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理念 > 正文内容

请问如何看待微信里转发的“轻松筹”,和“水滴筹”这类筹款募捐行为?

2022-02-07 09:41:38公益理念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募捐异军突起,成为民间公益慈善新的阵营。

民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3家指定互联网信息募捐平台共为全国两百多家公募慈善组织及其合作机构发布募捐信息超过1万条,总筹款额超过7.5亿元,其中腾讯公益筹款3.3亿元,位列第一。共有4.65亿次网民在线捐赠,捐赠额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

相比传统的募捐方式,网络募捐门槛低、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效率高,善款能够畅通无阻,让募捐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感受爱心的温暖和慈善的力量。

网络募捐的风生水起,说明这种慈善形式能够为国人接受。网络募捐某种程度上是对民间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一种有益探索。同时,不能忽视,近年来与个人募捐相关的负面报道频频见诸媒体,损害了网络募捐的公信力。

例如,一名女婴不幸身患重病,其父母在朋友的帮助下发起众筹筹集医药费,并在短时间筹得近15万元。但女孩离世后,其母亲在朋友圈内晒起了出国旅游以及各种美食的照片,在网上引起质疑声一片。可见,部分网络募捐也面临着“信任危机”。

近些年出现了许多颇有争议的网络募捐事件,网络募捐出现信任危机、问题多发,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原因:

一是缺乏对网络募捐有力的监管。通过网络募捐筹集的善款应该由什么机构管理和监管,都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由此无法对募捐行为进行约束,也不能有效保护捐赠人与受赠人的合法权益,无法确保募捐目的的真正实现。

二是主体资格容易模糊。按照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可以依法接受捐赠,但网上众多募捐活动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义进行,并不具备合法的募捐主体资格。

三是募捐的真实性难以辨别。由于网络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导致它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加上网络管理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措施,没有相应的识别机制,普通群众是很难核实求助事件的真实性。存在诈捐、骗捐的潜在风险,或者炒作和营销的可能。

四是善款的使用和管理不透明 。网络募捐所得善款要专款专用,不得随意使用和违背捐赠人的意愿。然而,如何保证网络募捐的善款专款专用,如何保证善款余额的使用不违背捐赠人的意志,在当下的网络募捐监管体系下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

 在身份模糊、信任缺乏、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网络募捐活动的合法性常常遭到网友猛烈“拍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募捐需要政府以包容的心态给予其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需要从立法、行政等多个角度,加强对网络募捐的规范管理,使之趋利避害,真正为民行善。

一是强力监管。首先,网络慈善相关的立法应该更加规范和完备,让网络募捐更加有序、更加有效、更加有力。其次,对网络募捐的主体资格须设定必要的门槛,给予合乎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事业单位必要的募捐主体地位,对组织网络公益募捐的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最后应对项目信息发布、具体形式、款物使用分配等,实施全过程管理与监督。

我们也乐观地看到,从今年8月1日起实施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在募捐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民政部也根据慈善法的相关授权规定,公开遴选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腾讯公益”“蚂蚁金服公益平台”“轻松筹”等榜上有名。

二是平台引导。个人为解决自己或者家庭困难,提出发布求助信息时,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并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平台应至少每半年向社会公告一次平台运营情况,接受社会质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合作的慈善组织名录、发布的公开募捐活动数量、募捐财物金额、平台运营收支状况等信息。

三是媒体公开。发布募捐信息或参与宣传的媒体应履行相应的责任,要向社会公众进行风险提示,应明确告知社会公众,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真实性由信息提供方负责,并公开善款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目前,民政部已上线“慈善中国”等公开平台,用来展示慈善组织的相关信息。

只有网络募捐安全可靠,真正让受助对象获益,才能广泛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营造人人关爱、人人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网络慈善成为大众的普遍情怀。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yln/1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