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行动 > 正文内容

国外的农村扶贫(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

2022-10-22 17:20:30扶贫行动2

1.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

美国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脱贫。现在中国的发展是让人炫目的,中国的工厂现在全是自动化的机器人,中国已经买入现代化国家的行业,而且他们非常善于经营。

芒格对于中国的路线和扶贫成果是肯定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西方一部分精英对于中国的看法,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腹黑。

2.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的文章

答:这个问题不绝对。全世界各地都有正能量的人。中国是人口大国,哪怕按比例也是中国正能量的人要比外国正能量的人多的多。

中国人勤劳勇敢善良,从不畏霸权,却乐于对贫困的国家施以援手。中国的治安水平让外国人吃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的抗击新冠疫情成绩斐然,中国经济、科技、军事的高速发展震惊了全世界。中国援建走到哪里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的事情举不胜举,所以,不是外国人很正能量,而是中国人很正能量。

3.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 电影

NO.1

《十八洞村》

电影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大背景,再现了湘西大山里的小村子与贫困斗争的故事。事例鲜活,人物生动,真实反映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中国奇迹。养眼又养心,正能量十足。

中国的脱贫减贫成就堪称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精准扶贫”思想的发源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全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8313元。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宣布成功脱贫摘帽,成为了全国精准扶贫典型。

NO.2

《三变》

电影以贵州西部六盘水"三变改革"为题材,讲述农民工返乡二次创业,因地制宜,创新求变,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改革新模式,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客观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和产权制度改革的矛盾和问题。

电影于2016年10月1日在盘县娘娘山开机拍摄,2017年1月完成后期制作,2月顺利通过成片审查,获得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因此被电影频道确定为献礼片,安排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黄金档播出

NO.3

《荔枝红了》

电影《荔枝红了》是一部讲述荔乡农村变革、农民致富的故事。2002年5月全国公映,迅速走红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反响。该片构思很巧妙,富有新意,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一部"主旋律"的精品影片。影片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特别奖;第七届广东宣传文化精品奖等九项大奖。

NO.4

《果实》

故事发生在西北的寒水县莽原镇潘家卯村。一个农民因交不起特产税,被抓走了。几百个农民冲进镇政府,把他抢回来,面对莽原镇政府被冲击一事,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县委书记韩风和镇委书记冯云龙要严惩肇事者,县委派新调来的副书记刘塬和新上任的宣传部副部长杨静茹到潘家卯,调查情况,安抚群众。刘塬是潘家卯人,是村里的乡亲们供他上的大学。乡亲们又拿着钱让他把抓走的人赎回来,潘家卯的事件引起了上层领导的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实质浮出了水面。刘塬为家乡办起了果品加工厂,干部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NO.5

《燕衔泥》

电影是周冲执导,张绍荣、方子哥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性格刚强的村支书张占廷带领村民舍弃令全村人发家致富的小煤矿,进行转型发展旅游的真实事件。

NO.6

《梨树花开》

树县农民张秋霞(王丽云饰)看到农民们辛辛苦苦的在田地上耕耘了一辈子,到头来口袋里还是空空如也,于是和丈夫商量决定成立农民合作社,发扬合作精神,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合作搞项目,解决了买高卖低的问题,张秋霞带领农民大胆探索、艰苦创业,社员之间实行统一购料,统一销售,最终开辟了一条互助合作、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NO.7

《烧锅屯钟声》

该剧讲述了组织部副部长杨天虹为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驻烧锅屯,为村民先后解决了集资款、土地、失学儿童等一系列问题的故事。

NO.8

《村支书张仁和》

这是吴建新执导的电影,由吴军、张晗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是全省出了名的贫困村,也是客家人最为密集的一个村。据客家人族谱记载,侨居异国他乡的客家人大都是从石壁村出去的,所以石壁村尽管贫困却是客家人的发源地。为了侨居海外的客家人有一个客家文化交流、谒祖、寻亲、旅游的地方,镇党委决定建造一座客家祖祠,这意味着石壁村将要迁移客家祖祠规划区内的四百多座祖坟。

NO.9

《村官过大年》

以黑龙江农村为背景,以农民因种植的大棚——香菇卖不出去而影响过春节为故事载体,塑造了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积极带领农民学习市场、走进市场、掌握市场,让农民自己主宰命运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形象。该片故事曲折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让观众在欢笑中获得启示。

NO.10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小说《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执导,由滕汝骏,刘烨,陈好主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暂独处却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4.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是什么

1、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上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已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成为亚洲领导人中的一员。

3、没有中国的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当今世界的事务是不完整的。

4、改革开放和民族振兴的强烈希望,崛起的势头势不可挡。

5、世界经济新崛起的力量,改变旧世界格局的中坚力量。

6、军队有现代化的国防体系,国防现代化进程加快。

7、文化有更大的吸引力,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是很多外国人向往的地方。

8、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方面的突破。

9、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力量, 奥运会的举办,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10、采取有效的措施,符合国情、城市特点的措施,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5.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事例

最开始他要跟我结婚的时候,他爸妈还以为我是骗子。”10月12日,山西长治沁县,皮肤黝黑的马小月放着牛讲起了她与丈夫高宝红的故事。马小月来自缅甸,比丈夫小17岁,11年前,本来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两人在中缅边境的工地上相识相恋。半年后,两人就结了婚,马小月跨越数千里来到中国农村做媳妇。多年来,丈夫负责打工,马小月就在家放牛、挖药材、操持家务,还把三个孩子都养成了“学霸”。

“要不是我老婆,我可能得打一辈子光棍了。”高宝红笑得满面红光。他来自山西长治沁县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因为他还有四个哥哥姐姐,家中也并没有太多的钱能帮衬着让他结婚,所以直到36岁了他还一直单着。2007年,36岁的高宝红为了每天120元的高工资前往中缅边境的建筑工地打工。在那里,他遇上了比自己小17岁的马小月,并心生好感。后来,只要马小月遇上重活,高宝红总是第一个跑去帮忙。

憨厚老实又待人好的高宝红打动了马小月,经过几个月的相处,马小月决定答应高宝红的求婚,并随他回到了山西老家。刚回到农村,马小月与众不同的肤色和长相就引来了村民的围观,因为是头一回见,不少人都觉得她是个骗子。高宝红的父母看着这个外国女人,听着两人结婚还要办各种手续花不少钱,也十分担心自己儿子上当受骗。但最终,马小月用真诚和实际行动,让他们接受了她。

其实我父母也因为他的年纪和遥远的家不同意我们的婚事,但我丈夫也同样尽全力争取到了他们的祝福。”马小月说。2007年底,两人花了4万多元,办理好各种跨国婚姻所需的手续后举行了婚礼。在幸福中,让马小月唯一遗憾的就是父母因为经济原因没有到场。“我们家也穷,我父母一次也没来过中国,这么多年我也只回过家四次,以后如果条件允许了,我一定要把父母接来照顾。”说起父母的马小月眼睛有些泛红。

结婚后,正儿八经开始异国生活的马小月才真正体会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最开始的半年中,她因为语言受限,几乎没有开口跟村民说过几句话。那个时候,她每天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学语言,并让丈夫随时纠正她的发音。半年后,马小月流利的汉语甚至吓到了邻居。与村民交谈越来越多的马小月,如今已经讲得一口地道的方言。

“我有三个孩子,婚前回缅甸办手续和婚礼让我们欠了不少钱,还好有政府的帮助。”马小月感激地说到,他们家被村里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当地政府曾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并与她家建立了“手拉手”结对帮扶。之后,政府不仅帮高宝红找到了一份旅游区的工作,还协助他们贷款买了牛做养殖。

为了让丈夫在外安心工作,马小月一力承担下了所有的家务。除了最基本的做饭打扫,她还每天放牛,还要爬到山头去挖药材和蘑菇贴补家用。在政府的帮助下,2017年他们完成了脱贫,又借助政府危房改造项目,一家人搬进了新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一进马小月家的新房,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墙的奖状。虽然马小月为了生计每天忙里忙外,但却把三个孩子教育得非常上进。现在,他们的大女儿在读五年级,二女儿在读二年级,小儿子在上幼儿园,三个孩子都是他们各自班里的佼佼者。“读书才能有出息,家里再穷,也不能中断了孩子的学习。”马小月看着孩子们的奖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丈夫老实又贴心,孩子们可爱又懂事,马小月在中国生活的越来越幸福,常常笑容不断。如今,为了让自己减少与大家的肤色差距,她在出门时总爱涂上一层厚厚的粉底。马小月还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打算以后攒点钱开一个农家乐,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好一些。“生活就要漂亮又积极嘛!”她说。

6.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人

201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与颁奖词,完整版如下:

  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从小在上海长大,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 2019年,国庆前夕,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颁奖辞: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四川森林消防员

  2019年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支队西昌大队组织消防队员开赴一线展开扑救。 3月31日消防队员克服山高坡陡、沟深林密、缺氧难行等困难,每人负重30余斤,徒步行军8个小时,在海拔3700余米的地方与森林大火展开了搏斗。当天下午,明火被扑灭后,消防员在向山谷两个烟点迂回接近时,遭遇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三名当地扑火人员全部牺牲。

  颁奖辞: 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耳旁,孩子即将出生,父母淹没于泪水。青山忠诚的卫士,危难的永恒对手,投身一场大火,长眠在木里河两岸,你们没有走远,看那凉山上的秋叶,今年红得分外惹眼。

  朱丽华

  43年前,浙江嘉兴人朱丽华因伤失明,她自学成为当地唯一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同时,她坚持做慈善,到目前为止,朱丽华已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累计达373万元。

  颁奖辞:不幸关上了你的门,但你帮别人打开了窗。看见过这世界的阴影,但还是面向光明。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你能感受到。

  张富清

  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人们发现。

  颁奖辞: 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顾方舟

  中国著名病毒学专家,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2019年1月逝世。1957年,31岁的病毒学家顾方舟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 为加快进度,他举家搬到云南大山深处的科研所,在疫苗问世后,顾方舟和同事们除在动物身上试验,还自己以身试药,为尽快确定安全性,顾方舟还偷偷隐瞒家里人,喂自己孩子疫苗。 1965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向全国推广以来,“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2000年,世卫组织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

  颁奖辞: 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杜岚 尤端阳

  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后,每年校庆和十一国庆日濠江中学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濠江中学后任校长尤端阳继承了杜岚的教育理念,在澳门回归后的20年里,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让爱国情怀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

  颁奖辞: 濠江上升起游子的梦。离乱中的骨气、志气,归来后的元气、锐气,你们为它养成了浩然之气。阳光下最有意义的工作,五星红旗下不灭的薪火。飘扬吧,这面旗留下澳门最美的记忆。

  伍淑清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企业家。伍淑清一家人爱国爱港,改革开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创业,创办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香港回归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积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组织青少年赴内地交流学习百余次。 修例风波发生以来,她严辞阻止乱港分子发起的学生罢课,成为乱港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放言要声讨、抵制伍淑清及美心集团。2019年9月,伍淑清现身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例会,向世界说出真实的香港。

  颁奖辞: 四十年前,你说有件事值得做;四十年后,你说有些事必须做!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超越港岛的远见,不让须眉的担当。爱青年,更爱香港,是美心,更是良心。

  黄文秀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黄文秀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颁奖辞: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潘维廉

  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4年后,他申请永居资格,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 在中国工作生活31年,他了解并热爱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他还荣获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2019年,潘维廉出版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赏他的“不见外”,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而点赞。

  颁奖辞: 打开心扉,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见,太平洋就不算距离。家乡的信中写下你的中国,字里行间读得出你的深情。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我们都喜欢你这种不见外。

  中国女排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五连冠,成为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三十多年来,女排魅力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 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战绩赢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这也是中国女排第十次荣膺世界大赛冠军,女排姑娘的成就,显露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英者风范,也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

  颁奖辞: 三十年拼搏不息,几代人热泪盈眶。在低谷中奋起,从不放弃,面对强敌出手,永不言败。你们的身影是民族性格的缩影,你们的脚步是一个国家成长的历程。奏国歌,升国旗,你们超越了体育,是国家的英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fpxd/108392.html

标签: 中国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