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生活 > 正文内容

广宁绥江公益理念,据明朝《武备志》记载,曾经有“坦克”,还发展出装甲部队,这是真的吗?具体指的是哪些武器?

2022-07-11 08:57:28公益生活2

所谓明朝坦克广宁绥江公益理念,其实是一些历史自媒体或者明吹的讹传,是想一个连内燃机都没有的年代,咋可能搞出坦克这种东西。

就算是魔兽里的蒸汽坦克,也至少要有蒸汽机呀。

那明朝的这个坦克是啥呢?其实就是马拉的偏厢车。

偏厢车在中国并不稀罕,自打汉代马拉战车被冲骑彻底淘汰以后,战车就专职搞战场防御工作了。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曾摆下却月阵,靠的就是偏厢车加床弩。

偏厢车的特点就是马拉着一个两轮大战车,然后在战车的一侧设有木质挡板,上面可能会糊一些皮革增强防御力。挡板上留个口,或者板子低一点能让车兵露个头,有了这个移动的防御大盾,车兵可以放心的在上面实施远程伤害。

明代的偏厢车,就是在戚继光的改良下,把床弩换成了佛郎机炮,然后配合火枪手、近战方阵还有骑兵和大将军炮,进行组合式作战,级别略高于中欧一度盛行的胡斯车堡。

不过偏厢车也有它的劣势,机动性差,容易受地形限制,而且明代的蓟镇车营要求多兵种配合作战,特别依靠近战的长枪兵和骑兵。如果缺少这两点,那偏厢车阵地就没了灵魂,十有八九是要被击溃的。浑河之战还有萨尔浒就是很好的例子。

基本到了明末最后那几年,就练明军自己也不用了,清军更是弃之不用,所以说,单独的先进谈不上,关键是训练的人对不对。

明朝虽然亡于农民起义和异族入关,但是作为最后一个汉民族政权,明朝的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封建王朝的巅峰是不争的事实。例如明朝已经能完美仿制16世纪的红夷大炮,清军后来用的火炮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要弱于明朝,大量缴获的明朝火器也被清军闲置,以至于最后不仅没有发展,还完全失传。而在明朝《武备志》的记载中,明朝不仅军事科学技术昌盛,而且拥有很多超越同时代的兵器改革思路,例如“偏厢车”就是一种近似于现在坦克的武器。

偏厢车是一种以人力驱动的半封闭式战车,不仅和现代战车一样,布置有层层的装甲,在攻击方式也是以远程射击的快枪、飞雷、佛郎机火炮等热兵器为主,是古代当之无愧的“坦克”。

目前有记载的明代宗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经建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车上载有佛郎机火炮两挺专门用来远程轰炸,下面放置雷飞炮,同时还有快枪六支专门打击近身的步兵。而且“偏厢车”不是单独使用,往往是组成车阵,左右互相倚靠,防守之时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抵抗作用,基本上让对方的骑兵无用武之地,而且还能趁机打黑枪。

宁锦之战中,祖大寿、何可纲和满桂三人在城上的大炮掩护下,围着城门排了三个偏厢车阵,皇太极亲自冲击,被反复击败,从早晨打到日落,清军大败,可见当时的骑兵部队没有很好的办法对付这种集炮火和防御为一体的战车部队,只能是当场认输。

而且戚继光在剿灭倭寇和镇守蓟州的时候都曾大量建造偏厢车,在成化、嘉靖、隆庆是很普及的一种部队编制,现在还留有戚继光利用偏厢车(坦克)和轻车(步战车)组成车营的完整兵员配置和战法图。

但是“偏厢车”作为一种理念十分先进的武器,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依然有很多缺陷,首先是动力不够先进,偏厢车单个高达600斤,导致运输到前线十分困难,甚至在战斗中也很难移动,比如宁锦之战中,偏厢车就挡住了轻骑兵的出城道路,虽然皇太极冲击车阵失败,但是明军也无法出城追击。

其次偏厢车仅仅只能作为防御性武器,无法作为野战武器主动发起进攻,这限制了偏厢车的使用场景,而单纯的防守作战中仅仅依靠偏厢车最多防守一时,无法为整个防守作战赢得胜利,除非和袁崇焕运气一样好,炸死了努尔哈赤。

最后一点就是偏厢车在当时的属于高技术武器,维修等后勤工作比较艰难,需要随军大量工匠修补,结果往往是一战之后就没有后继力量,落得个一次性武器的下场。而且当时的使用“偏厢车”作战的战术较为单一,没有和守城部队以及骑兵部队等有机结合起来,说白了还是畏敌造成的单纯防守思想,这样是注定无法赢得对清军战争的胜利。

你觉得偏厢车如果继续在明朝发展,会不会比英国更早发明坦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ysh/30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