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行动 > 正文内容

农村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农村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2022-10-06 23:00:35扶贫行动2

1. 农村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它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表式和统一内容,主要采取普查人员直接到户、到单位访问登记的办法,全面收集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情况,为研究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农业普查在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在2016年实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农业普查目的和意义 农业普查是全面了解“三农”发展变化情况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查清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对科学制定“三农”政策、促进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关于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

一、协助做好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的宣 传贯彻工作;

二、协助完成富民强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三、协助做好村内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等服务工作;

四、协助做好制度规范、文字和档案管理工作;

五、协助做好远程教育、科技普及和精神文明推广工作;

六、围绕村主要工作开展调研,当好参谋,每年至少完成一篇调研报告;

七、积极参与镇、村和村干部集体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

八、完成镇和村两委交办的其他各项任务。

3. 农村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模板

产业扶贫作用:

产业扶贫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项根本性和长远性重要举措, 是从短期效益到长期效益、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转变的关键路径;同时,通过产业发展也可以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反过来支撑其他的扶贫措施。可见,产业发展是富民强县的最根本举措。然而,伴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产业扶贫和扶贫产业发展暴露出了诸多不足,尤其是不可持续的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大型企业为发展龙头,通过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进而持续稳定地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产业扶贫必须以“精准”为核心,做到产业扶贫精准化,就是要通过扶贫措施将资源精准配置到贫困户,扶持贫困户发展符合其自身条件的产业项目, 激活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产业扶贫对于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产业扶贫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农户。其中,政府不直接参与产业扶贫,而是通过招商引资、分发政策补贴等方式间接参与,而企业和农户是直接参与主体。从参与程度来看,产业扶贫模式可分为基层组织带动、合作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三种模式。基层组织带动模式是由村集体为代表的基层组织带头建立的产业扶贫模式,主要包括“村集体+农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帮扶措施有土地流转、就业帮扶、公益性岗位等;合作社带动模式是由合作社牵头组织的产业扶贫模式, 主要包括“合作社+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形式,帮扶措施有吸纳社员、资金入股分红、产业托管等;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龙头企业牵头和其他主体参与形成的扶贫模式,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帮扶措施有就业帮扶、入股分红、产品代销等。

产业扶贫的根本目标是持续稳定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其本身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特性,既要满足当前脱贫攻坚需求,也要具有今后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能力。

产业扶贫困境: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产业扶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

一是产业定位不精准,发展思路不清晰。这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同时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产业选择极其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今后发展的走势,所以必须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择。然而,从调研中看,许多地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不了解自身特点, 很难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的产业;再就是盲目跟风,因其他地区发展某产业获得了可观收益,就发展相同产业,完全没有考虑该产业是否适合自身特点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很多地区在产业规划方面没有足够认识,无法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只能凭借已有经验走一步看一步,面临巨大风险,容易导致产业发展失败。

二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在基层组织带动、合作社带动和龙头企业带动三种类型的产业扶贫模式中,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最高,市场竞争力最强。但目前普遍缺乏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多数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合作社进行分散经营,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这种现象产生了多种不利影响: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扶持, 规模小的企业或合作社无法正常盈利,需要依靠政府资金扶持才能生存,属于“输血式”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并且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产业带动脱贫能力有限,企业或合作社在无法正常盈利的情况下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能力必定大打折扣,拖延了脱贫攻坚战的进程;再就是不利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因为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注定会被淘汰,对当地的扶贫开发工作、经济发展、民生发展都会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三是产业“丰收不增收”。产业扶贫发展的产业大多停留在第一产业层面,一般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村地区农业基础相对较好,适合发展第一产业,但会经常遇到“丰收不增收”的难题,即农产品的产量高、收益低。该难题与农产品附加值有直接联系,未经加工处理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附加值较低,即使销量不错,所获得的收益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从产业结构层面看,很多地区的产业发展缺乏完整产业链,产业链条偏短,仅靠简单的初级生产很难获得良好效益。

四是产业的市场选择导致市场风险大。由于扶贫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而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存在蛛网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就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例如,某农产品在第一期中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第二期必定生产增加,价格下降;由于第二期价格下降,生产减少,又引起价格上升;再引起第三期生产增加,价格又下降,以此往复。蛛网效应之所以会经常发生,是因为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时容易出现跟风现象, 若是某产业的农产品市场价格高、收益好,多数人会跟风发展该产业,使得产量大于市场需求,价格下降,导致大量农产品滞销,亏损严重。由此可见,市场选择决定了市场风险。只要是市场选择,就难以规避市场风险。

五是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之间的衔接机制不完善。一方面,企业通常不愿意吸纳贫困户,他们吸纳贫困户只是为了获取政府的扶贫政策补贴,并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另一方面,贫困户的思想认识也不到位,部分贫困户受制于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无法参与产业发展,还有部分贫困户参与积极性不高,小农思想根深蒂固,过于重视短期利益。在产业扶贫中,由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以致贫困户利益受损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产业发展的利益分配不公平,大部分利益流向了企业和产业大户,贫困户没有获得应得的利益,出现了“扶富不扶贫” 的现象。

基于此,为了解决产业扶贫精准化和扶贫产业发展问题,必须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针对贫困农户的能力和需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1、充分调研实际情况,深入基层一线,挨家挨户的摸清底子2、因地制宜,根据了解的一线情况,写出详细计划报领导审批3、全面落实,根据领导的审批按责任让村干部辅助自己,全面落实政策方针

5. 农村扶贫调查报告范文

1、脱贫标准:

(1)贫困发生率低于2%;

(2)村级集体经济有稳定收入来源,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3)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4)无D类危房;

(5)村内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宽带,有安全饮用水、有标准化卫生室、有农家书屋等;

(6)有一项以上特色产业;

(7)社会保障对象有保障。

2、操作程序:村级申请—乡镇审核—县级审定公示—备案标注。

(1)村级申请。村两委对照村出列标准,向乡镇党委、政府提交出列申请和相关资料。

(2)乡镇审核。乡镇党委、政府对申请出列的贫困村开展入村调查核实,形成审核报告,提出贫困村出列名单,报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

(3)县(区)级审定公告。县(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组织相关部门对拟出列的贫困村进行核查。对拟出列的贫困村在县级主要媒体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报县(区)级党委、政府审定,审定出列的贫困村由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向社会公告。

(4)备案标注。出列的贫困村由县(区)扶贫部门在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统一标注。

6. 农村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摘要

扶贫调研工作是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措施、老百姓还有那些需求等进行调研,以便更好地做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工作队和村委会摸排困难户准不准,有没有体外循环的,以保证做到应纳尽納,根据调研摸排情况,国家再制定下一轮政策

7. 关于农村扶贫工作的调查报告

《扶贫志》为反映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以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为切入点,辐射具有典型意义的扶贫地区大湘西。作者先后深入40多个村寨,寻访了90多人,行程1.53万公里,从5700分钟采访录音和200多万字的笔记素材中,以人为志,选取了20多个亲历者的故事,运用复调结构,通过不同侧面,描写了普通人的各种命运和奋斗历程,希望以此揭示亿万国人参与、发生在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战贫壮举,探析“精准”战胜贫困的田野个案,以企回答如何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中,让落于时代之后的他们和我们,携手前行,把“汔可小康”的憧憬变为现实。

《扶贫志》将湖南扶贫置身于中国扶贫的大历史、大时代和大地理背景,以扶贫人的人物性格、思想变化、扶贫故事为叙事核心,用大量真实细节、田野调查、口述史为叙事方法,勾勒群像,描摹时代,歌颂英雄,接续历史和当下,融合湖南和中国,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写出了共产党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雄心壮志、开拓进取和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表达了人民对于改变贫穷面貌、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为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世界扶贫脱贫事业提供了独到的样本和经验。

8.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

对鄂温克旗奶牛养殖情况的调查 对鄂温克旗奶牛养殖情况的调查近年来,人民银行鄂温克旗支行积极投放支牧再贷款,支持牧区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农民养殖奶牛。

目前全旗奶牛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牧民增收,信用社受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基本 情况(一)、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奶牛养殖业。

支持牧民奶牛养殖,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实现牧民增产增收,集约化经营。

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奶牛养殖业是实现农牧业良性循环的正确之路。

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积极的扶持,优先解决奶站用地,在发展奶牛养殖业初期,地方财政为贷款农户进行了利息补贴,协调畜牧、财政、保险、乡镇等有关部门全力为奶牛事业服务。

2004年全旗鲜奶产量计划在2003年9万吨的基础上,增长33.3%,达到12万吨。

主要依据是在80公里奶牛带引进高产奶牛2000头,在大雁矿区(含煤业公司)培育奶牛养殖户100户,新增奶牛达到5000—6000头,再就是龙头企业扶持带动奶源基地建设,努力增加奶牛头数,提高奶产量等,都将有效促进指标任务的完成。

(二)、群众养牛积极性空前高涨。

鄂温克旗有7个乡镇的奶牛养殖业已初具规模,现有奶牛8.5万余头(其中:纯种高产奶牛5,300头),全旗牧户4,214户,户均奶牛17.9头,现在相当一部分牧户已还清了购买奶牛贷款本息。

通过三年的奶牛养殖,使原来一贫如洗的牧户拥有了4万元左右的奶牛资产,尝到甜头的牧户纷纷要扩大饲养规模,过去等待观望的牧户也不再犹豫,贷款购牛需求旺盛,其它乡镇农民养牛积极性也非常高涨。

养奶牛,走致富路,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三)、奶牛养殖初具规模。

截止2003年末,全旗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奶牛贷款5,845万元其中:外购高产奶牛1,463头,共有大小奶牛8.5万余头,奶牛小区发展到10个,涌现出新科牧场、巴彦托海嘎查奶牛新村、巴彦塔拉乡奶牛小区等众多的典型养殖场和奶牛小区,各地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引进高产奶牛5300余头,奶牛单产达到2.37吨;鲜奶产量由4. 3万吨增长到9万吨,年均递增15.9%;全旗70%的奶户集中在奶牛带,80%的鲜奶出自奶牛带;液态奶项目的投产,优化了乳制品结构,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日产鲜奶7.5万吨(其中:商品奶7.5万吨),建立奶站12个,发展奶牛专业户100户,奶牛养殖已形成一定规模。

通过三年奶牛养殖,牧户积累了许多养奶牛经验,养牛效益有了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奶牛养殖的促进作用(一)、养殖户的收入明显增加。

据调查,一头奶牛平均日产鲜奶牛18公斤,全年每头奶牛净收入可达3,000元,加上每年生产的牛犊可变现收入,公牛犊可出售500元,母牛犊可卖3,000元,一年一头奶牛纯收入可达3,000—6,000元,如果牧民将种植的玉米转化为奶牛饲料能提高40%的收入,目前,牧区奶业收入占牧民总收入的60-70%,可见发展奶牛养殖业是牧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捷径。

(二)、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提高。

奶牛贷款业务的开展,使所在地农村信用的经营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尤其联社营业部、大雁华融信用社、伊敏农村信用社效益最为明显。

以前这些信用社有的由于历史包袱沉重、有的由于固定资产占比高、有的由于信贷资产质量低,出现了连年的亏损,经营举步维艰。

2001年以来,人民银行、信用社大力支持牧区发展,截止2003年初,六苏木共投放支农再贷款53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牧民牧民用于发展奶牛近3,400头,目前这些信用社支农再贷款利息收入占其全部贷款利息收入的50%左右。

从2001年起全旗农村信用社实现了整体盈余,2001年盈利4.6万元,2002年盈利46万元,2003年盈利14万元,奶牛贷款业务的开拓,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三)、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养殖高产奶牛可以有利于改善草原土壤结构,减轻草场超载的退化压力,为开展绿色农业保护、自然环境创造了条件。

养殖奶牛可以吸纳广大牧区的剩余劳动力,按每人饲养3头奶牛计算,全旗现有奶牛至少可吸收3,500人就业,加上为奶牛养殖提供服务的饲料加工、奶站、兽医、保险等行业吸纳的人员,就业人员将更多。

2003年全旗优良奶牛发展到2万头,安置牧区城镇剩余劳动力6,500多人。

奶牛养殖使牧民由半年忙变为全年忙,现在养奶牛的嘎查、乡(镇)赌博、打架闹事的人少了,学养殖知识技术的人多了;搞迷信活动的人少了,崇尚科学的人多了。

养奶牛为铲除牧区陋习,树立新风尚,稳定社会创造了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一)、奶牛质量偏低。

统一、规范、有序的奶牛市场尚未形成,奶牛来源主要由个体牛贩子贩运,奶牛一旦出现问题,牛贩子就溜之大吉。

一些乡镇组织牧户外出购牛,由于信息不灵,购牛把关不严,经常出现价格偏高,质量偏低,坑害牧户的现象。

现在全县奶牛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奶牛平均日产鲜奶在15—20公斤,有的奶牛日产鲜奶不足10公斤。

奶牛质量低劣,既给购牛户背上沉重的包袱,也给信用社资金造成风险,同时也影响了全旗奶牛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养奶牛风险大。

2003年全旗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190元,购买一头奶牛的价格在12,000元左右,奶牛一旦死亡,牧民用3年的纯收入才能偿还一头奶牛欠下的债务,风险远远超出牧户的承受能力。

(三)、奶牛养殖户缺少科学的饲养方法和管理经验。

大部分农户没有很好地掌握养奶牛的知识和技能,饲料搭配不当,牛棚卫生条件差,无保健措施,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奶牛的成本和产奶量,最终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四)、贷款期限短。

由于农村信用社自有资金有限,奶牛贷款绝大部分来源于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

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最长期限为一年,而奶牛贷款正常周转一般在2—3 年,贷款期限的不匹配,加重了养殖户的负担。

四、建议(一)、建立竞争、有序的奶牛市场。

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固定的交易市场,严厉打击出售、贩运假奶牛的不法商贩,维护合法商贩的正当权益,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牛市”,让牧户有充分选择奶牛的空间,花钱能买到放心牛。

政府要摆正位置,尽量减少用行政手段参与组织购奶活动,少做费劲不讨好的事,多在规范市场和养殖奶牛技术服务上做文章。

(二)、大力推广科学养殖知识。

畜牧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兽医知识培训,在奶牛集中地区设置兽医站、增加兽医数量,提高其医疗水平,普及广大农民的养殖知识,减少奶牛疾病,提高养殖效益。

(三)、农村信用社应区别对待农业种植业贷款与奶牛养殖业贷款的还款周期,合理确定奶牛养殖业的贷款期限,减轻农民的利息负担和还款压力。

(四)、建立和完善奶牛保险,降低奶牛养殖风险。

2000年以来,鄂温克旗财险公司因奶牛保险理赔出现亏损,从2002年开始不再为奶牛养殖保险。

无保险措施,加大了养殖户的风险,不利于牧民脱贫致富和奶牛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奶牛保险已迫在眉睫,地方政府要在认真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建立互保机构,合理确定保费和最高理赔金额,有效分散养殖户的风险,现在一头高产奶牛市场价一般在10,000—15,000元,保险赔偿金应确定在7,000元左右,这样一旦出现奶牛死亡,养殖户不会因此一蹶不振,信贷资产也不会出现较大的风险。

9. 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情况汇报

1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

根据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印发《2021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部署要求,2020年,扶持并推介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资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细分为:①支持以多主体参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②支持以产业园区为单元,园区内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③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

2 .农业产业强镇项目

根据《2021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2021年,认定一批成效显著的农业产业强镇。

依托镇域资源优势,聚集资源要素,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

目前2018年和2019年各认定一批,2020-2021年第三批产业强镇项目,正在申报。

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

根据《2021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部署要求,2021年,农业农村部将认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以资源集聚区和物流节点为重点,促进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上承市场、下接要素,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建设乡村产业集群。

4.农产品初加工项目

根据《2021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部署要求,2021年,农业农村部继续支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补助;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

同时支持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初级加工产品项目;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每个地方每年都有补贴,一定要积极申报。

5.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印发《发展规划司2021年工作要点》部署要求,2021年,创建和认定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引导各地梯次推进国家、省、市县产业园建设;同时,总结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园范例,发布产业园发展报告。

目前全国已批准创建四批10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继续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

6.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根据《发展规划司2021年工作要点》,2021年,制定《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实施分工方案,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打造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

10.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


一、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北戴河区位于渤海湾北岸的中部,河北省东部。全区辖2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及省级北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69.48平方公里,总人口7.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87万人,耕地1173公顷,农业生产总值1.44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490元。


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家开展的生态示范创建主要为生态省、市、县,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以及生态村的创建,创建考核指标涉及当地经济水平和村容村貌、农村饮用水水质、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畜禽养殖粪便处理、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区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从2005年起我区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2007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2008年申报市级生态村1个,已通过验收;2009年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已通过省级验收。目前,我区已经启动北戴河生态区创建工作,《北戴河生态区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和区人大批准,开始实施。同时2010年计划完成启动创建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城镇、2个生态村的目标。2012年完成启动创建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并通过国家级生态区验收。


(二)农村饮水源地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区重点做好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主要采取污水流向规范化、集中化措施,用统一防渗管道排放污水,以消除地面污水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戴河禁止建设排污口,禁止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向戴河排放,以防止地表水侧向不及造成水源污染;在单井或井群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不得使用持久性毒性或剧毒农药,不得建渗水厕所、渗水坑,严禁堆放垃圾,防止对地下水源的污染;对已经进行自来水改造,解决饮水问题的村庄,在机井饮用水源200米内不许再打机井,500米内不许堆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排放污水,从而切实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目前全区25个行政村中,9个村饮用北戴河水厂的自来水、14个村采用集中式供水方式,2个村采用分散式供水方式。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启动。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区农村逐步建起了集中式住宅楼,生活污水对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渐增加。为此,针对各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治理。一是对于城中村、城市区周边村庄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由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二是要求经济条件好、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车站村、北戴河村污水处理站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三是积极谋划戴河镇片区生活污水入网工程,拟将戴河镇片区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该工程于2008年开始启动,管网已经铺设完毕,预计2010年投入使用。四是积极探索对于经济条件较差、规模较小村庄的污水治理经验,到外地学习考察无动力生态湿地处理工艺,先行试点,条件成熟后推广使用。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初显成效。一是制定《关于加强我区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我区农村地区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二是在农村开展村庄垃圾收集站建设,建立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专职保洁员。目前,我区90%以上的村庄建设有垃圾收集转运站,并由专职人员定期清运到垃圾处理厂。


二、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区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久以来,重经济轻环境,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一)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区部分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二)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大多数村庄虽然建有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设施,但是还不能做到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够完善,村民环保意识不强,个别村庄存在垃圾乱到的现象;无足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差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


(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目前,我区尚未规划集中养殖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小型养殖户,没有环评手续,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集中治理难度较大。


(四)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区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图省钱,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这种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三、关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应着力在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保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一是强化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各个环保责任主体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各级政府和村组要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各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通力协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配合,建立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二是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三是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三)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四)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逐步设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在乡镇政府建立环保检查员制度,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fpxd/89174.html

标签: 农村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