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话题 > 正文内容

头条生活家公益,头条上的那些心理咨询师,真的懂心理咨询吗?如何辨别?

2022-08-18 15:25:02公益话题2

我就是头条上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不管头条上的头条生活家公益,还是其他平台上的,还是地面上的心理咨询师,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那如何来辨别呢?

不推荐的辨别方式有人建议说,可以通过看专业资质、咨询时长、咨询费用、参与心理学培训的年限等方面来辨别咨询师的好坏真伪,但是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也不准确。

1. 专业资质:目前国内拥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数以百万,但是真正能践行心理咨询的不过二三十万人。因为拥有专业资质证书充其量只是有了一张观览门票,进门后你会发现,每个景点都需要充更多的钱、充更多的时间才能有机会深入,而且景点多到超出你的想像,能真正学懂学透的又是少之又少。所以拥有一张资质证书不足以辨别良莠。

2. 咨询时长:目前心理咨询行业并不规范,你没有办法准确判断一位咨询师他提供的的咨询时长是真还是假。

3. 咨询费用:多的每次上千元,少的每次几十元,甚至免费,但是上千元的咨询师未必适合你,那个免费的咨询师也未必对你无效,重要的是看咨访双方的匹配度。这种匹配度既包括咨询方向上的匹配,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匹配,后者只有亲自体验才能感受。

4. 培训年限:对此我深有感触,我见过太多的同行,学习心理学有近十年时间,但是就是成不了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也有的才学习不过两三年时间,就能成功的开启自己的咨询师之路。说白了,一个人是否适合一个职业,能否做好一个职业,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跟热爱程度和悟性有很大关系。

因此,我个人不太推荐你通过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资质和从业履历等来辨别优劣。

我推荐的辨别方式如果你真的想要做心理咨询,想要在头条上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我的建议是:

1. 关注一位咨询师,浏览他在头条号上以往发表的文案。

通常情况下,他发表的最多的内容往往是他擅长的咨询方向,以此对应一下是否与你的咨询方向匹配。同时也可以初步鉴别一下他的专业性。这里有个“三不原则”:

三不原则:包治百病的不选,看不懂的不选,不爱看的也不选。“包治百病的不选”,这一点很好理解。

“看不懂的不选”,如果一个咨询师不能把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表达出来,那就有理由相信,他是一个老师或学术专家,但不是心理咨询师。这样的专家更适合专业人士的学术追随,不适合有生活困扰的来访者。

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很好的共情能力,如果不能从普罗大众的视角来传播心理学知识,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好的共情,只能是自说自话。

“不爱看的也不选”,这一点跟咨询师的逻辑条理性有关。一篇文章东一拳头西一脚,不知道在表达什么,既没有明显的主线,也没有前后呼应,更没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样没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文章很难让读者坚持看下去。

而每场咨询都是有内在逻辑架构的,如果一个咨询师头脑中缺乏逻辑性,很难做好一场咨询。

2. 选择你能承受的咨询费用区间,在这个范围内去寻找最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

贪贵和贪便宜都不理性,因为费用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费用只能是你的一个选择半径。在不超过一个费用上限的半径内选择一个更适合你的。

另外,有些成熟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在头条平台上进行一些公益性质的心理咨询,也就是说,免费的未必是不好的,你可以大胆尝试。

3. 看咨询设置是否专业。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开始咨询前会有一系列的信息登记、咨前说明、保密协议、咨询时长和方式等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咨询师的专业性。

4. 在一对一咨询中体验。

心理学是一门需要实验论证的学科,心理咨询更是如此。不是每位咨询师都能匹配任何一位的来访者,正是因为如此,在心理咨询行业才会有“转介绍”一说。

咨访关系需要在正式咨询中建立,也只有通过正式的咨询才能鉴别当前的咨询师是否与自己匹配。

鉴别的有效方法是:第一,你是否有倾诉的欲望;第二,咨询师是否能保持中立;第三,你是否在咨询中有“悟到”的感觉。

关于咨询师的中立,有必要强调一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访者向咨询师哭诉婚姻的不幸,指责丈夫的出轨及种种不堪事例。咨询师非常同情来访者的遭遇,义愤填膺地站在来访者的战壕中一起痛斥人渣丈夫,还为来访者的婚姻走向出谋划策。

可能很多来访者会觉得,这位咨询师真好,他能站在我的立场上声援我支持我认同我。但是,这恰恰证明他肯定不是一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顶多是居委会大妈。

因为他抱着来访者一起跳进了来访者的搅肉机当中,过多的干涉了来访者的生活,甚至会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投射在了来访者身上。在心理学上,这是典型的“反移情”表现。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保持中立的,引领来访者从不同的视角,更全面更客观地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从新视角中还原事件的真相,找到自我成长的空间。通过开悟式的个人成长,才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更正确的决策。一句话,谁的生活谁作主,咨询师无权干预。

总之:鉴别一位心理咨询师是否专业,不能简单机械地从他的专业资质和从业履历等硬件条件去判断,而是多从他的逻辑条理性、共情能力、中立客观的视角、点悟能力等软件层面和体验层面来判断,这样来得更为准确也更为合理。因为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心理彦究员,优质心理领域创作者,欢迎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如果您有婚姻情感、家庭亲子类的心理困惑,欢迎关注我私信我,我会第一时间回复您,同时,您将有机会获得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从我的角度说说,看看是否合你的心意?

首先,我见过很多心理学专业的,他们名校毕业,学历很高,但依然不会做心理咨询。也不能说他们不会,要是讲起来他们也能一套一套的,让人觉得很高大上。但是人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思维层面的,还有情绪、感受、记忆等……所以有句话是“大道理听了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头脑层面“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跟“能体会”到这个问题,是有差别的。这一类的心理咨询师给人的感觉是;讲得头头是道,除了让人敬佩、让人觉得心理咨询师很厉害之外对人没有太大帮助。你得分清是想学习心理知识还是想解决心理问题?

第二层是能理解并且能体会心理问题,这类咨询师除了有知识还有阅历,他们说的话能引起共鸣,会让你觉得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心坎里。但是,他说得再好也只是给了你共鸣和满足感,未必从根本解决了你的问题。现在最常见的就是这类咨询师,他们做咨询的时候会告诉你你的问题是怎么回事,会让你觉得自己终于从问题当中解脱了,但是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举个例子:我带过的咨询师在帮咨客追溯过往挖掘情绪的时候会说这样说:“体会你此刻悲伤的情绪。”他们认为自己不仅从思维也在从情绪层面帮助咨客,完全没有问题,咨客的问题有反复也很正常,人的问题是多年形成的,解决问题自然也需要很多年啊。但其实你仔细体会,你让咨客体会他的悲伤,他的体会就被占据了,这就像一个老师说“王小明同学,你姓什么?”或者“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你回答我3×7等于多少。”你都说了王小明同学,他还有回答自己姓名的必要吗?你都说了三七二十一,他还有得思考吗?

咨询师如果都说了是“悲伤”他还有得体会吗?同样,告诉咨客他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就像给做作业的学生抄答案一样,虽然能尽快的交作业,但本质上依然没有太大进展。但是这一类咨询师是最火的,最能吸引到粉丝的。共鸣收货流量,但我们自己得清楚,自己要的是心理的满足感、头脑的充实,还是解决问题?

再高一层的境界就是即理解体会问题,又能帮助别人理解体会到自己,这一类的咨询师做咨询的时候说话很少,只在你逃避的时候适当表达接纳,愿意陪着你深入,你跟他对话没有高大上带来的崇拜,也没有引发共鸣的满足感,你甚至完全没有快感,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告诉自己,你只有类似“病去如抽丝”的一点一点轻松的感觉。因为这类咨询师很少夸夸其谈,所以很难被发现。

总结一下,知道和理解是有差别的,理解和能帮助别人理解又是有差别的;第一层的咨询师知道问题,第二层的咨询师理解问题,第三层的咨询师懂得帮助别人理解自己。

这些咨询师都会说自己会做咨询,如何辨别就靠你自己了,你要诚实的面对自己,认清自己是要累积心理学知识呢?还是要满足感?还是真正想有所突破?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yht/3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