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行动 > 正文内容

资助宣传月音频活动(资助宣传月活动总结1500字)

2023-05-04 11:10:11扶贫行动1

1. 资助宣传月活动总结1500字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能否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此,党和政府逐步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近五年的尝试,资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资助范围不断扩大。相继出台了面向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并由各级资助部门逐层落实。

随着各项资助资金的落实到位,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但资助过程中以及资助后的育人问题也相应提到了议事日程,应引起各级资助部门的高度重视。

2. 资助宣传月活动总结1500字怎么写

一、资助对象

  (一)第一类:优先资助对象。在本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幼儿园就读的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3-6岁常住人口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及其他优抚对象。

  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低保低收入贫困家庭儿童。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有效《**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市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市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证》、《**市农村低收入困难家庭证》、《五保供养证》或总工会核发的有效《特困职工证》、《建档立卡扶贫手册》等证件之一。

  2、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儿童福利证。

  3、残疾儿童。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第二代证),或三甲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书》并需载明该患儿有智力、听力、自闭症或脑瘫的病症及症状。

  4、满足优抚条件的儿童、烈士子女。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持有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人民警察证》、《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登记证》、烈士子女证明等。

  5、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儿童(有相关证明):父母均为残疾人;家庭因重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等)受灾严重、家庭遭受重大突发意外事件(不含自然灾害);父(母)患重大疾病(不含残疾)或不具履行抚养义务等。

  (二)第二类:扩大资助对象。在本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幼儿园就读的南沙户籍大班幼儿。

  (三)第三类:工作补助。承担“送教上门”工作的幼儿园给予工作补助。

3. 资助宣传活动总结报告

可以这样写,首先对国家资助政策及成效进行概括性描述,其次,围绕在学生资助政策帮助下的青春奋斗主题,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最后概括总结,进一步强调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及成效的重要性

4. 资助宣传月活动总结1500字内容

1. "让知识更上一层楼,资助帮你开启梦想之门"

2. "改变未来,起航自信,资助助你实现理想"

3. "博学之,学长乐,用资助换取成功明天"

4. "事业梦想,资助当先,你也可以实现梦想"

5. "勤奋努力,资助助你开启成功之门"

5. 资助宣传月新闻稿

为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校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控辍保学措施。

一、积极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营造社会氛围。

每学年开学初(9月)为控辍宣传月,以年级组为单位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明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使孩子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阻止孩子接受教育是违法的行为。

二、控辍保学实施责任追究制。

在全校广泛开展"无辍学班""控辍先进个人"的评比活动。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失误或造成重大影响的教师个人,实施"控流"考核一票否决,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追究相关人的责任。

三、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调动全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心灵的乐园,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尊、自信的支点,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增强学校和班级的内吸力。向社会承诺"不因学校内部原因使学生辍学"。绝对禁止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按照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来评价学生的优劣。

四、关注"特困学生"

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实施"杂费减免制度",

(一)、对于极端困难的学生由家长写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和学生所在村委会证实,学校向上级请示申请"助学基金"

(二)、对没有得到"助学基金"的特困学生由学生法定监护人向学校写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核实后,给予适当的减免。

(三)、除此外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结对子"的帮扶活动,用真诚的爱心消除贫困生、学困生的心理压力,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五、规范教育行为、严格学籍管理。

建立辍学情况报告制度,班主任教师每一周向教导处报告学生的辍学状况,防止学生辍学。落实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休学的规定",贯彻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籍管理的严肃性。

六、深入细致的做好辍返工作。

建立辍学学生档案,对辍学学生采取家访、谈心等方式进行情感控辍,对辍学一年以内的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插原班就读。广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能劝的回、留的住。

七、加大对"控辍保学"的评估,保证教育方向。

学校对"控辍保学"实施等级评估,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有重大失误的教师实施一票否决,在年度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

八、开展控辍保学先进评比活动。

6. 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总结

贷款申请受理时间

因疫情影响,今年高考录取时间推迟。为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今年我省助学贷款集中受理时间延长20天,全省各县(市、区)现场集中受理学生贷款申请时间为8月1日至9月30日。

二、贷款受理对象和预申请

贷款申请受理对象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全日制新生(含预科生)或在读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生。

各市及所属县(市、区)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教政法函〔2019〕12号)等文件要求,取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要求相关部门盖章的环节。各市及所属县(市、区)要按照属地原则,组织驻地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高中阶段)积极开展助学贷款预申请工作。预申请的对象为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包括高中阶段任一学年曾获得过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和有贷款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对未在高中阶段进行预申请,但因遭遇自然灾害、家庭变故或确因家庭经济困难需申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县级资助中心可在正式受理前,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办理预申请,并将预申请信息导入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预申请工作开展时间可以与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时间相衔接,每年9月(高三第一学期)即可启动下一年度的预申请工作,预申请信息自导入系统之日起八年内有效。

未进行预申请,但确因家庭经济困难需申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可以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学生书面承诺代替其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作为申办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依据。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续贷学生和已通过预申请的首贷学生,直接纳入贷款对象范围,不得增加额外的贷款资格限制条件和贷款资格审查程序,确保“应贷尽贷”。

三、贷款额度

普通本专科学生贷款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超出学费和住宿费的部分可用于生活费。

四、贷款申请受理工作流程

(一)维护系统信息。各地、各高校要于贷款正式受理前,登录并维护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机构和人员信息,确保电子签章、联系地址、联系电话、高校学费账户等信息准确无误。

(二)贷款网上申请。贷款学生须注册并登录“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在线系统”(https://sls.cdb.com.cn)提交贷款申请。各地、各高校要认真组织贷款学生做好在线注册、《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约定与承诺书》签订、申请信息录入、贷款申请表打印等工作。

续贷学生应注意更新完善个人联系方式、通信住址等信息,提交续贷申请时需要填写续贷声明,借款学生可简要报告个人学习、生活状况,简述对国家助学贷款、个人诚信的认识等,篇幅在100字至200字之间。各县(市、区)负责对续贷声明内容进行审核。

为科学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降低人员聚集带来的病毒传播风险,2020年将在部分地区试点续贷远程办理,相关地区的续贷学生可以根据系统提示选择远程办理续贷。远程办理续贷的借款学生需要接受续贷远程受理服务协议,在经过支付宝人脸识别功能进行身份认证后,确认提交续贷申请。

办理续贷时,需要变更身份信息和关键就学信息的,需要新增共同借款人的,仍需携带相关书面证明材料到县级资助中心现场办理。

在我省高校就读的外省籍学生申请生源地贷款的,各高校须按照其生源地的工作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其中,属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参照上述办法组织网上申请工作。

(三)贷款申请受理。我省助学贷款办理全部实行电子合同,各县(市、区)在收到贷款学生申请材料后,应认真核对有关信息,确保信息录入准确无误。现场受理贷款申请时,要指导贷款学生及其共同借款人完成电子借款合同签订,确保签字清晰准确。完成受理后,为贷款学生并打印《借款合同》副本和《受理证明》(上附回执录入验证码)。对远程提交的续贷申请,县级资助中心原则上应于3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查确认。续贷远程受理的合同经县级资助中心审查通过后,系统将向学生发送回执验证短信。申请受理工作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不得增设任何额外手续。

(四)贷款学生账户开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金拨付采用“支付宝”方式办理。各县(市、区)在为贷款学生生成合同时,系统将自动生成“支付宝”账户,用于生源地贷款发放和本息回收(支付宝相关操作方法请登录支付宝网站查询或拨打客服电话95188)。

(五)贷款学生报到注册。新学期开学后,贷款学生持《受理证明》或者回执验证短信到学校报到,各高校要及时给予注册,并办理相关入学手续,不得要求贷款学生预缴学费和住宿费。

(六)合同电子回执录入。各高校应于10月10日前,根据贷款学生提交的受理证明或者回执验证短信,在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录入欠缴金额等回执信息,逾期未录入合同电子回执的学生贷款申请将被谢绝。

五、贷款审批发放阶段工作安排

(一)贷款学生名单公示。县级资助中心应在一定范围内,对申请贷款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对公示发现的问题,应组织调查核实,对于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学生应谢绝其贷款申请。县级资助中心根据公示结果起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公示情况说明》(见附件1,以下简称《公示说明》)。

(二)汇总上报申请信息。各县级资助中心在汇总提交贷款申请信息前,须由县复核人逐份检查电子合同,确保电子合同和各项附件内容完整准确,重点核对:借款学生和共同借款人签字是否与系统中姓名一致,有无错别字;代签格式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避免合同与附件张冠李戴;扫描附件是否清晰可辨;首次贷款且未通过预申请的学生,是否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扫描。对复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尽快组织整改,避免因技术原因而谢绝贷款申请。

完成合同复核与回执确认后,县级资助中心在系统中进行申请汇总,导出《××县资助中心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汇总表》(以下简称《申请汇总表》,打印时须用A3纸横向打印),于10月14日前将《申请汇总表》《公示说明》报送至市资助中心,系统电子流程提交至省资助中心。《申请汇总表》须由县级资助中心经办人及负责人签字,并在左上方单位名称处加盖单位公章(超过一页的汇总表须每页盖章或加盖骑缝章)。

各市(青岛市除外)对所属各县(市、区)提交的申请信息审核无误后,于10月16日前将《关于2020年度××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情况的函》(见附件2,各县(市、区)提交的《申请汇总表》、《公示说明》作为附件)报送至省资助中心。青岛市直接报送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

(三)贷款审查与审批。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青岛市分行会同省资助中心,对《申请汇总表》《借款合同》进行审查,并进行贷款审批。对于在合同审查环节发现材料不全、信息有误的,县级资助中心应积极与借款人联系补救,审慎谢绝合同。谢绝的借款合同,由县级资助中心负责通知借款学生和共同借款人,并做好解释工作,同时不再受理该学生本年度借款申请。

(四)贷款发放与支付。贷款审批通过后,贷款资金将于11月20日前,通过“支付宝”平台进行发放。资金将先发放至贷款学生“支付宝”账户,再将欠缴学费和住宿费划付至高校银行账户。

(五)贷款资金到账核实。各高校、各县(市、区)要及时登录系统查看发放结果,如有发放失败应及时修改完善相关信息,再由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或青岛市分行重新安排资金划转。贷款学生可以登录“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在线系统”查看贷款申请状态。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在应急预案中明确疫情防控措施,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确保各项防控举措落实到位。做好受理场所的通风和卫生消毒工作,加强出入口管理,对进入受理现场人员严格实施“健康码+体温测量”管理。尽量减少“人际接触”,对业务量较大的县区应采用预约服务、定点服务,合理控制场所内人员数量,安排专人维持秩序,合理安排现场人员间距,督促 提醒佩戴口罩,杜绝人员集聚。有条件的应设置临时隔离留置室(间),发现人员存在发热、胸闷、乏力等异常症状,第一时间报告属地政府,并实施隔离、送医等措施。

(二)加强受理场所标准化建设。各县(市、区)要增强品质服务意识,优化助学贷款受理软硬件设施,通过调配人员或选派志愿者补充工作人员,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场所,如政务服务中心、高中学校礼堂、乡镇中心校等,设立贷款办理大厅、办理点或流动受理点等。业务量较大的县区,应结合实际在县域内设置多处受理场所,受理场所面积应满足疫情防控保持人员间距的要求。

应根据以往受理工作经验和年度受理日程安排,合理测算受理窗口数量,配备与业务受理工作相匹配的专线网络等现代化办公设备。集中受理大厅应公示县级资助中心办事人员的基本信息,划分出学生家长等候区、咨询区、打印区等功能区域,并配备空调、座椅、免费饮用水等便民设施,提供免费打印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让学生和家长“少排队”;对由客观原因无法到现场办理贷款的,努力实现送“贷”上门,让学生和家长“少跑路”。

(三)建立受理预警工作机制。为了确保助学贷款受理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各县级资助中心须结合实际制定受理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预案应包括疫情防控相关措施,增加受理人员和窗口,安排座椅、饮用水等等候服务,做好疏导和安抚工作。避免让群众在烈日下等候和长时间站立排队等现象,坚决杜绝限号办理等情况发生。

(四)持续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工作。各单位要注意总结和发掘贷款工作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先进事迹、典型案例,及时报送信息,为更好的开展政策宣传工作提供素材。要借助网络、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各类媒体,通过新闻、专题报道、发放宣传品等方式,扩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社会影响和知悉范围。受理场所应在醒目位置悬挂“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县办理中心”横幅,张贴全国统一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展板,播放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视频,通过现场培训使借款学生明白如何申请助学贷款及还款。要做好舆情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响应并做好解释沟通工作,避免发生负面影响。通过网站或张贴公告等方式对外公布联系方式或热线咨询电话,保证受理期间热线电话畅通,及时回答学生的咨询和投诉,提升服务质量。

7. 资助宣传月工作总结

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002年11月30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依法管理、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负责本条例的贯彻实施。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和公民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每年的一月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月。

第二章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家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人口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人口发展规划,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加强管理和检查监督,保证人口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落实。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各级人民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本级工作部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作为考核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政绩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逐年提高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捐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克扣、挪用、虚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费用。

第十条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大众传媒负有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社会公益性宣传的义务。

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性健康教育。

育龄人员享有接受婚育、生殖健康等知识教育的权利。

第十一条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根据需要配备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依法做好本单位、本辖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并实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责任制。

上述单位应当每年将计划生育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二条人口统计必须实事求是,如实上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弄虚作假,伪造或者篡改统计数据。

第十三条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生育调节

第十四条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五条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子女,禁止生育第三个子女。

女方年满二十三周岁以上初婚为晚婚,男方年满二十五周岁以上初婚为晚婚;女方晚婚生育或者二十四周岁以上生育第一个子女的为晚育。

第十六条实行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

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

第十七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的,经批准可以按计划生育第二个子女:

(一)经县级计划生育医学鉴定组织鉴定,报省辖市计划生育医学鉴定组织确诊第一个子女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经鉴定患不育症,合法收养一个子女后怀孕的;

(三)夫妻双方系归国华侨或回本省定居的港、澳、台同胞,身边只有一个子女的;

(四)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烈士的独生子女的;

(五)夫妻一方连续从事矿区井下采掘作业五年以上,只有一个女孩,且继续从事井下采掘作业的;

(六)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只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

第十八条夫妻双方均为农村居民,除适用第十七条的规定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的,经批准可以按计划生育第二个子女:

(一)夫妻只生育一个女孩,家庭又确有困难的;

(二)男到有女无儿的家庭结婚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的(若姊妹数人,只照顾一人);

(三)在深山村定居五年以上,并继续定居的;

(四)夫妻双方为少数民族的。

户籍原在城镇,后转入农村或农村居民被聘用为国家工作人员的,不适用前款规定,但因依法结婚从城镇转入农村的除外。

第十九条对符合生育第二个子女规定的,仍鼓励和提倡只生育一个子女。

符合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女方应有四年以上生育间隔时间,但二十八周岁以上者除外。

第二十条实行生育证制度,持有生育证的夫妻方可生育。

要求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夫妻,凭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育状况证明,到女方户籍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登记,领取生育证。符合规定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办理。

符合生育第二个子女规定要求生育的,夫妻双方应向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经女方户籍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核,报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办理。批准生育的签定计划生育合同书,退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已领取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其他奖励,发给生育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

生育证由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免费发放。

第四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十一条提倡优生。结婚应依法进行婚前医学检查。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优生、节育咨询门诊,进行优生、节育指导。

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第二十二条医疗、保健机构发现育龄夫妻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应当提出医学意见;限于现有医疗技术水平难以确诊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育龄夫妻可以选择避孕、节育、不孕等相应的医学措施。

第二十三条妇女妊娠期间,所在单位应当调换对其健康有害的工作岗位或场所,以保护孕妇和胎儿。

第二十四条育龄夫妻享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权利。

凡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生育条件的育龄夫妻都应采取避孕节育措施,女方应按期参加生殖健康检查。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当指导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措施。

对已生育子女的夫妻提倡采取长效避孕措施。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采取补救措施,终止妊娠:

(一)非婚妊娠的;

(二)已生育一个子女,无生育证又妊娠的;

(三)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生育证妊娠的。

第二十六条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避孕药具、孕情检查、放取宫内节育器、人工终止妊娠术、输卵(精)管结扎术、复通术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治等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列入财政预算或者由社会保险予以保障。

第二十七条接受绝育措施后,因情况变化符合再生育条件要求生育的,由本人申请,经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查,报省辖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在指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施行复通手术。

第二十八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标准、业务范围、服务项目,按国务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个体医疗机构和未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许可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不得施行节育手术。

第二十九条依法开展助产接生服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须查验孕产妇的生育证;发现无证生育的,应当在接收孕产妇之日将孕产妇的基本情况报告当地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三十条经县级以上计划生育医学鉴定组织鉴定,确因计划生育手术引起的并发症,施术单位应负责治疗和治疗费用。治疗终结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视为出勤;是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生活困难的,由所在村(居)民委员会给予照顾,或由当地人民政府酌情给予救济。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发生的计划生育手术事故,经计划生育医学鉴定组织或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按处理医疗事故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县(市、区)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技术站,乡(镇)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所,村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室,负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提供生殖保健技术服务。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药具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计划生育药具及用品的免费发放管理工作。

第五章奖励和社会保障

第三十二条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奖励。

第三十三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实行晚婚的,除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十八天;实行晚育的,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三个月,给予其配偶护理假一个月;婚假、产假、护理假期间视为出勤。

公民晚婚晚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给予适当照顾。

第三十四条夫妻只有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的,由夫妻双方申请,所在单位核实,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符合规定生育的子女,如系双胞胎或多胞胎,不享受独生子女待遇。

第三十五条凡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凭证享受下列待遇:

(一)从发证之月起至子女满十四周岁止,每月奖给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十元以上,由夫妻双方单位各负担百分之五十。是财政拨款单位职工的,从财政拨款中列支,其他单位的职工由所在单位承担;是农村居民的,由乡(镇)、村发给,或采取其他奖励形式;是城镇无业居民的,从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列支;是城市个体工商户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

(二)在入托、入学、就医、招生、招工、征兵、农村划分宅基地等方面优先照顾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

(三)农村在调整责任田时,对独生子女父母每人按二人(份)分给;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福利时给予优待;在招收乡(镇)、村集体企业事业职工及扶贫、救灾、贷款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四)对符合条件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而自愿终生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除享受上述待遇外,应给予表彰,并奖励二千元以上资金,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各奖励百分之五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由当地人民政府奖励。

第三十六条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计划生育。

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以下处罚:

(一)不按期参加生殖健康检查的,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不按规定采取补救措施、终止妊娠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生育证管理规定,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从发现违法行为之日起,按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征收男女双方的社会抚养费:

(一)不符合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按男方和女方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三倍征收社会抚养费,个人实际收入高于所在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一倍以上的,按其实际收入的三倍计征社会抚养费。

(二)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三个以上子女的,每多生育一个子女,分别按男方和女方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六倍征收社会抚养费;个人实际收入高于所在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一倍以上的,按其实际收入的六倍计征社会抚养费。

违法收养子女的,按前款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按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或村(居)民委员会成员,生育两个子女的,不得担任领导职务,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给予记大过以上行政处分直至开除公职;生育三个以上子女的,开除男女双方的公职;其他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

第四十一条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农村居民,生育第二个子女的,从发现违法行为之日起七年之内,少分一人(份)的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福利和责任田等;生育第三个子女的,从发现违法行为之日起十四年之内,少分二人(份)的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福利和责任田等。

第四十二条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又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除按本条例有关规定处理外,终止享受相关的优惠待遇,并收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其他计划生育奖励。

第四十三条侮辱、威胁、殴打从事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和其他人员,毁坏其财物,或以其他方式阻碍计划生育工作正常进行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并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执业证书;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并给予记大过以上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

(二)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

(三)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

第四十五条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并给予记大过以上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取消其计划生育证明;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并给予行政处分;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溺婴、弃婴、虐待婴儿致残、致死的,除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罚外,不再发给生育证。

第四十七条故意为不符合本条例生育规定的公民提供条件造成生育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并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八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三)索取、收受贿赂的;

(四)对公民的生育申请在法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予办理或故意刁难申请人的;

(五)故意以征收社会抚养费代替采取补救措施的;

(六)贪污、挪用、截留、克扣、虚报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的;

(七)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协助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对不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或者没有完成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省辖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给予下列处理:

(一)当年不得评为综合性先进集体和文明单位;

(二)通报批评;

(三)根据情况,分别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分管部门领导的责任。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行政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本省有关计划生育的规定,与本条例相抵触的,一律按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三条本条例施行以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规定,已按当时政策法规作出处理决定的,继续有效;尚未处理的,按本条例规定处理。

第五十四条本条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1990年4月12日河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00年3月30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的《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同时废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fpxd/17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