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孤儿助养 > 正文内容

茯苓的种植

2022-09-29 05:20:04孤儿助养2

茯苓的种植

茯苓可用段木、树蔸及松针栽培,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为主。选直径10-45cm的中龄松树,砍伐后每隔3-7cm相间纵削3cm宽的树皮,深入木质部.5cm,称“剥皮留筋”,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之有声时锯料,截成长65-85cm的节段,放通风向阳处,按“井”字形堆垛备用。选背风向阳、微酸偏砂的缓坡地,挖直径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沟。取木段3-5根,粗细搭配,分层放置于窖中。菌种也称引子,有菌丝引、肉引、木引三种,现多用菌丝引。用pda培养基从菌核组织中分离出纯菌种,栽培种培养基用松木屑76%、麸皮

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装入广口瓶,灭菌后接入纯菌种,在25-28℃条件下培养半月,翻转瓶在22-24℃下再培养半月,即为菌丝引。肉引在接种前半月内采挖鲜菌核为引。木引是在接种前两个月选直径4-10cm的梢部无节筒木,锯成长50cm的木段,每5根为一堆,分二层堆叠,将新鲜菌核250g贴在木段上靠皮处,覆土3cm,60d左右菌丝可长满筒木。早春3-4月份接种,用菌丝引接种,宜选晴天将窖中细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围,覆土厚3cm。肉引接种时用刀剖开苓种,将苓肉面贴在简料的上端截面或侧面,苓皮朝外。木引可锯成5-6cm长,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将引木锯成二段、三段,夹在料筒中间。

田间管理  结苓期常在地面出现裂缝,应及时补土填缝。黑翅白蚁常蛀食松木段,防治方法:选苓场时应避开蚁源,挖地时注意清除腐烂树根,或在苓场周围设诱杀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集中于坑中,即可捕杀之。同时可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蚁群只要有一只染病,全巢无一幸免,灭蚁率达100%。

  采收和储藏

  通常栽后8-10个月茯苓成熟,其成熟标志为苓场再次出现龟裂纹,扒开观察菌核表皮颜色呈黄褐色,未出现白色裂缝,即可收获。选晴天挖出后去泥砂,堆在室内盖稻草发汗,等水气干了,苓皮起皱后削去外皮,干燥。

每亩500窖,每窖用松树椴木10―15公斤;每窖需茯苓菌种0.5公斤;4―5月种植,10月下旬至11月第一次采收,次年4―5月第二次采收,次年8月第三次采收。每窖产量在10―15公斤

想买种子和松树椴木可以联系我245433142

你如果想种植茯苓的话,你先看你能不能搞到木材,松树,一亩的用量在6-10吨左右木材,茯苓菌种每亩需要1800-2000袋,每袋1.8元,田间管理还是比较轻松。亩产要看种植技术水平,如的话,最高出个5000公斤也会有,低的出1000公斤也正常,现在鲜茯苓价格在3元左右。当年可以收获。

土茯苓的简介与临床应用

  土茯苓全年可采,以秋末冬初采收比较好。土茯苓除掉残茎和须根,洗干净泥土,然后再晒干;或者新鲜面切成薄片,然后再晒干用。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土茯苓的简介与临床应用。

  土茯苓的简介   土茯苓,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

  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本草纲目》认为土茯苓能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

  中医认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

  西医认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

  土茯苓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与金雀根、山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用。土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从新》指出,“肝肾阴亏者勿服。”

  土茯苓的临床应用   1、防治钩端螺旋体病

  预防:每日1两,1次或2次煎服,每周连服3日,共服5周。2000余人服药结果表明,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病率之比为 1:5.58。治疗:土茯苓100克(病情重而体质较好者可用至5两),甘草15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

  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对高热、重症者给葡萄糖液及维生素丙,个别有出血倾向者加用激素。治疗18例均愈,16例于服药2~3剂、3例于服药4~5剂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3.6天。或用土茯苓4 两,地榆、青蒿、白茅根各50克煎服。每日1~3剂,热退后每日1剂,4次分服。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如镇静、止血、补液等。治疗14例,失败4例。其中血培养阳性者9例,5例治愈,4例失败。治愈病例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在1~7日内,主要症状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大部分病人头痛、身痛、球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血痰等均于1~2天内消失。治疗中少数病例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

  2、治疗梅毒

  土茯苓据早年临床观察报告,以土茯苓为主,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藓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马齿苋、甘草。煎服。 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对晚期麻痹性痴呆,不仅脑脊液康、华氏反应转阴,而且精神症状亦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75~100克,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为一疗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100~400克的,疗程有长达2个月的。

  3、治麻疹

  预防用100%煎液内服,3岁以下每日30~50毫升,3~6岁50~60毫升,分3次服,连服3日。或制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剂量亦可作为治疗之用。

  4、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每日用200~400克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肠,7天为一疗程。

  5、治疗急慢性肾炎

  每日150克,水煎,分3次服。退肿作用较好,服后,小便增加。亦有用于治疗肾盂肾炎、肾结核的报道。

  6、治疗颈淋巴结核

  每日用鲜品500克,水煎分2次服。

  7、骨挛痈漏(筋骨疼痛,溃烂成痈,积年累月,终身成为废疾)

  用土茯苓50克,有热加黄苓、黄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煎水代茶饮。又方:用土茯苓200克、四物汤50克、皂角子七个、川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煎水代茶饮。

  8、瘰疬溃烂

  用土茯苓切片,或研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内吃下,多吃为好。

  土茯苓种植多久有收获   平摆在两段木间的新口处,危害严重。接种后当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温高,白蚁繁殖快。

  防治方法:发现蚁路,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最好方法。菌种是用小松木块(长宽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装瓶消毒,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心悸、眩晕。一般每窑15-20千克段木约收鲜茯苓2.5~15千克,高产可达25~40千克。

  (2)加工

  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一)概述

  别名云苓,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经半个月以后,过长即截断不要;把“肉引”接种于段木,待菌丝充分生长后挖起,然后将菌种分别接种在新口处,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性味甘,将木料锯成长约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处难叠成“井”字形、松茯苓,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最好选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庄稼地。温度以10~35℃为宜。

  (四)栽培技术

  1.备料

  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上松下实、含水量25%,使之带回窑内互相传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上面可再放一条段木(若两段水重20千克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种,历来沿用菌核组织,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获一批,不宜拖延,整个窑面成龟背形。每窑需菌种1/3~1/。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菌丝生长阶段。各国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

  (1)段木备料

  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锯成小段作种的称“木引”。用“肉引”和“浆引”栽种一窑要耗费茯苓0.2~0.5千克,检查时若发现段木上不长菌或污染杂菌即应进行补缺。

  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菌核、小便不利、泄泻,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窑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用细立培土,同时还应注意拔除杂草和防止人畜进入地内踏踩。

  4.病虫害防治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ezy/7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