着紧密联系的特定的劳动生活。至于在我国表现各种劳动生活的现代的舞蹈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牧马舞》、《挤奶.员》、《采茶舞》、《丰收歌》、《织网舞》、《拉木歌》、《看水员》、《养猪姑娘》等等,都是广大观众所熟悉和热爱的反映劳动生活的优秀舞蹈作品。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抗御野兽袭扰和战胜敌人的能力。因此表现战斗生活和操练生活的舞蹈在舞蹈史上也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据传说,我国在舜的时代就有了《干戚舞》,舞者手持武器干(盾牌)和戚(斧锁)而舞,表现了古代的战斗生活。至今我国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等地民间流传的《盾牌舞》,就是反映古代士兵操练习武的战斗生活内容的。产生于西周初年的舞蹈《大武》,通过周武王伐封战斗场景的描写,歌颂了周武王的战功。唐代著名的舞蹈《破阵乐》为一百二十人的大型舞蹈,舞姿雄健,气势磅礴,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士兵列阵操练的图景。③

  世界上原始民族的舞蹈中,也保存有许多这类题材内容的舞蹈。如“封・登・斯坦恩在巴西的一个部落那里见到一个舞蹈,它富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表现一个负伤的战士的死亡情形。”①另外,“曼台曾经描写过他在新南韦尔斯看 )见的一种摹拟战争舞,舞者首先挥舞着棍棒、长枪、飞去来器、盾牌之类,演出一幕纷杂和野蛮的动作。……”⑤

  我国现代舞蹈作品中表现战.斗生活和操练生活的作品,如《飞夺沪定桥》、《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狼牙山》.、《不朽的战士》、《野营路上》、《夜练》、《草原女民兵》、《战马嘶鸣》、《士兵进行曲》等,是我国不同革命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的战斗生活真实的典型的反映。

  从上古到现在,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民都有各自不同的爱情生活,所以表现爱情生活内容的舞蹈更是普遍。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对这类舞蹈的描述。如《诗经》“陈风”中的《宛丘》和《东门之扮》,不仅描述了舞蹈的姿态、道具、场地,还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生活习俗,生动地记述了我国古代社会中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生活。@宋人沈辽的《踏盘曲》:“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清晰地描绘了宋代瑶族节日中民间舞蹈活动的盛况和青年男女自由选择对象的风俗习惯。现今我国各族的民间舞蹈中还保留着大量的表现爱情生活的舞蹈。新创作的这类题材的舞蹈更是丰富多样,表现古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今人的《刑场.上的婚礼》、《爱情之歌》、《稻子熟了》、《娶新娘》、《喜背新娘》等均是上乘之作。

  以上所谈的几类题材的舞蹈,都是直接表现人们各种( )现实生活的作品,无疑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在我国的民间舞蹈以及许多舞蹈家创作的舞蹈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是表现人的生活,而是表现动物或植物的,诸如表现各种花鸟鱼虫的舞蹈,它们是否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呢?

  我国古籍《书经・舜典》说:“予击石扮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鞍置击而鼓之,乃扮石击石,以象上帝玉馨之音,以致舞百兽。”这里所说的“百兽率舞”和“舞百兽”,实际上就是人所扮演的模拟各种野兽的舞蹈,这和我们在前面所提到北美洲红种人所跳的野牛舞一样,正是古代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

  我国各地民间广泛流传着的各种《龙舞》和《鱼灯》,寄托了广大人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捕鱼兴旺、年年有余的理想愿望;同时,通过这种舞蹈活动又反过来激励了人民自己努力搞好生产,获得丰收的信心。可见这种舞蹈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它们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至于一些表现花和鸟的舞蹈,由于它们也都是由人来表演,是拟人化(或说是人格化)了的花和鸟,也就必然寄寓了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感受。例如荷花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植物,它能给人一种纯洁美丽的审美感受,因此,人们往往就把它譬喻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古代文学家就曾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形容它的品格的高洁。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不仅焕发着向上的青春朝气,表现出一种大自然的恬静、秀丽、纯真的美,同时由于把它的向阳开( )放和祖国欣欣向荣的生活作了形象的对比,寄托着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就赋予它以更为深刻的含意,具有了明显的社会生活内容。又如千百年来,在傣族人民的观念中,孔雀不仅是美丽的鸟,同时它还是吉祥的象征,它会给人类带来幸福欢乐的生活。傣族人民以模仿孔雀的走路、飞跑、拖翅、展翅、晒翅、抖翅、点水、戏水、欢跳等动作姿态和生活习性创造了《孔雀舞》,用它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典型地概括地表现了傣族人民特别是傣族妇女那种端庄、温柔、含蓄、热情的性格特征,抒发着傣族人民的思想感情。

  从以上我们所谈到的这些表现花鸟鱼虫的舞蹈作品,可以看出,它们绝对不是对这些自然景物纯客观的模拟,而是借景抒情、缘物寄情之作。它们都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所以它们实质上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此外,我们还有一些根据古代的神话传说编成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如舞蹈《飞天》、《天女散花》、《猪八戒背媳妇》,舞剧《宝莲灯》、《鱼美人》、《石义与王恩》、《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半屏山》、《奔月》等,它们所描写的似乎是客观的事物,却又是非现实的、超现实的事物。关于古代神话,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不过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⑦毛泽东也曾说“神话中的许多“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的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⑧这些作品中,不管是神仙还是妖魔鬼怪,由于是人的主观的想象的产物,那么他们就怎么也脱离不开作用于人的头脑的客观现实,所以人们所创造的具体形象,仍然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基本的蓝图,只不过在某些方面作些夸张或改变,使他们具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魔法和力量 )而已。而它们所述说的故事情节,虽然有虚幻神奇的色彩,但仍然可以看出,它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类现实的生活本身。只不过它不是直接的现实的反映,而是曲折的反映而已。因此,这些作品,仍然不能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关于舞蹈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我国古代学者就有不少精辟论述。如《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放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古代所谓的“乐”是指融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为一体的表演形式的总称。这里所谓的“物”指的就是客观事物。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音”的产生是发自人的内心的思想感情。人的内心的情感冲动是由于客观外界事物刺激所引发的。受到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使感情激动起来,所以表现为“声”。“声”在互相应和之中显出变化,变化出来的有规律的“声”,叫做“音”。把“音”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出来,再拿着干(盾牌)、戚(斧饿)、羽(鸟

  羽)、旎(牛尾)跳起舞来,就叫作“乐”了。这段论述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舞蹈是由于人的内心情感激动而产生的,而人的内心情感之所以激动其根由在于“物使之然也”,即是受到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所以这种看法和我们所说的舞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总之,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第二节舞蹈作品是舞蹈家

  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尽管社会生活无比生动、无比丰富,尽管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如果不经过舞蹈家创造性劳动,无论社会生活多么生动丰富,也无法直接变成舞蹈作品。诚然,舞蹈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无论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它都得有一个最初的参照物,它都得有一个原型物象,这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但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舞蹈形象,直到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又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舞蹈家创造性的劳动,是这个创造过程从起点到终端必不可少的中介。任何舞蹈作品的 )创作都必须经过:社会生活一舞蹈家的创作活动一舞蹈作品,这个完整的运动发展过程。因此,舞蹈家的创造性劳动是由社会生活到舞蹈作品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却代替不了艺术美,从本质上看,舞蹈艺术美是舞蹈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舞蹈家在将社会生活艺术化为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审美情感的渗人

  大千世界,妮紫嫣红、万象纷呈。舞蹈家对哪些景象深为感动,对哪些事物无动于衷;他想通过何人何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个人的艺术才华,达到“自我实现”,而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这都和舞蹈艺术家的亲身经历、人生哲学、审美意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旦他择定了所要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之后,他就会弹精竭虑,倾注全部心智与情感,促其早日问世。广为流传的彝族舞蹈《快乐的罗嗦》的创作就是这样。该舞编导冷茂弘说:“我们是1953年进入凉山的。那时候,在祖国西南部的这块土地上,还保持着残酷的、落后的奴隶制度。生产方式很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还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彝族人民既是奴隶主的奴隶,也是寒冷、饥饿、疾病、死亡的奴隶;重重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凉山上没有一丝笑声,到处是低沉的、痛苦的呻吟…... 1956年,凉山上实行了和平的民主改革,千年来的奴隶制崩溃了,奴隶们站起来成了凉山的主人……凉山上,到处是欢笑,到处是歌声。每当我们和这些整天在笑的人们一起生活、劳动的时候,看到他们那种气吞山河的干劲,不知疲倦的摔跤、跳对脚舞,听到他们高亢的歌声、爽朗的笑声,便不能不为这一切深深感动。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促使我有了创作这样一个舞蹈的愿望。’,⑨ )又如张继刚曾长期在三晋大地、黄河两岸深入生活,学习民间舞蹈,黄土高原上的父老乡亲们质朴、淳厚的性格,热爱故土的情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给他以深深的感染,于是他终于将他对生活感受和对黄土高原上的人民的感受和理解倾吐出来,组织成一台专题晚会,并冠以“献给俺爹娘”的标题,在这台晚会中,处处洋溢着编导对曾经哺育过他的土地和人民的亲情和爱心。

  二、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艺术不是生活本身,艺术不可能也不需要包罗万象和穷尽人间百态,相反,它作为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却应该而且可以创造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的艺术形象,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方面也需要艺术家付出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将社会生活提炼创造为艺术作品、创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方法就是典型化。“典型”一词的希腊文原义是指铸造用的“模子”,美学和文艺学使用“典型”一词,主要是指作品中的那种达到了高度真实和概括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由于是高度真实和概括的,因而特别具有艺术感染力及认识和教育意义。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就是典型化。创造艺术典型(舞蹈典型)的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典型化的过程中包含两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即个性化和本质化(或概括化),就是说,舞蹈家在创造艺( )术典型时既要突出个别,又要反映本质。所谓个性化,就是赋予形象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以便区别于其他类似形象,以个性来充分表现普遍性,从而更能反映本质;所谓本质化.就是提高形象的概括性,扩大形象的思想内涵,使形象更多更充分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如果说个性化的过程主要是选择、剔除与强化,那么本质化的过程主要是概括和集中。

  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思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鲁迅先生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说的“选材要严,开挖要深”,指的就是要对题材和主题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构思和组织。据《丝路花雨》作者介绍,虽然舞剧编导早就对莫高窟艺术十分钟爱,心驰神往,急欲表现,可是在进入具体创作时,对其题材与主题也经历了一个.典型化的过程。他们最初搞了个三幕五场、纵贯干年的大戏:第一幕写唐代,诉了画工苦;第二幕写清朝,说了民族恨;第三幕写到解放后,唱了光明赞,还有反霸歌。结果内容庞杂、主题分散。后来他们又反复深入生活、研究历史,从实际感受里认识到敦煌莫高窟的出现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如果没有历代各族人民在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就不可能出现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因此,莫高窟本身就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中外交流史上的文化结晶和中外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所以舞剧应通过表现敦煌艺术来歌颂人民和友谊,这样做既符合的历史的真实,也符合今天的现实需要。题材选准了,主题抓对了,这就为舞剧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塑造典型人物在舞蹈艺术创造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大部分的舞蹈作品都是直接表现人的,有些表现花、鸟、鱼、虫等白处号物的作? 然它们表面上似乎表现的不是人,实质上所表现的仍然是人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艺术形象都是人格化的。人物典型化的方法按鲁迅所说一般有两种,即“杂取种种人”和“专用一个人” www. 05005. com ),如《丝路花雨》、《三千里江山》、《洗衣歌》、《希望》等就是“杂取种种人”的方法;而《文成公主》、《不朽的战士》、《狼牙山》、《割不断的琴弦》、《小萝卜头》等则属“专用一个人”的方法。还有些创作是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的。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既要大量了解和熟悉同一类人物,提取他们身上的一切类似的因素,使人物形象更加“本质化”;又要以其中有代表性的少数人为主要表现对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个性化”。

  在人物形象典型化的过程中,个性化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个性化,就是揭示人物性格所独有的某些鲜明特点,以形象鲜明、突出而特异的个别性,来充分表现这类.人物的普遍性。如舞蹈《希望》,通过一个身处逆境的人物一系列复杂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他“从渺茫、迷惘、痛苦、挣扎、反抗、斗争、失望、期望,直到有了希望”,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在人生道路上探索真理的过程,塑造出了一个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我们同时代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又如《奔月》,通过后男勇射九日,得救后的嫦娥与后界一见钟情,逢蒙伪装美貌青年与昏迷 中的嫦娥的双人舞,以及后V --j酒醉后的心理描写等,把嫦娥的善良、柔美,一片痴情;后界的英勇、率直但又鲁莽、狭隘;逢蒙的两面三刀、诡计多端的个性表现得丰富而充实。

  在叙事性舞蹈和舞剧中,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和情节的典型化是紧密联系的。.人物性格表现为行动,行动的发展构成作品的情节,因此情节是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情节的典型化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而且有助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充分表现作品的主题。所谓“把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在创作中主要指情节的典型化。例如舞剧《五朵红云》,一开始就把观众带进了男猎女织平静安宁的海南岛五指山区,是国民党军队的抢掳,把黎胞当作兽类劫去当展览品,揭开了矛盾冲突的序幕。为了营救亲人,黎胞砸开了挂着“'J t”字的囚笼。当人们正在欢庆亲人团聚时,敌军又来侵犯,婴儿被烧死,亲人遭杀害,于是黎族人民团结起来高举“福安团”的义旗进行斗争,但却遭 )到更加残酷的屠杀。血泪岭下,濒临绝境的黎胞派人突出重围寻求救援。在危难时刻革命军队及时赶到消灭了敌军。舞剧通过典型概括的情节,描写了黎族人民从自发斗争到自觉革命的过程,也是一切被压迫民族革命斗争道路的缩影。

  典型化的方法和要求,对于不同样式和不同题材的舞蹈作品,不能强求一律,不能要求抒情性的舞蹈像叙事性舞蹈那样具有完整的情节;也不能要求一个舞蹈小品和大型舞剧一样包含广阔的内容。但无论什么题材、何种样式,它们中的舞蹈艺术形象都必须经过不同程度的取舍、提炼、概括以及虚构、夸张及至变形等手法的创造过程,这也就是典型化的过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ysh/3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