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孤儿助养 > 正文内容

这些年来,韩红都做了多少的慈善事业?

2022-09-17 10:17:13孤儿助养2

这些年来,韩红可谓是做了非常多的慈善事业。在慈善这条路上,她也是越走越远,下面我来为大家进行举例,说明一下。

首先就是对于那些没有关爱的孩子们,就像韩红老师所唱的那首《天亮了》中的故事一样,她所收养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在,那场真实事件中被父亲保护着的孩子,到现在为止,韩红老师已经收养了近300名孩子,我们从公开的资料中也可以知道韩红老师,她并没有自己的伴侣,可以说她为了这些孩子付出了非常多,对于我们平常人恐怕难以想象其中的艰辛。

2008年,韩红老师倡议发起了”百人援助“这样一项公益活动,可以说,这个公益团体,他们的涉及面是非常的广,在全国范围内,只要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存在,就这么一个200来人的团队,在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公益性的医疗服务,在这个公益服务的路上,韩红老师也是捐助了非常多的困难群众,我们从当时的报道以及以当时的情况了,情况可以看到韩红老师,无论是哪一次援助,她的车总是在整个车队的最前面,可谓是不畏艰辛。

再到后来号召全演艺界的人开始做公益,我从网上看到过一份统计数据,从08年到现在,韩红老师个人的捐款就达到了4000多万,累计的捐款,捐款捐物可到了亿元的阶段。

可以说,这样的捐款捐物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已经是倾家荡产了,但是我们从后续的采访中,你会发现韩红老师并没有后悔过,她认为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值得的。

综合上述,我们就应该可以知道韩红老师,她是一个非常大爱的慈善家,正是由于她的一点一点慈善行动,唤醒了更多人对于慈善事业的热爱,她的所作所为,也是深深地感染到了我。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了,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些其他的见解呢?

这些年来,韩红真的做了非常多的慈善,她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捐了出去,而且她平时就在做慈善,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

她成立了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主要去帮助那些贫困人群,遇到危难的人群,参与过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

韩红每次有大灾大难都会站出来做慈善,汶川地震、SRAS、这次的新型肺炎等等,以身作则自身捐款、捐物,号召文艺界捐款捐物,常常亲自上到一线鼓励和帮忙,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韩红这些年来做了非常多的慈善事业,一般哪个地区有灾难,她都会第一时间捐款。甚至会自己去到灾区,还收养了几个小孩。

爱心人物及事件

爱心人物:

1、克拉拉・蔡特金

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1857.7.5-1933.6.20),原名克拉拉・艾斯纳,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国际社会主义妇女运动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无产阶级女权解放的灵魂人物 。1910年哥本哈根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

2、潘石屹

潘石屹意无意之中救助了朱晶平,朱晶因此而完全康复,为此,还上了北京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当众感谢潘石屹。近年,潘石屹与一家专业的治疗白血病机构合作,捐款500万,希望能让更多的身患白血病的儿童活下来。

3、丛飞

丛飞(1969年10月29日-2006年4月20日),男,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田庄台镇的农村,中国内地男歌手。曾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共计300多万元,被评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爱心事件:

1、重庆籍司机谢世宝与母亲刘吉祥驾车从湖南长沙回重庆途经麻豪口镇裕华村路段,不慎滑落路边沟中,车倒扣到水中,情况危急。

村民陈炳炎发现急忙大声呼救,裕华村党支部书记李必胜、副书记刘勇、闻讯赶来的还有贺小方、李祖科、李祖祥、王义忠、姚云青一起组织施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受困的两人迅速被救出,两人没有生命危险。

2、9月22日晚6点多,县中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彭丹正和朋友们在沙市一饭店吃饭。突然,邻桌一男子昏倒在地,浑身抽搐。眼前突发这一幕,彭丹没有犹豫立即放下碗筷,冲了过去。

尽管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彭丹却一刻也没停下,直到救护车到达现场。到达沙市一医后,专家们全力抢救,并初步确诊为心肌梗塞。专家们说,如果当时没有彭丹为他急救,男子极有可能失去生命。

于晓军:男,52岁,2003年下岗后,自谋职业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任临时教师。若干年前他父亲病危实施输血治疗,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从此他认准了无偿献血这一爱心举措。1999年10月,他主动到中心血站,第一次献血200毫升。此后每隔半年献血一次,献血量也从原来的200毫升上升到400毫升,从未间断过。2003年11月,他主动要求捐献了两个疗程量的血小板,相当于献血1600毫升,能挽救两个病人的生命。从1999年至今,他共参加无偿献血138次,累计献血量达到27600毫升,相当于把自己的血换了5遍。在他的动员下,一家三口共献血30400毫升,成为“襄樊献血第一家”。 王元山:男,53岁,襄樊市王胖子建筑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襄樊市政协常委。2002年,他得知高新开发区清河村农网改造遇到资金困难,将价值30万元的电力设备捐赠给了该村。2003年,为确保抗击“非典”取得胜利,他担保贷款250万元,修筑了直通市传染病医院的绿色通道。员工子女上学有困难,他帮助解决学费,从1999年至今,每年资助30名特困生到长春高中免费就读;员工陈某心脏瓣膜手术的8万元费用,他全部给予援助。2004年,他代表市政协向枣阳新市镇中学捐赠电脑50台,价值15万元。在办理提案时,他得知城管人员和环卫工人受到很多委屈时,拿出资金设立了“委屈奖”。今年,他和市政协一起捐赠13万元,在谷城县石花镇卧伏中心小学启动了“思源工程”。2006年8月,为支援新农村建设,王元山又向谷城县石花镇百家宴村支援100吨水泥帮助该村修路。王元山积极接纳下岗职工。近年来,他先后安置下岗职工一百多人到公司就业。

叶本翠:女,37岁,谷城县赵湾乡中心学校教师。高寒山区任教15年来,在她所教的班级中,没有让一名学生辍学流失。只要有一名学生不来,她都要立即把他找回来,赵湾乡10个行政村、50多座山、10多条河流,都有她寻访学生的足迹。15年为寻访学生,她走了近3万里路,等于走了一次长征。学生找回来还得留得住。十几年来,她省吃俭用,经常为贫困学生垫支书杂费、捐助日常用品。在教书育人中,她用她那母爱的心温暖着每一个孩子,使许多少年迷途知返。2004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冯耀东:男,25岁,南漳县城关镇个体经营者,现就读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他乐于助人,崇尚科学,敢为人先,在学校读书期间是学校红十字会员,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者和组织者。2005年,他为了拯救四川成都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杨尚贵,瞒着家人,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100亳升,成为襄樊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在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襄樊市有50多人,通过各种渠道,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的志愿者。

朱秀建:男,20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005年10月,汉江襄樊段水位达到67.63米,创23年来最高纪录。就在人们立足江边静观美景时,一小男孩掉进了江里,在这危急关头,路过此地的朱建秀,不顾流水湍急,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冰冷的江水中。由于江水流速太快,他经过多次努力,拼尽全力才将小男孩救上岸来。在学校,他是“爱心基金”捐赠第一人,当学校把所见义勇为奖励金送到他手中时,他又毫不犹豫把奖金捐赠给了学校的“爱心基金会”。 李洪水,男,52岁,高新区新华社区居民。1997年,李洪水下岗了。从那天起,他做出一个让妻子和女儿难以理解的决定,回老家照顾父亲和弟弟。10年间,左边是瘫痪的父亲,右边是瘫痪的弟弟,他精心照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因工伤双腿瘫痪,不能动弹;弟弟因患软骨病,从5岁起就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白天,他做饭、洗衣,为父亲和弟弟擦洗、翻身;晚上,他不断夜起,为两人端屎、接尿。为了更好地照顾亲人,他学会了按摩和理发。今年3月,他送走了87岁的父亲,仍然没有离开这个家,继续照料着瘫痪在床的弟弟。

张学忠(又名张做东):男,35岁,襄樊市出租车“做东爱心车队”司机。他凭着一腔热心和诚心,为乘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无数乘客的信赖和同行的尊敬。在工作中,热心为他人排扰解难,对有困难的同行他总是尽力帮一把。2005年,媒体报道两起出租车劫案后,他倡议全市的“的哥”、“的姐”捐出一天的营业款,为遇害的同行献出一份爱心。今年,他将中国出租车协会奖给他的1000元现金捐给了贫困学生。近年来,他向困难人士和贫困学生捐款3000多元,返还失主钱物1.5万元。2006年4月,他被评为“全国文明出租车驾驶员”。 陈光荣:女,39岁,襄樊市樊城公安局汉江派出所民警。近四年来,她先后调解纠纷370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65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35起。2005年4月,市五一棉纺厂职工贾某因偷盗被行政拘留,落下九岁的孩子没人照顾。为了让贾某安心接受处罚,她主动与厂领导协商,住到贾某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给孩子买来学习用品。细心的她,坚持每天让孩子与贾某通一次电话,贾某表示今后再也不做违法的事。是她帮助许多走失的孩子找到了父母,是她帮助化解了街房邻居的恩怨,是她使许多“仇敌”结为朋友。在她所管的辖区,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姐”。

吴明亮:男,47岁,枣阳市福利院书记、院长。他视孤老为父母,视幼儿为子女,十几年如一日。2004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全院老人,他放弃城内的房子不住,举家搬到福利院,以院为家,随时照顾老人。对长期患病不起的老人,他每天都看好几遍,给他们洗尿布、擦身子、换衣服、剪指甲,抱到外面晒太阳。2004年冬,他父亲因患癌住进了医院。他白天照顾福利院的老人们,晚上回去照看自己的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为解决好3名孤儿的就业问题,他四处联系做工作。在福利院,孤儿称他为“再生父母”,老人们称他为“亲生儿子”。 运建立:女,62岁,襄樊市环保协会会长。2000年春,在一次工作调查中,当她看到汉江的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流进了汉江,立刻被震惊了。从那以后,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保护襄樊的生态环境上。她先后深入全市各地调查污染企业100多次,徒步汉江襄樊段和唐白河等,行程21000多公里,写出了“汉江襄樊段水污染”等调查报告和提案,引起了市政府的重视。并多次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沙龙会上,向新华社等30多家媒体介绍了“跨省界唐白河河水污染状况”和“南水北调对汉江流域‘襄樊段’的影响及建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2年,发起并成立了湖北省首家环保组织DDD“绿色汉江”,在汉江沿岸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绿色汉江’行动”,开展宣传教育276场次,向16万人进行了宣讲和图片展示,发放环保资料2万多份,赠送光盘100多盘,先后举办培训班14期。2005年6月,环保协会被湖北省民政厅授予“湖北慈善公益之星”荣誉称号;2006年,她先后荣获全国“地球奖”提名奖、首届“襄樊十大慈善公益之星”等荣誉称号;2006年10月,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刊载了她和她的“绿色汉江”组织保护汉江的动人事迹。

宋爱洁:女,65岁,襄樊市妞妞食品公司董事长。近年来,她和她创办的企业先后为社会捐赠达一百万元之多。2000年,她带着上万元的慰问品到长江抗洪一线慰问官兵;2004年,她向我市灾区捐助食品近万元;2005年9月,她向保康灾区捐赠食品和现金20万元。非典时期,她向志愿者、红十字会,以及樊城区政府捐赠22000元现金。2006年,她把政府奖励的3万元,全部捐赠给了下岗工人。今年5月,她号召市女企业家协会与贫困大学生结成“金秋助学”对子。在她的带动下,女企业家协会一次性捐赠10万多元,帮助23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她还连续三年在谷城紫金中学设立奖学金,有32名学生得到帮助。她积极解决下岗工再就业,共安置下岗职工600多人。 杨才凤:女,38岁,保康县马良镇松树堡村二组村民。1997年,杨才凤的丈夫在宜昌市的一镇办磷矿企业当炮工时,被洞顶掉下的巨石砸中了头部。从此,她丈夫胸部以下部位失去了知觉。在近10个年头3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她除了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精心照顾丈夫。丈夫生活不能自理,杨才凤给他安上尿袋,每隔几小时清理一次;大便不能自然排出,杨才凤就在床上铺上便布,每隔一段时间帮丈夫用手按压腹部排便。为了让丈夫休息好,她每隔两小时帮助翻一次身。只要有好的天气,她就背丈夫到外面晒太阳。近10年来,她虽说离娘家只有2公里,但她从没有在娘家住过一夜。看到杨才凤受苦受累,她丈夫多次提出与杨才凤离婚,公婆让亲戚也帮忙劝说。杨才凤始终不答应,并坚定地说,要守他一辈子。

罗锋:男,41岁,襄樊市湖北联帮律师事务所律师。从事律师职业8年来,他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0余起,义务提供法律咨询4000多人次,为8名老上访户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2003年,为了“李毅电击赔偿案”,他放下手中其他的案件,先后五次到现场调查取证,查遍了供电方面的所有规章制度和法律文书,请教有关法律专家,经过据理力争,判决某供电公司赔偿李毅10万余元。为了李毅的将来,他多次到医疗机构调取残疾人所需用具费用证明等,再次向法院提出了残疾用具费的诉讼,李毅再次得到了40万元的赔偿。这一案例,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全国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赵凤玲:女,44岁,南漳县妇联主席、党组书记。在担任南漳县妇联主席的9年期间,为了不让受害妇女流着泪来、带着无奈走的尴尬局面一幕幕重演,她与法院携手维权共建绿色通道DDD婚姻家庭合议庭,全县17个“婚姻家庭合议庭”成了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神”。近几年来,在她的帮助和努力下,先后有50多名孩子重返校园,10多名特困生圆了大学梦,100多名特困生得到救助。她还解救过多名受害儿童,帮助过很多孤寡老人,资助过绝症患者,救济过生活贫困的人,被称为受难妇女的“知心姐妹”,无助儿童的“爱心妈妈”,孤寡老人的“贴心闺女”,百姓心中的“香水百合”。

郭永平:男,43岁,宜城市小河镇石灰村村民。身残志不残的他,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以修理自行车、修鞋为生,遇到村里有经济困难的群众他不收一分钱。看到村里人的文化素质不高,发家致富的门路不多,他创办起了“文化中心户”,免费提供图书给村民们阅读。他注重利用“文化中户”这一阵地教育未成年人,举办“教子有方家长”评选活动等。 高美丽:女,60岁,襄樊市樊城区董台社区居委会居民。一个靠打零工和捡破烂生存的花甲老人,在10年的时间里收留了11名流浪儿。除了让孩子们能吃饱饭外,她还要让孩子们能有书读,教育他们不偷、不抢,自食其力。2000年的冬天,丈夫的去世,让这个家更是雪上加霜,在她十分痛苦和无助的时候,社会上和周围的好心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就这样,她带着孩子们顽强地生活着。为了找到孩子们的亲生父母,她让孩子们与家人取得联系,从捡破烂积攒下的钱中拿出路费,让孩子们回到自己亲生父母身边,对地址不详的,就托人打听,并通过报纸等寻找孩子们的亲生父母,对父母已经离开人世的,她就把他们留在身边。直到现在还有6个孩子留在她的身边。

殷明:男,40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身患癌症已有5个年头的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做到了诊断准、手术快、创伤小,是公认的“一把刀”,是病人心中的“活菩萨”。为了方便患者,减少医疗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他在医院提出了《关于开展显微镜切除胆囊手术可行性论证报告》,得到了院方的认可。微创手术的引进,普外科的手术骤增,点名要殷主任做手术的患者排成了长队。他为了尽快解除病人的痛苦,仍忘我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蒋承良:男,68岁,老河口市一中退休教师,现任老河市一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退休后,他不要报酬,不增加学校负担,自己创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亲自制定了《老河口市一中心理教育实施方案》,并编写了教材。他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渗透》已被批准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999年至今,他先后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达215个班次,举办专题心理知识讲座11次。很多学生在他的心理辅导下走出了阴影,考上了大学。他还从有限的工资中拿出部分钱来资助困难学生。为了资助更多的学生,有时他还到处捡破烂。近年来,他资助困难学生6890元,并定期走访那些被资助的特困生。

蒲云惠:女,49岁,襄樊市档案局科长。爱岗敬业的她,通过不懈的努力争取,使《黄继光》的作者等数十位襄樊知名人士将近万卷档案资料无偿地捐赠到了市档案馆。在去年开展的“双联双促”活动中,她的联系对象张光武是军转干部、下岗职工。张患有肺癌,因病欠债达3万多元,儿子儿媳双双下岗。看到这些,她按有关政策要求与有关单位联系30多次,找熟人托关系达50人,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帮助张光武解决了住院费问题,并为张的儿子儿媳办理了下岗再就业优惠证等有关手续,帮助张家办起了一个小吃店。 冀增瑞:女,53岁,襄城区人民法院法官。10多年来,她在完成本职工作(档案管理)的同时,为妇女儿童维权,四处奔走,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帮助近200人从生活的绝望中走出来。2004年,她积极响应市妇联等单位的倡导,加入“阳光家园”活动,为单亲家庭提供法律援助。近两年来,她共接到200多个咨询电话,每个电话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几小时。有的求助者直接找到家里,她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和亲切的话语消除了人们的许多误解和怨恨。在此期间,她与40多名求助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她还尽量从钱物上给予帮助,被称为“阳光家园”的“知心大姐”。

文/张伟

  她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和丈夫种着近十亩的猕猴桃果园,小日子过得相当舒心也非常平静。不曾想到,只因十八年前在寒风中抱回一名被父母抛弃路边的小生命之后,彻底改变了她的家庭和人生。十八年来,她以博大无私的胸怀和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收养了一百多个聋哑智障儿童,为这些可怜的孩子建造了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走出无声的世界。她,就是全国有名的“美德在农家”示范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华慈善总会和香港亚洲电视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真情故事评选”活动的候选人。

  炽热母爱 唤醒一个即将永远沉睡的生命

  今年55岁的史金凤,是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塔峪村的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农历1991年正月二十二的清晨,史金凤去西安给自己的诊所购买药品。当她来到楼观台停车点时,发现六七位等车者围在路边指指点点,未等她上前看个究竟,客车“咔”地一声就停在她的身边。她刚上车,就听见一位年长者说:“真是造孽,把那么小的月娃子放在路边,时间不长就会冻死的……”史金凤听后连忙从车上跑了下来。雪白的大地上,一个黑乎乎的包裹就放在路边。史金凤解开包裹,里面露出一个还未满月的婴儿。史金凤一摸,孩子全身冰凉,只能听见嘶哑微弱的哭声。她知道,这是一个弃婴,母性的慈爱告诉她:先把孩子抱回家再说。

  回家后,她立即给孩子喂奶,可孩子就是不吃。史金凤再仔细一看,发现孩子额头和脚上到处都是针眼。史金凤这才意识到,这孩子肯定患有医治不好的疾病!

  在家人一片抱怨和不解的眼神中,史金凤抱着孩子急匆匆乘车赶往西安,住进西安。孩子在儿童医院住了十七天,除了心律没有多大变化外,其他症状基本得到缓解。史金凤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笑了。可她笑得很苦涩,因为这十几天已经把她身上所带的7800元花得一干二净。

  看到孩子病情好转了,史金凤就跑前跑后求助村干部和乡邻们寻找孩子的亲生父母。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弃婴的父母始终没有找到。

  1991年5月8日,史金凤撞开了楼观镇党委书记胡振华办公室的门,恳请他发动群众在更大范围内找寻弃婴的父母。

  然而,经过镇政府的多方努力,寻找弃婴父母的事一直没有消息。7月13日,史金凤又专门上县城找县民政局,想把孩子放进孤儿院。可民政局的负责人告诉她,周至县没有这样的机构。看着这个找不到父母的苦命孩子,无奈的神情写满了史金凤的脸上。于是,史金凤硬是说服了全家人,把这个弃婴留在家里,正式取名庞小明。

  一年后的正月二十二,史金凤对丈夫说:“小明捡回来整整一年了,咱们就把小明的生日定在去年捡回家的这天吧。你去买个生日蛋糕,让小斌和晓燕都回来,一起为小明过个周岁生日!”

  欢庆的气氛中,大家兴奋地逗小明取乐。突然,史金凤的心猛地一颤,不对啊,正常情况下一岁的小明应该咿咿呀呀学着说话了,可小明只是“啊啊”乱喊。平时她只认为是小明由于发育不好,语言表达和动作可能迟缓一些,所以没在意,现在却发现小明似乎对外界的声音没有反应。

  史金凤坐不住了,第二天就抱着孩子赶往西安检查。可由于孩子太小不能做听力测试,好几家医院检查后都认为这个孩子可能是先天性耳聋。

  从此,史金凤抱着孩子踏上了艰辛的治病之路。而这条路,她一走就是八年。八年里,她一趟又一趟往返于西安、郑州、太原、成都,为这个孩子花了十多万元。

  体力和经济的消耗,并没有换回小明病情的好转。1998年2月28日,史金凤带着孩子去西安中医研究所做脑测听。医生在做完检测之后对她说:“你今后不用再给孩子治疗了,这孩子听力太差,无论怎么治疗都是无效的!”医生简单的一句话,对史金凤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她实在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打击,八年里花了那么大的心血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她万念俱灰,紧紧地抱着孩子,打算跳楼。这一举动可把医生护士吓坏了,“你救一命再搭一命,值得吗?孩子虽然聋哑,但是只要耐心去培养他,他也会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4月的一天,史金凤从报纸上看到上海有家医院采用手术治疗耳聋效果好的消息,立马产生了带小明去上海治疗的想法。儿女们和亲邻都劝她:“你为这个娃已经尽了心了,再花那么多钱给自己买罪受,太不划算了!”可史金凤非常倔强,“不行!既然我和他有缘,就有责任呵护他,反正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去尽母亲这份责任!”

  1998年5月9日,史金凤抱着孩子,前往上海求医。到了上海才知道,这个耳蜗手术光是手术费就得24万元。医生得知她是农村来的,劝她不要做了,说是这样的手术费一般的农家负担不起。可史金凤苦苦地哀求专家,说是只要能给孩子治好病,就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专家们被史金凤炽热的母爱感动了,专门开会决定为小明做手术,同时也决定免除大部分费用。5月18日,当医院给小明做完详细检查后,才告知她孩子病情特殊不能做手术。

  大爱无痕 她用爱心创造了人间奇迹

  一位资深老中医告诉史金凤,说是用裸露在深山崖石上的老葛根熬成药汤可以缓解孩子病情。史金凤听后如获至宝,不顾丈夫和亲人的劝阻,独自一人上了山。

  陕西关中的8月,正是一年里最热的时节,也是深山里毒蛇和野兽频繁出没的季节。史金凤骑上车子,直奔秦岭深山的九焰乡栗子坪,接着她又步行二十多里乱石小道,来到荒无人烟被喻为“一线天”的四十里峡谷,艰难地爬向陡峭的悬崖。为了找到裸露在崖石缝里的老葛根,锋利的崖石划破了她的胳臂和手,汗水伴着鲜血顺着史金凤的手腕滴在崖石上,可她顾不上擦拭,只是一个劲地用小铁镐探寻老葛根。就在她把找好的老葛根捆好后准备下山时,一条和老葛根颜色一样的大蛇突然蹿上她的脚面。史金凤吓得走了神,只听“啊”的一声就从山崖上摔了下去。深山里一片沉寂,哪有一个人影?过了好长时间,史金凤才苏醒了过来。她忍着钻心的疼痛,一步一步地爬到了谷底。

  在谷底,史金凤遇上了进山割漆的漆农。好心的漆农搀扶着她来到栗子坪,然后打电话叫来她的丈夫和亲友。爱子心切的史金凤,在双腿被摔成粉碎性骨折送往医院治疗时,还不忘催促丈夫进山取回那两捆大约重50斤的老葛根。说起来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史金凤为给小明熬药,先后熬坏了42个药锅。

  转眼小明到了上学的年龄,史金凤把全县二十多个乡镇的二百多所小学全跑了一遍,最终也没有找到能够接受小明这样孩子的特殊学校。后来,史金凤终于打听到40多公里外的户县有一所聋哑学校,就把小明送去上学。

  小明在户县上学,史金凤每周都要跑80公里往返接送。可史金凤每次送小明去学校时,小明就哭闹,不愿去学校。史金凤想,小明可能太依恋自己了,就干脆心肠硬一点。于是,她在学校附近找了一户有聋哑学生居住的人家托管小明。没想到,托管后的第一个周末,那家人就打电话说小明清早离家出走了。史金凤听说后连忙发动亲友寻找,他们寻遍了户县县城的角角落落,就是没有找到小明。天快黑时,史金凤才在一辆收班的公交车上发现了小明,当时司机和乘务员与小明没法交流,正准备把小明送往救助站。

  史金凤再也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她想请老师到家里来教孩子。可她也很清楚,要是没有其他同学作伴,小明一个人恐怕也无心读书。于是,史金凤想在周围几个村子找几个聋哑孩子和小明一起上学。对那些家长,她一再声明老师费用全由自己出,其他孩子一分钱也不收。可好几个家长都冷冷地对她说:“聋哑娃念书不念书没有啥意思,只要能吃饱不饿死就行了!”这时,史金凤心里很不是个滋味,难道聋哑儿童不是人吗?

  史金凤左求右请,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才动员了三个聋哑孩子同小明一起上学。她请来本村的女高中生耿小群当老师,并送耿小群去户县聋哑学校培训。

  1999年9月1日,只有两张破旧桌子、四名学生、一位教师的特殊学校在史金凤的家正式开学了。史金凤根本没有想到,四个聋哑儿同处一室,咿咿呀呀,有口难开,动作也令人费解。虽然开学前耿小群已经到聋哑学校培训学习过,但真正独当一面教育这些聋哑儿童时,却显得手足无措。教聋哑儿童和正常的孩子区别很大,史金凤和耿小群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引导他们。刚开始时,孩子连一个“啊”字的音都发不准,史金凤就平躺在床上,在自己说“啊”字的时候,让他们把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去感觉,然后再让孩子看自己的口型。就这样不厌其烦不间断地重复,两周之后,这几个孩子终于发出了准确的“啊”音。

  1999年9月20日,是史金凤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小明见了她,突然喊出了一声,“妈――妈”。史金凤当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怔怔地站在那里发呆。当小明再一次叫出“妈妈”扑向她的怀里时,她才搂住小明大声地哭了……是啊,为了让聋哑的小明叫一声“妈妈”,她整整等了九年,九年间的辛酸与痛苦,唯有她体会最深。史金凤喜极而泣,拉着小明逢人就说:“你们看,我家的小明会叫我妈妈了……”

  聋哑儿开口说话,邻里们都说这是个奇迹,也传遍了四野八乡。好多聋儿闻讯后,拽着家长哭闹着来到史金凤的家要上学。史金凤为难了,不收吧,作为一个母亲于心不忍;收下吧,简陋的条件怎能容下这么多的孩子。最终,她和丈夫反复商量,决定腾出自家住的房子,拿出自己行医多年的积蓄,再把近十亩猕猴桃园的收入也拿了出来,收下了这些可怜的孩子。

  宽阔胸怀 为聋哑孩子撑出一片晴朗的天

  其实办学条件简陋还不是史金凤最担心的事情,能让聋哑孩子尽早发出声音才是她感到最头疼的事。8岁的焦哲由于很少与人交流,因此从不与同学说话,老师单独授课时也不敢看老师。这让史金凤非常焦急,因为每当老师把焦哲的手放到自己的喉咙上时他就哭个不停。史金凤想,总不能让孩子哭啊。于是,史金凤就带着焦哲出去,给他买糖开小灶。慢慢地,焦哲和史金凤熟悉了,愉快地接受语训,很快发出了声音。

  史金凤始终相信,对聋哑孩子只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终究是会让他们学到知识的。学校里有一个叫“老顽固”的孩子,刚来学校时连嘴都不会张,这让史金凤和老师为难了好长一段时间,可她们始终坚持帮助训练“老顽固”开口说话。有一天,史金凤从外面刚回来,“老顽固”就用含混不清的语言说:“妈――妈,我――要!”史金凤听到那一声,就说你再继续喊,这孩子还是“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史金凤把摩托车一骑,把孩子带到菜店里去,见什么吃的东西教这是什么吃的东西。连续带了三天,那个“老顽固”终于说出了“妈妈,我要糖!”在这件事的启发下,史金凤很快转变教学方式,孩子们进步都很快。

  史金凤博大无私的母爱和善举赢得了四邻八乡的称赞,他们纷纷把聋哑孩子送到这里来。很快地,教室就不够用了,史金凤只得租下村民闲置的六间空房。由于这些空房都是土坯房,大多是几十年的老房子。所以每逢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上课时,课桌上都放着脸盆接水。

  2003年5月24日,由于突遭暴雨,住着46个孩子的一栋房屋突然崩塌,所幸发现及时,这些孩子才躲过一劫。史金凤的丈夫接受不了这样的惊吓,向史金凤摊牌了,口气很硬:“贴钱办校我不心疼,出了事咱们可担当不起,从明天起学校马上解散!”那一夜,史金凤泪流满面,彻夜未眠。

  第二天,当史金凤把解散学校的想法透露给孩子们后,孩子们“哇”的一声全都哭了,一齐跪在了史金凤的面前,苦苦哀求着史金凤不要赶他们回家。这一幕强烈地震撼了史金凤,她也失声哭了。看着这些可怜无助的聋哑孩子,史金凤猛然间感到自己太残忍了,不像一个母亲。于是,她流着眼泪一字一板地宣布:“告诉同学们,学校不解散了,‘妈妈’就是再难,也不放弃你们。从明天起,‘妈妈’就给你们筹钱建教室!”孩子们听后,一下子把她围了起来,大一点的孩子把她抱了起来。

  平日里像绵羊一样温顺的史金凤,这时变得非常“霸道”。她“逼”着丈夫拿出家里所有积蓄,还把弟弟给儿子结婚的3万元拿了过来,又把妹妹卖果子准备盖房的2万元强行借了过来并给已成家的儿女硬性摊派任务。就这样东拼西凑,终于筹集到10万多元,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上下共有12间的新校舍。

  “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史金凤用一颗炽热伟大的母爱关爱着每一个聋哑孩子。到如今,先后有26名孩子经过训练进入了普通小学,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6名孩子进入技工学校定向学习,38名聋哑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在西安、上海、深圳等地工作。目前,家里还有来自陕西、河南、四川和山西四个省16个区县的116名聋哑孩子。

  2007年的5月29日,史金凤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上海一家皮具加工厂的信件和800元汇款。这是一位名叫李涛的聋哑孩子写的,他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妈妈, 我发工资了。这是我发的第一个月工资。我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如果没有妈妈您含辛茹苦的辛勤培育,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认为,这些钱应该属于妈妈,所以我把第一个月工资寄给您――亲爱的妈妈……”

  第二天,史金凤专程登门把这一消息告诉给李涛的父亲,李涛的父亲听后说啥也不相信。可当史金凤把李涛寄来的信件和800元工资交到他的手里时,这位曾经对儿子失去信心的男子汉一下子哭了,“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我……我不知该怎样感谢你啊……”

  十八年来,史金凤始终把聋哑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既当教师,又当保姆。不知疲倦的劳累,使她体力过度透支,积劳成疾。去年10月,一直感到下腹疼痛的史金凤在县里一家医院检查时,发现腹部右侧长有肿瘤。医生建议她马上去西安进行复查,以便确诊后接受治疗。可她回到家,又四处奔波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校舍的款项筹集上,把医生告知她尽快复查身体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就这样,她一直撑到2008年1月10日,看着孩子们考完试平平安安地离校回家后,才去省人民医院复查。由于病情严重,医院当即就为她实施了紧急手术,取下一个重达2.5公斤重的肿瘤。

  长期的化疗,使史金凤的头发大量脱落,身体状况也远不及以前。面对这些,史金凤表现的相当坦然。她说,这个学校,我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办下去,就是我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要让儿媳她们把这个学校坚持办下去!”

  史金凤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几年来,她先后获得了全国和省市的“三八红旗手”、“慈善奖”、“巾帼文明奖”、“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社会办学力量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也是全国有名的“美德在农家”示范户。2005年,她有幸成为中华慈善总会和香港亚洲电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真情故事评选”活动的主角。

4突然热儿童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ezy/5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