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行动 > 正文内容

农村扶贫工作目标(农村扶贫开发总体目标)

2022-10-31 18:40:32扶贫行动2

1. 农村扶贫开发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 农村扶贫开发总体目标怎么写

。條萊垍頭

七个一批就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劳务输出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加强教育脱贫一批、 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1、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萊垍頭條

坚持以“六个精准”“七个一批”统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精确瞄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萊垍頭條

进一步深化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行动,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萊垍頭條

2、坚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萊垍頭條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创新扶贫考评体系,加强脱贫成效考核。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压实责任、强力推进。萊垍頭條

3、坚持统筹推进改革创新。條萊垍頭

脱贫攻坚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工作相衔接,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统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能力,逐步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萊垍頭條

加强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监督考评等机制,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优势、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垍頭條萊

4、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條萊垍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有效途径,推动扶贫开发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頭條萊垍

5、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活力。條萊垍頭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贫困人口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光荣脱贫。頭條萊垍

3. 农村扶贫开发总体目标是什么

1、经济生活

(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国家财政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5)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6)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商业银行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打赢脱贫攻坚战还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改革创新步伐。

2、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3)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

(4)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文化生活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2)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有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扶贫要注重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国家要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

(3)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发挥基层干部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4)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发挥勤劳勇敢精神,可以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要发挥自强不息精神,这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因此,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有利于脱贫致富。

4、哲学生活

(1)唯物论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面对脱贫攻坚依旧严峻的客观形势,我国“十三五”期间提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做到扶贫、脱贫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做到坚定信心、勇于担当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打好扶贫攻坚战。

<3>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精准扶贫工作,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体现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辩证法角度

<1>联系的观点。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精准扶贫要发展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在精准实施上出实招,确保真正把贫困人口弄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5>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在于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

(3)认识论角度

<1>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群众干部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制定好目标与规划。

(4)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群众干部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4. 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总目标

是关于乡村建设方面的工作,现在也在稳步推进当中。在乡村建设中,主要目标是要把现有的基础性建设提档升级。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电讯等,还有村一级的公用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萊垍頭條

5. 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

扶贫攻击目标:确保农材贫困人口实现脱贪,确保深度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6. 我国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到2020年底,这个目标已经胜利完成了。

7.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

目标是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8. 农村扶贫的总体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精神,为了切实加强对国家扶贫资金的管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拟订了《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自一九九七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切实加强对国家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中发〔1996〕1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国发〔1994〕30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扶贫资金是指中央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支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而专项安排的资金,包括: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专项贷款。

第三条国家各项扶贫资金应当根据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

第四条国家各项扶贫资金必须全部用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并以这些县中的贫困乡、村、户作为资金投放、项目实施和受益的对象。非贫困县中零星分散的贫困乡、村、户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贫困县,由有关地方各级政府自行筹措安排资金进行扶持。

第五条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和新增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发展多种经营,修建乡村道路,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防治地方病等。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农字〔1995〕10号)执行。

以工代赈资金,重点用于修建县、乡公路(不含省道、国道)和为扶贫开发项目配套的道路,建设基本农田(含畜牧草场、果林地),兴修农田水利,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等。

扶贫专项贷款,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中效益好、有还贷能力的项目。

第六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增加扶贫投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向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投入的扶贫资金,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应当达到占国家扶贫资金总量的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其中: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应当达到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海南10个省的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应当达到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

地方配套资金达不到前款规定比例的,中央将按比例调减下一年度向该省、自治区、直辖市投入的国家扶贫资金数额;调减下来的国家扶贫资金,将安排给达到规定比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七条国家扶贫资金分配的基本依据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本年度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程度、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比例。下一年度各项扶贫资金的安排,由财政部、国家计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提出初步意见,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平衡,提出统一的分配方案,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并于年底一次通知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扶贫资金管理部门根据统一的分配方案,分别按照程序及时下达具体计划,拨付资金。

第八条年度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的具体计划,由财政部在当年3月底前下达,6月底前将资金全部拨付到省、自治区、直辖市。

年度以工代赈资金的具体计划,由国家计委、财政部在当年3月底前下达,6月底前将资金全部拨付到省、自治区、直辖市。

年度扶贫专项贷款的具体计划,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当年初下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3月底前将计划全部落实到项目,并根据项目进度及时拨付资金。

第九条国家下达的各项扶贫资金,全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安排使用,由同级扶贫开发工作协调领导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并督促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应当及早做好扶贫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得让资金等项目。

第十条实施扶贫项目应当以贫困户为对象,以解决温饱为目标,以有助于直接提高贫困户收入的产业为主要内容,按照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统一规划,统一评估,一次批准,分年实施,分期投入。使用扶贫专项贷款的项目,应当经有关银行事前审查论证。

县级扶贫开发办事机构应当在每年10月底前,按照当年扶贫贷款计划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提出下一年度扶贫贷款意向项目计划,提前为择优选项作好准备。

第十一条建立综合考核指标,实行严格的扶贫贷款使用责任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工作协调领导机构每年统一安排下达盘活扶贫贷款存量计划,并将计划完成情况与新增扶贫贷款的分配挂钩。各级扶贫开发办事机构应当积极支持、协助有关银行完成核定的催收贷款最高比例和到期贷款回收率的指标,努力盘活贷款存量。盘活的扶贫贷款存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工作协调领导机构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的规定,统一安排使用。

第十二条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的检查、监督制度。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尤其是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应当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扶贫资金不能按时到位,配套资金达不到规定比例,投向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及时纠正。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加强监督,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第十三条各级审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门审计,并把对扶贫资金的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日常工作,形成制度。凡转移、挪用、拖欠、挤占扶贫资金的,必须如数追回,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凡贪污扶贫资金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级扶贫开发办事机构和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工作。

第十四条有关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确定的原则,分别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1997年8月1日起施行。

9. 我国新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

“小康社会”是由邓总设计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要避免浮躁情绪,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要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

二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解决好部分群众上学难、看不起病、住危房等急迫的现实问题。

要加强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有机统一。

10. 农村扶贫开发总体目标是

2001年5月24日至25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的成就和经验,讨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部署今后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温家宝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指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的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经过七年的扶贫攻坚,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左右。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以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中央确定的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5月25日,江泽民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今后十年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是;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fpxd/112603.html

标签: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