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行动 > 正文内容

农村商业扶贫故事(农户的脱贫故事)

2022-11-17 03:00:47扶贫行动2

1. 农户的脱贫故事

为了增强基层锻炼。

《温暖的味道》讲述了第一书记孙光明下乡后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开展产业升级、最终带领全村走向小康生活的故事。

2. 农民脱贫故事

《江山如此多娇》剧中故事发生在二零一六年至二零一九年的湖南省澧水市一个小村庄,主人公濮全生继承父亲的扶贫事业来此,与到来的记者沙鸥一起,灵活运用精准扶贫政策,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3. 脱贫小故事关于农村

我的家乡 ,都是国家出钱帮每家修改厕所

4. 贫困户的脱贫故事人民日报

教育局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典型材料

6月18日,全市深化双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后,市教育局及时在局务会上进行传达学习,迅速作出安排部署,目前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及时成立领导。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副县级以上干部为副组长、机关科(室)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从职能科室抽调5名干部组成精准扶贫办公室,具体承担精准扶贫工作任务。

5. 农户的脱贫故事简介

2019年春节刚过,云南文山丘北县迎来拼多多的“多多农园”小组,工作人员到村里走访农户,商讨方案。扶贫者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建立新的产业平衡机制,让农户成为产业链利益主体;并且通过推动新的标准化作业方式,提升雪莲果亩产值,打造丘北特色品牌。雪莲果作为近年来兴起的舶来品,缺乏相应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农户的栽培水平差异大,商品性和外观品质普遍不高。团队将深入开展雪莲果加工技术研究,提升其产品附加值。目前,拼多多已经联合云南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发起制定申报雪莲果种植的行业标准。

6. 村里的脱贫故事

NO.1

《十八洞村》

电影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大背景,再现了湘西大山里的小村子与贫困斗争的故事。事例鲜活,人物生动,真实反映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中国奇迹。养眼又养心,正能量十足。

中国的脱贫减贫成就堪称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精准扶贫”思想的发源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全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8313元。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宣布成功脱贫摘帽,成为了全国精准扶贫典型。

NO.2

《三变》

电影以贵州西部六盘水"三变改革"为题材,讲述农民工返乡二次创业,因地制宜,创新求变,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改革新模式,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客观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和产权制度改革的矛盾和问题。

电影于2016年10月1日在盘县娘娘山开机拍摄,2017年1月完成后期制作,2月顺利通过成片审查,获得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因此被电影频道确定为献礼片,安排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黄金档播出

NO.3

《荔枝红了》

电影《荔枝红了》是一部讲述荔乡农村变革、农民致富的故事。2002年5月全国公映,迅速走红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反响。该片构思很巧妙,富有新意,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一部"主旋律"的精品影片。影片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特别奖;第七届广东宣传文化精品奖等九项大奖。

NO.4

《果实》

故事发生在西北的寒水县莽原镇潘家卯村。一个农民因交不起特产税,被抓走了。几百个农民冲进镇政府,把他抢回来,面对莽原镇政府被冲击一事,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县委书记韩风和镇委书记冯云龙要严惩肇事者,县委派新调来的副书记刘塬和新上任的宣传部副部长杨静茹到潘家卯,调查情况,安抚群众。刘塬是潘家卯人,是村里的乡亲们供他上的大学。乡亲们又拿着钱让他把抓走的人赎回来,潘家卯的事件引起了上层领导的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实质浮出了水面。刘塬为家乡办起了果品加工厂,干部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NO.5

《燕衔泥》

电影是周冲执导,张绍荣、方子哥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性格刚强的村支书张占廷带领村民舍弃令全村人发家致富的小煤矿,进行转型发展旅游的真实事件。

NO.6

《梨树花开》

树县农民张秋霞(王丽云饰)看到农民们辛辛苦苦的在田地上耕耘了一辈子,到头来口袋里还是空空如也,于是和丈夫商量决定成立农民合作社,发扬合作精神,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合作搞项目,解决了买高卖低的问题,张秋霞带领农民大胆探索、艰苦创业,社员之间实行统一购料,统一销售,最终开辟了一条互助合作、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NO.7

《烧锅屯钟声》

该剧讲述了组织部副部长杨天虹为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驻烧锅屯,为村民先后解决了集资款、土地、失学儿童等一系列问题的故事。

NO.8

《村支书张仁和》

这是吴建新执导的电影,由吴军、张晗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是全省出了名的贫困村,也是客家人最为密集的一个村。据客家人族谱记载,侨居异国他乡的客家人大都是从石壁村出去的,所以石壁村尽管贫困却是客家人的发源地。为了侨居海外的客家人有一个客家文化交流、谒祖、寻亲、旅游的地方,镇党委决定建造一座客家祖祠,这意味着石壁村将要迁移客家祖祠规划区内的四百多座祖坟。

NO.9

《村官过大年》

以黑龙江农村为背景,以农民因种植的大棚——香菇卖不出去而影响过春节为故事载体,塑造了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积极带领农民学习市场、走进市场、掌握市场,让农民自己主宰命运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形象。该片故事曲折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让观众在欢笑中获得启示。

NO.10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小说《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执导,由滕汝骏,刘烨,陈好主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暂独处却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7. 农户的脱贫故事有哪些

四川省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驻村第一书记文雪松在推进扶贫事业的过程中,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年仅37岁的他竟一头白发,由此可见扶贫干部的艰辛。

8. 扶贫户的故事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一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把贫困原因搞清楚、分析透,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

我没有什么下乡经验,来到贫困户吴光顺家,映入眼帘的是陈旧破烂的土木房,屋前的空地上晒着刚采回的玉米,堂屋里没有像其它人家那样倒了水泥地板,就是一个黄泥巴屋。屋里杂物很多,原始的火坑,老式的黑白电视,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全家三口人,老伴五十多岁,儿子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家立业。我们详细的询问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农作物的生长,致贫原因等一系列情况。他说,这里交通不便,种的农作物要变成钱就要上坡下岭往集镇背,来回三四个小时,我们多想政府能帮我们把公路修好扩宽!经过沟通,了解了情况,商量制定了帮扶计划。并鼓励他说:“从今以后,咱们就是亲戚,要常联系,有困难就打电话,我们尽最大努力帮助你们。要有信心,要鼓足勇气,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你们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发展养殖、种植,技术上需要帮助的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帮你们争取帮扶,也会向上级部门反应情况争取把公路扩宽”。

后面陆续走访了几户贫困户,从山上回到住处已是下午六点,我们工作队的3人每人炒了份鸡蛋饭,也许是太饿了吃了个精光,到住处洗了个澡,躺在床上想着白天走访的贫困户,心中泛起无限的感慨:山里人贫困,那种贫困的状况绝非你坐在办公室里能够想象,不亲临现场你怎能感觉到山里人那种淳朴、厚道,那种淳朴会让在商场、职场激烈竞争中的越来越世故的城里人汗颜。

9. 农村脱贫户脱贫的故事

1、巴哈义古丽:11位穷“爸爸”穷“妈妈”的好女儿

巴哈义古丽全名叫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塔塔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满城路社区的一名普通干部。

工作17年来,她照顾着多位贫困孤寡老人和困难户,认了11个不同民族的穷“爸爸”穷“妈妈”。此外,她还累计帮扶辖区各族贫困家庭50余户,资助数十位山区贫困妈妈、贫困学生,个人捐赠物资10万多元。

巴哈义古丽通过身体力行,把爱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里。如今,以巴哈义古丽工作室为核心,满城路社区形成了信息员楼栋长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法律法规志愿服务队等8支志愿者队伍,有志愿者500多人,志愿服务逐步常态化、社会化,服务范围涵盖医疗、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

2、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3、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情注雪域高原,爱洒藏区同胞

自2015年11月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的“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以来,作为首家参与该行动的医院,三〇二医院率先承担起藏区包虫病患者大批量防治任务、全军藏区包虫病救治“样板工程”创建任务。截至目前,已为从藏区来北京的19个批次、124名患者进行了治疗,为99名重症患者实施手术,手术成功率达100%。

为了发动更多医疗资源,三〇二医院还积极探索军地联合防治包虫病的新路子。牵头举办全军藏区包虫病筛查诊断与治疗技能培训班,积极为来自解放军第一〇七医院、二五三医院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杂多县人民医院等24家军地医院的业务骨干传授经验;牵头举办西藏自治区包虫病外科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班,为来自藏区及部分解放军驻藏部队和武警部队的14家军地医院的业务骨干“传经送宝”,有效提升了当地包虫病规范化诊疗技术水平。

4、阿布拉江·穆合塔尔:徒行八千里,结亲百余家

44岁的阿布拉江·穆合塔尔,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扎克乡提坚村。近年来,他喜欢上了徒步运动,并且开始热心做公益。

2016年,阿布拉江用18天时间,从乌鲁木齐走到阿图什市,引起轰动。后来,他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从乌鲁木齐走到北京,沿途宣传大美新疆和民族团结一家亲。

经过专业的体能训练和精心准备,2017年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满满地从乌鲁木齐出发,踏上了徒步进京的梦想之旅。8月15日下午,背着行囊、风尘仆仆的阿布拉江·穆合塔尔终于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面对鲜红的国旗,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祖国很强大,人民很团结,中华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团结,祖国就会更强大!”

5、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在南昌树立新疆人的品牌

2017年6月,在江西省南昌市从事餐饮业的维吾尔族商人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将一封抒发民族团结情感的信寄给了远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乡老家的母亲。阿卜杜拉用朴实的语言向远方的母亲诉说心里话,用真挚的感情发声亮剑,向家乡人民表明自己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的态度,用最温暖的字句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

从15年前带着40元钱到南昌打拼,到成长为在南昌拥有11家店面和10个摊点、管理着32名员工的商人,阿卜杜拉的成功,既是个人努力的回报,也是民族团结结出的硕果。

对于未来的发展,阿卜杜拉表示,他将增开更多的店铺,店员的聘用坚持一半员工为新疆老乡,另一半则为南昌本地人,一来给南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工作岗位,二来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在阿卜杜拉心中,餐厅已不仅是他餐饮事业的开拓地,更是民族团结的小窗口。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fpxd/120209.html

标签: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