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理念 > 正文内容

环保低碳生活的事例

2023-03-18 12:39:33公益理念1

一、环保低碳生活的事例

吃早饭不用塑料袋装,上班上课骑自行车,不用灯时不开着,多种绿色植物。祝你在低碳生活中过得愉快!!

二、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的选出有怎样的作用?

法治的进步,既仰赖于顶层设计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也得益于无数具体案件的精耕细作、积厚成势。典型案例作为诠释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往往记录着时代发展变迁中那些最为关键的细节。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赖小民受贿、贪污、重婚案,侵害英烈名誉、荣誉刑事第一案,百香果女童被害案,绿孔雀预防性保护公益诉讼案等案件入选“年度十大案件”;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王书金故意杀人、案,老人偷鸡蛋被拦猝死案等入选“十大提名案件”。

本次评选收到的网民投票达1.2亿张,对于有些专业门槛的法治案例投票活动来说,这样的“顶流”充分彰显出公众对于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以及全社会法治文化水平的显著提升。这种司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的紧密互动本身,也是法治发展进步的缩影。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这20个案例选自全国法院2021年数千万个案件,优中选优、精益求精,集中体现了在党法治思想的引领下,司法领域在“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中的新气象、新成效。这些个案将公平正义深深刻在判决书的字里行间,充分发挥出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法治从来不是法律概念之间的叠床架屋,而是紧密地嵌合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之中。毋宁说,法治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辣笔小球”案中,凝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的全民共识;从“人脸识别”第一案中,确立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从民法典“自甘风险”适用第一案中,感受民法典对个人权利慈母般的保护,

向人民群众讲好新时代的法治故事,就需要通过这样见人见事的具体案例,通过入情入理的阐释解读,让人民群众对司法裁判有更多信任感,对权利保障有更多获得感,对法治建设有更多参与感,进而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判决不是案件的终点,而是法律走向人心的起点。每一个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判决都将在人心深处荡起一层涟漪、激起一朵浪花,给人以警示或激励,帮助人们矫正行动的方向。无数浪花的奔涌,共同推动着法治建设大潮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作者:孟然

三、法院成功调解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意义

法律解析:

什么是公益诉讼呢?就单纯的指关于破坏环境一类的吗?有人认为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 法律法规 的授权,那么公益诉讼的定义到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请看以下内容! 公益诉讼的定义在法律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 法院 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救济对象广义说”。“广义说”中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他人利益是指“不特定的他人利益”。与广义说相对应,有人认为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救济对象狭义说”。梁*星教授认为:公益诉讼针对的行为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没有直接损害原告的利益,因而与起诉人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所谓“没有直接损害”一语,在这里要作狭义的解释,只是指没有“直接损害。当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最终是要损害个人的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天然的联系。 大多数观点认为能够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包括一般民众、社会团体和检察机关。值得探讨的是具备什么条件的个人和团体才是正当当事人,或者才是当事人适格。从公益诉讼的目的和性质看,似乎不应该施加过严格的限制,但是出于对滥讼的担心,要求对当事人以一定的标准做适当的防范控制。由于公益诉讼涉及的是公共利益,而且个人在诉讼中承担相关诉讼负担的能力有限,个人提起公益诉讼的积极性相对较弱,而组织,特别是公益性组织对于推动公益诉讼具有重要的意义。公益性组织是以促进和保护公共利益为宗旨的非赢利性组织,例如消费者协会、残疾人协会、少年儿童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以及公益性的 律师事务所 。由于公益性组织是为了推动和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因此它们对相关公共利益更为关注,可以成为公益诉讼的积极推动者。因此,符合法定条件并符合本身章程目的的团体,应当具有公益诉讼的诉讼资格。 不过对于提起公益诉讼的一般公众和社会团体,是不是所提起的诉讼必须是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才算是公益诉讼这一点上,各种观点之间有一定分歧。换句话说,如果这个诉讼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进行的,但是诉讼本身的意义超出当事人自己私利的范围,具有社会的普遍性,诉讼的结果对公众利益影响较大,这样的案件是否可以划入公益诉讼的范围。对此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主观论,一种客观论。客观论认为诉讼的提起只要结果客观上促进公共利益的增进,这样的诉讼就应当被看作是公益诉讼;主观论认为原告提起诉讼如果主观上是为了个人利益而起诉的,虽然客观上对其他人也有利,不能认为是公益诉讼,必须主观上是为了公众利益起诉的才是公益诉讼。事实上,从前面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讨论中人们知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往往相互交织,有些时候对诉讼的性质的判断完全根据当事人的主观目的判断不是最恰当的,只要诉讼活动的结果具有公益性质,应当视为公益诉讼。实际上,现在社会公众比较一致的观念都承认那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诉讼是公益诉讼,在第一章中所介绍的公民个人提起的部分诉讼案例就是证明。因此,在公益诉讼的定义中对利害关系的强调要有适度的节制,即要允许无利害关系人提起公益诉讼,也认可有利害关系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对公共利益及其保护机制的分析,实际上已经暗含了对公益诉讼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公益诉讼是与私益诉讼相对而言的概念,它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团体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相对人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也就是说,公益诉讼是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对于个人或组织提起的违法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进行审理并判决,以处理违法行为的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这是按照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者被诉对象(客体)的不同划分的;按照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以划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 公诉 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 不过,公益诉讼不是一种单独的诉讼形式,而是一种以诉讼目的为基准界定的概念,旨在描述检察机关、公益性团体或个人所进行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诉讼活动。与维护个人和组织自身的合法权益的私益诉讼相比较,公益诉讼的诉讼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法律授权,可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并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违法案件、确认权利义务关系,制裁违法行为,以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公益诉讼当事人中的原告既可以是直接受到违法行为侵害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可以是没有直接受到违法行为侵害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即只要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侵害了国家利益,或者侵害了社会管理秩序,对国家或不特定的人的合法权益构成损害或具有潜在的损害可能,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有权代表国家起诉违法者,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之所以有权起诉违法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主要因为,原告作为国家主人,有权利也有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同时,国家、社会和个人(或组织)的利益是一致的,三者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必然有个体利益受到损害。因此,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实际上是维护个体利益。如果一个诉讼是出于维护公益的的目的而提起的,既实现了公共利益,同时也满足了当事人的愿望,这样的诉讼也应该属于公益诉讼范畴。 基于罗马法“诸法合一”“民刑不分”的立法体例,公益诉讼并未分为刑事、民事等方面的公益诉讼。只是近代,诸法分离,公益诉讼制度也有了相对具体的划分,诸如:刑事公益诉讼、经济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劳动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等等。 因此,公益诉讼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益诉讼泛指一切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它既包括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诉讼:也包括公民、法人和一切非法人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诉讼。而狭义的公益诉讼则仅指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提起的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诉讼。就目前中国的司法实践来看,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狭义公益诉讼,即: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 犯罪嫌疑人 提起的公诉,但是否可以由检察机关提起 民事诉讼 ,目前理论界争议颇多,尚无定论。中国目前仅在诉讼领域开展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在私分国有资产一案中,人民检察院作为民事主体参与其间,为国家挽回损失,行使公益诉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yln/14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