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赈灾 > 正文内容

英国慈善日,没有良心,枉为人

2022-11-21 03:45:47慈善赈灾2

一、没有良心,枉为人

小时候离家前,父母叮咛英国慈善日:出门在外,凡事忍让,吃亏是福。长大后入世前,父母嘱托:与人相处,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当真如此待人,换来的都是感恩和友爱么?经历世事后我们发现,一味的善良和退让,换来的还有可能是对方的得寸进尺。

主持人孟非曾说,“有人请你帮忙,原指望你帮十分,结果你只帮了七分,对方便觉得你不仗义,非但不感谢你,反而觉得你欠他三分。很多人间恩怨,皆出于此。”

所以,才会有那一句:任何一段关系,既可以滋养你,也可以消耗你。

英国有一位著名的慈善家,Olive Cooke,跳桥自杀了,终年92岁。从16岁开始,一直到去世,77年来,她一直在做善事。几十年来如一日,Olive Cooke通过卖塑料罂粟花筹集善款,捐助了二十几个慈善机构,年老了甚至把自己所有的退休金都投入了进去。

可就是这样一个满怀大爱的老人,本该在众人的祝福和感激中慢慢合上双眼,怎会用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众人不解。

慢慢老去的Olive Cooke积蓄已经被掏空,她再也拿不出更多的钱。可每个月,她还是会收到200封邮件和无数的电话,要求她捐款,责怪她给得太少。这些雪片一样的信件和难听的苛求,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当她寄给儿子的250英镑离奇失踪后,她终于无法信任任何人,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她选择用那样的方式告别这个令她心寒的世界。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佛家寺院,大抵少不了两尊像:满面慈祥的弥勒和手持降魔杵的韦陀。因为没有金刚之怒,不见菩萨慈悲。这或许是在告诉世人,不要一味软弱又善良,你可以不去咬人,但也要生出獠牙。

不久前,一则新闻写道,一个女人被车撞了,颈椎错位,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面临瘫痪危险。医生说要尽快手术,医院也给开了绿色通道,让直接手术。她老公却不干,要求让肇事者拿钱才肯手术。可是事故责任认定没出,对方不肯先拿钱。

也是不久前,西安28岁的英英生下了一个男孩,生完后大出血,重度昏迷进了ICU。经过全力救治,虽是醒了,但瘫痪在床说不了话,康复遥遥无期。住院花了二十多万,都是英英娘家父母借遍亲戚朋友凑的。可钱还是不够,一家人就商量着把英英和老公的房子卖了吧。可谁料想,卖掉房子以后,英英的老公拿着30万房款人间蒸发了。父母不敢告诉女儿,她老公卖了房卷钱跑了。但英英再也没见老公,想必心里应该也清楚了。

2016年5月,一个女人穿着婚纱,在大明湖边“通缉”她的老公。2013年和老公结婚,第二年生了儿子。随后,她被查出患了白血病。治病一年多,花了30多万。婆家非但不出钱治病,她老公还三次去法院起诉离婚,但是都没离成。婆家见甩不掉她,拿着她治病剩下的一万多块钱,带走了她一岁多的儿子,举家逃跑了。她找了半年多也没找到,万般无奈,只好跑到街上“通缉丈夫”。

无论是助人为乐最后不得善终的老人,还是出事之后冷漠无情的爱人,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这世界上就是有些人,能用恶意将一个善者活活逼死,也有些人在最亲密的人脆弱无助的时候把她推入绝境。

每个成年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而且根深蒂固。没有人,能轻易改变另一个人。而当一个人自私、无德到一定程度,他或许连自己也分不清自己是人是鬼。

人活在世,身上都背着责任,心里都该有情分。没有良心,枉为人。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收起自以为是的愚善,既能做满面慈祥的弥勒,也能当手持降魔杵的韦陀。

原文来自:《不约客》ID:buyueyork

二、英国七旬翁为公益独自划船穿越大西洋,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国70岁老人弗兰克・罗思韦尔用近两个月时间独自划船穿越大西洋,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项目筹得70万英镑(约合622万元人民币)善款。

罗思韦尔去年12月12日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划着他称作“永远不会太老”的船启程,今年2月6日从位于加勒比海的安提瓜上岸,与结婚50年的妻子朱迪丝团聚,提前完成2月14日情人节登陆目标,成为“泰斯卡威士忌大西洋挑战赛”最年长的挑战成功者。这项比赛被称为世界上最艰苦的划船比赛。  

罗思韦尔说,他花了超过一年半时间准备和训练,完成这项艰巨挑战令他无比骄傲,从此做任何事“都像在公园里漫步”。

罗思韦尔希望以这次挑战纪念患阿尔茨海默病、62岁去世的妹夫。“我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其他(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庭。”

据罗思韦尔专门为这次挑战建立的捐款网站介绍,他此行完全自费,获得的所有捐款都将捐给英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

研究所负责人希拉里・埃文斯感谢罗思韦尔的义举:“以70岁高龄接受如此艰巨挑战……他鼓舞着所有年龄的人接受他们自己的挑战。”

这不是罗思韦尔第一次挑战高难度项目。他曾经参加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贝尔荒岛生存实验”真人秀,在一座荒岛上度过5星期,还曾划船环绕北美洲和南美洲。

那阿尔兹海默病是什么呢?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英国七旬翁用近两个月时间独自划船穿越大西洋,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项目筹得70万英镑,他此行完全自费,获得的所有捐款都将捐给英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他希望以这次挑战纪念患阿尔茨海默病而去世的妹夫,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其它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庭。

三、他乡的童年之英国篇

04 英国精英教育的各方面―贵族绅士养成之路

在片尾,有一段对英国“精英教育”本质的总结。

 

“ 英国教育哲学整体上追求卓越,相信社会进步依靠精英的力量。‘做那个最好的’。不同于北欧等国家,信奉平等和公平,信奉‘不让一个掉队’。

即便如此,英国精英教育的精华,在于让学生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充满好奇的人,做一个体魄强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

 

那么,关于英国的精英教育,又包含了哪些方面呢。

体育(精神)

威斯敏斯特公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在进行各种体育运动。

主持人与英国教育研究者李爽边走边聊。

“你觉得这里的精英教育跟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来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李爽回答:就举一个学校的例子。在英国,特别是私立学校,体育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课。在礼仪方面,它不仅带来一个好的内在的精神面貌,懂规则、团队合作概念。其次,体育也是私立学校所带来的“社会圈层”的一种很好的连接手段。

华天马房的纳茨福德也对英国的体育精神做了很好的解释。

纳茨福德出生于贵族家庭,成长于伊顿公学,从事人们眼中的贵族运动―马术。

他认为,骑马并不只是身体的运动,这只是一小部分。重要的部分是人和马匹的关系。

这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有时候马匹需要一些家长式的指导,有时候需要你像哥哥姐姐,表现出对马匹的理解。

马术就是这样的。它关乎团队合作、领导力、职业道德、耐心和投入等等。

体育运动是英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身体健壮能带来很多自信。(艺术、戏剧…也能带来自信)

自信就是知道如何表达自己。

戏剧课

德威公学,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伦敦私立学校。

一群11、12岁的男孩们在2位老师的指导下正在上戏剧课。他们无需像公立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大纲来。他们也有自己的戏剧院,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经常来练习、上课。

指导老师说,社会中科技越来越强大,身体上的接触、感受、眼神交流,这种当面一对一或者群组内的交流,在社会中越来越重要。通过戏剧课,先让他们互相建立信任,然后再一起做肢体上的合作。不管他们要做什么,他们都需要学会沟通,学会团队合作,需要培养自信。未来他们会需要用到这些。

艺术课

稍显凌乱的艺术室,学生们正埋头忙于创作眼前的作品。

玛丽・乔是这所学校的艺术课老师。在艺术课上,她会将孩子们推出他们自己的舒适圈,让他们去冒险。引进他们从未涉猎过的新东西,在学习新东西的过程中,他们会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甚至超过从老师身上所学到的。

在学校里,还有一个专门放置学生作品的展示区。一件件优美的艺术品,显示出学生们并不平常的创作水准。

文学课

文学课上,学生们围坐成一圈,在安吉拉老师的引导下,正在讨论T.S艾略特的《序曲》。

老师不断向学生们提问,他们听完这段诗歌后的想法,诗人所强调想表达的东西,以及各种手法、象征意义等具体细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发现诗歌背后的社会背景、人的感受等等,引发共鸣。

在课堂上,主持人好奇地问道,是否会要求学生们背诵这篇诗歌。因为在亚洲社会(中国),这种方式很普遍。

一位学生做出了回答,他说,学习一首诗歌,是出于对它的喜欢。希望解读表现它,而不是为了把它记在大脑里。

从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能窥见中西方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显然,后者更开放、拓展性更强。

小组讨论课

德威公学的小学部,此时正在上一堂小组讨论课。这次的话题为:在学校的社区,如何为残疾人提供出行设施。这样的活动每月会有一次,除了讨论残疾人,也有很多关于政治的话题。最后在小组内获胜的小组,会向全校做展示。

小学部的老师弗朗西斯卡告诉主持人,六年级的孩子们也会去难民营的学校,会帮助他们组织体育日活动。所以不仅是待在这个舒服的校园里,也会去更大的世界看看。会做很多慈善工作,举办很多筹款活动。出于为社区间的连接考虑,不仅是为了捐钱,还要考虑能做什么。

老师们特意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多在全班面前发言、互相讨论交流的机会。

“如果你走入世界,你必须学会在人群面前完整。自信地表达自己。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能力。”

 

与威斯敏斯特公学帕特里克校长的对话

问1:面试学生时会问他们什么关键问题吗?

答:什么让他们兴奋,关心的是学生是否有热情有激情。

期间这位校长提到了他的一些往事。

这位校长小时候的受教育系统很糟糕,后来靠自己的努力去了剑桥大学。在他14岁时,他当时的校长告诉他:永远不要对你的出身感到羞愧,你未来的人生也没有任何上限。他说,最重要的是你要做自己。

在这位校长人生的最后一天,他和帕特里克校长坐在一起进行了最后的谈话。校长说,希望他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人生已经改变了,紧随而来的,就是回馈社会的责任。他说,希望他记住六个词,就是马丁・路德・金说过的话:你为他人做了什么。

这六个词不仅改变了帕特里克校长的人生,也是他每天起床开始一天的动力。

他希望做的,是让每一个来威斯敏斯特公学读书的学生明白,除了强调的重要的课程,他们还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

问2:教育是英国社会的一张名片,您认为关于英国教育最好的部分是什么?

答:我认为所有学校,私立还是一流的公立学校,关注的都不仅是课堂、教学和测试。我们鼓励年轻人全面参与社会。这就是特别的部分。我们应该避免机械式学习,应该教会孩子批判独立的思考。(社会责任感)

与德威公学校长斯宾塞博士的对话

校长:我认为沟通,特别是语言上的沟通,是最大程度地去生活、体验的关键。我希望德威公学的学生们不屈从于任何人,也不自觉高于任何人。我不希望他们觉得,因为有些人地位比他们高,他们就不能发声。我也不希望他们觉得有的人低人一等,就在语言上轻视他们。在过去几年,我们做出的最大创新举措是,让学生参加招聘老师的面试讨论。我们希望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运作这间学校的人。我希望他们有想法,希望他们参加学校的一切事务。

从以上的总结中,不难发现英国的精英教育似乎只存在于私立学校。自然而然引出当下英国精英教育下阶层固化的现实问题。

那么针对这一点,资深新闻编辑马丁以及斯宾塞博士又是如何看待并提出改善对策的呢。

马丁:公立和私立教育系统之间,的确有巨大的鸿沟。当然,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机会去私立学校读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对社会非常不利,普通人无法获得最好的教育机会。因为手握财富、关系的人,得以进入私立学校。他们能负担最好的教育,然后进入牛津、剑桥大学,继而在全国担任要职。他们依然留在国家的精英阶层。

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主持人问了斯宾塞校长这样的问题。

问:(德威公校)这是一间私立学校,但不是一间精英学校。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答:那要看对“精英”的定义是什么。“精英”和“精英教育”这样的词,分量很重。精英意味着非常擅长一些事,在一些事上领先,所以按照这些定义,精英学校是一所顶尖的学校。但是如果精英意味着某个封闭的阶层,那我会说我们不是精英学校。我们在学术上相当顶尖,进入本校的男生在学术成绩上都是同年龄段的前15%。

在过去的某些阶段,英国学校变得非常地排外,偏爱社会精英主义。也许财力在那个时候,对学校来说是必需品,让学校仅向非常富有的阶层开放。但如果你问我,我们的学校未来向哪个方向发展,那我认为贵族学校已经不是主流了。

我希望我们学校能成为所有背景的人都能来的地方,希望那时候奖学金进入学生的比例能达到50%(目前为止为30%)。

在目前,英国精英教育阶层固化的现状下,普通人的教育出路又在何方呢。曾为英国私立学校总督察的克里斯廷女爵,用自己的故事讲出了什么是“最适合的教育”。

“我不是一个快乐的学生,一点都不喜欢学校。那时候的课程表也很单调,比如女生没有科学课。大约13岁的时候,我不再去学校了。从那以后完全靠自学。我自己学习科学,获得资格证书,再通过这些证书,成为合格的老师。

我希望学生成为比我好的人,给予他们更好的教育。

所以在研究世界各地的学校、以及英国学校时,这么多年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一点:抵达卓越的路有成千上万,没有一个公式。

对于家长来说,秘诀就是了解你的孩子,确保他们选择的学校,是真的适合他们的孩子。”

当主持人进一步向克里斯廷女爵谈及私立学校在海外扩张,该如何保证品质时,女爵表示这很困难。因为在英国,私立学校是受到政府监管的。如果达不到应有的水准,监督机构会利用执法权力让它们去改进。一旦离开了这套法律体系,到了别的国家,就不会受到相同的具有执法效力的监管。另外一点是国际教师市场。国际教师的供应,往往比英国国内更有流动性。这也为在英国以外设立的英式学校带来了一些特别的挑战。

在纪录片的最后,左侧显示了这样三段文字: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判断出英国精英教育阶层固化的问题在松动,或许它们不再只属于富裕阶层,精英教育开始普遍化。

*《他乡的童年》系列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小朋友的温柔乡」

一个专注于小朋友们成长的有温度的公众号。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cszz/12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