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行动 > 正文内容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简介,50字左右

2022-09-29 10:44:06扶贫行动2

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简介,50字左右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

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

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扩展资料:

一九二二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那家军阀打过来,派捐要款;这家军阀打过来,抢粮抓夫,闹得民不聊生。就在这年八月十六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博山县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

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焦裕禄 (河南兰考县原县委书记)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

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

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焦裕禄(1922-1964)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

焦裕禄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在兰考人民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

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二、焦裕禄的精神事迹是什么?

焦裕禄精神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清正廉洁”。

焦裕禄的事迹:1922年8月16日生,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

焦裕禄患有慢性肝病,但他到兰考的第二天,就拖着患病的身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逐步形成了一套管用的治沙治水的办法。

以上内容参考:澎湃网-【党史百年・英模事迹】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百度百科-焦裕禄精神

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哪些?

孔繁森、黄文秀、柴生芳、冯文林、周小贺等。

1、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

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

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曾率领相关单位,亲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

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2、黄文秀

黄文秀(1989年4月18日―2019年6月17日),女,壮族,中共党员,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

2016届广西定向选调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本科就读于山西省长治学院。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

她刚上任时,百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山头,对于她这个不熟悉地形的“新手”来说,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是非常困难的。

但她没有失去信心,仍然坚持深入的开展群众工作,常常脱下外套帮贫困户家扫院子;贫困户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时间久了村民们见得她多了,开始慢慢地接受她。

经过两个月的摸底,她基本掌握了全村概况,百坭村共有472户20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883人,2017年未脱贫为154户691人,因学致贫和因残、因病致贫占比最高。

驻村一年,她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访了一遍又一遍,在一篇文章中她写道:“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2018年,黄文秀带领全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8户56人,教育脱贫28户152人,发展生产脱贫42户209人,共计88户417人,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6.38万元,实现翻倍增收。

3、柴生芳

柴生芳(1969―2014),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甘肃宁县人,中共党员,1990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2006年,柴生芳主动请缨从省委办公厅调任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定西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出门招商、回家下乡” 这是他给自己制定的两条工作法之一。

为了尽快改善当地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路、水、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次汇报衔接,柴生芳争取到了总投资9.1亿元的“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项目。

在临洮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县323个行政村,全面深入了解掌握县情实际。面对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临洮,柴生芳提出了建立“五个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思路。“开门办公、马上就办”这是柴生芳为自己制定的第二条工作法。

“开门办公”,群众来说事情,对他来说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和“送上门的发展点子”。

柴生芳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乘坐的公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他逝世时,脚上还穿着满是破洞的袜子。“升官发财,莫入此门”,这句话被醒目地写在柴生芳一本工作日志的扉页上。

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享年45岁。

4、冯文林

冯文林,男,广西桂平市扶贫办原副主任,2012年5月,冯文林的老家油麻镇平安村有一条扶贫路,冯文林带队去验收时,发现工程量不够。

对负责项目施工的单位,他严格按标准验收,毫不讲情,要求必须补足工程量才给予验收通过。

冯文林2011年由桂平市审计局调到桂平市扶贫办担任副主任,在人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他不仅担负领导的职责,同时也像干部职工一样积极做业务工作,不怕苦和累,经过几年的摸索,成为精通业务的扶贫工作者。

由于工作繁忙,冯文林经常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家里的大小事务和孩子的学习都落在妻子身上。他的妻子和女儿十分理解,对他没有任何怨言,身体较弱的妻子,坚强地支撑起家庭的一切事务,让他专心工作。

当看到冯文林起早贪黑,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她更多的是心疼。他的妻子曾经和朋友们开玩说:文林每天忙得找不着北,连家门都快不认得了。要想得到他的照顾,恐怕要等到他退休了!可是现在,冯文林要让妻子失望了,他走了。

为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及“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让贫困户尽快入住新居,冯文林毫无怨言挑起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这个重担。

他个人没有车辆代步,每天为了按时8:00前到达紫荆镇安置点指挥工人工作,他在6:30前步行2公里多的路程赶上乘坐紫荆专线第一班车,到站后再步行2公里多的路程到达安置点。

为了赶上进度,他全天候与工人打拼在工地上,下雨天穿长筒水鞋,披上雨衣;天气炎热,汗流浃背,便用毛巾抹干汗水,累了就回移动板房办公室伏台休息半个多小时,就是这样一直奋战到晚上9点多,日复一日,坚持到安置点整个项目完成。

2017年,桂平市扶贫办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体检,冯文林心系安置点的工作,放弃了体检机会。长期超负荷工作,透支了冯文林的体力和精力,他慢慢变得消瘦,身体常常不适,但仍然坚持工作。

在冯文林高度的责任心和不辞辛劳的工作下,桂平市扶贫办所负责的安置楼房按时按质交付,贫困户按时入住,全市完成1008户4345人搬迁安置工作,超额完成搬迁安置任务,在2017年底的全区易地搬迁综合排名中,桂平市2016年、2017年两个年度项目均为第一,实现后来赶超。

同事小杨回忆说,2017年12月,自治区开展市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四合一”实地核查工作,出发前冯文林感到身体不舒服,但他还是服从安排,跟随自治区考核组到防城港市的东兴、上思、防城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实地核查;

在完成一天的实地入户核验工作后,冯文林还硬撑着疲惫的身体,与负责统计、分析、录入各项入户采集指标的同事工作到深夜,确保当天核验任务当天完成。

2018年1月,冯文林感觉劳累越来越严重,他这才听从单位领导的劝告,拖着疲惫的身体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做全面检查。医生建议住院观察,以进一步确诊。

他认为是劳累引起的不适,记挂着自己分管的工作,不肯浪费时间住院,马上回到桂平投入到工作中,直至确诊肺癌的报告出来,他仍牵挂着扶贫工作的事情,处理分管工作的大小事务。

3月28日凌晨,他带着对扶贫工作的无比眷恋,对帮扶贫困对象的深情,悄悄地走了,脚步停止在56岁的人生终点站。

5、周小贺

周小贺,生前为湖北省安陆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植保站长。

1982年,周小贺从孝感地区农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安陆植保站从事植保工作。当时的社会上对农业技术推广这一行曾有句顺口溜――“农林水,跑断腿,没油水,晒得像鬼”,可见农业工作的艰苦。

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那段时间,我也曾犹豫、彷徨过,可是当我深入乡村,接触农民兄弟,感受到他们的贫困和对科学技术转化为财富的热切渴盼,感受到他们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和火热的深情,我的心灵被震撼和洗涤了。

于是,我默默地定位了我的人生目标:像儿子一样,为广大农民服务一生,奉献一生”。而这一干,就是三十一年。

刚到植保站那会儿,他主要负责农作物病虫系统观测和资料整理工作。80年代的安陆交通极不便利,当时要想有一辆自行车都是一种奢望,系统观测点在城郊,他每天早上都要步行到观测点调查病虫害发展进度,露水和汗水湿透了衣襟,稻叶在双臂上划开了一道道血痕。

除了系统测报工作外,还要到乡镇进行面上数据调查,晚上再综合数据发情报,就这样一干就是7年,汇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中他深感所学知识不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各种途径为给自己充电。

1987年9月,如饥似渴的他被送到北京农业大学进行植保专业知识培训,他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虚心请教有实际经验的前辈,记下了数万字的心得笔记。

回单位后,他跑遍安陆市所有乡镇,对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基数消涨规律及发生特点进行调查,在准确测报基础上,发表了棉花棉蛉虫、红蛉虫发生与防治策略等论文,受到了省市植保部门的肯定。

1988年,他接到省厅下达的《苏云金杆菌防治水稻螟虫》试验项目,于当年6月份在棠棣镇河德村一农户5亩水稻进行试验。

为了试验准确性,周小贺和站里的一名同事在5亩秧田中作梗、施药,在田中一干就是6个小时,中午气温高,干完试验后已是汗流浃背,筋疲力尽,一连病了好几天,辛勤劳动终于换来果实,当年该项目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

2013年8月2日,周小贺同志在病虫防治一线连续奋战8天后,因高温引起中暑,诱发急性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的事业和亲人,为安陆植保事业燃尽了最后一点生命之火。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fpxd/7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