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赈灾 > 正文内容

中山慈善万人行,求历届中山市慈善万人行所播放的歌曲

2022-11-07 05:18:27慈善赈灾2

颗颗慈善的心

我们与爱同行

中山慈善万人行之歌

爱的奉献

明天会更好

中山阜沙水礼习俗

中山民俗文化概述

小榄菊花会

小榄菊花会是以菊花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艺术节。小榄人种菊从南宋开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举行菊花会,起源于清代乾隆元年即丙辰年(公元1736年)。当时小榄乡举行菊试,以李姓和何姓祠堂前设立花场摆设盆菊园艺,由各姓氏中的文人雅士为菊花取名吟诗作对, 分三场考核,推选出佼佼者。菊试期间,还请戏班在花场内的戏棚演戏,非常热闹。这是菊花会的前身。乾隆五年(1740年)举行第二次菊试,改名为菊社,以后每年举行一次,每到花期,种菊人将艺菊移到菊社观摩品评中山慈善万人行、饮酒赋诗,交流菊艺心得。到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菊社又演变为十年一度“黄华会”。嘉庆甲戌年(公元1814 年),“黄华会”的长辈为纪念先人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落籍小榄,举行了大规模的菊花大会,并商定每逢甲戌年举行一次菊花大会(相隔 60年)。同治甲戌年(1874年)和民国、甲戌年(1934年),先后办了第二、三届菊花大会。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的第四届甲戌菊花大会。

四月八舞醉龙

中山龙舞中,醉龙舞历史悠久,也是龙舞艺术中的姣姣者。据说,中山历史上在县城附近的农村兴舞木龙,俗称:“转龙头”的习俗,此日正值农历四月八日亦俗称“浴佛节”或称“佛祖诞”。中山各大小寺院均有高僧诵经,用五香汤水洗佛像之俗,而平民百姓和信徒们则在寺院天井庭院听诵佛经。据史料载:是日诵经浴佛至黄昏,各宗祠有盛大筵席在祠堂前空地,摆上大碗酒、大块肉,尤其是鱼栏行的搬运工人,席地而坐,尽情痛饮。平日搬搬抬抬的鱼行“苦力”,值这天“浴佛”,有丰盛的饭菜和酒水,则贪杯豪饮,有不胜酒力者饮到酩酊大醉时,被壮健之夫,两人左右挟持着,将木龙头授与醉汉,醉汉则高举龙头而舞,一路上狂舞,而相伴的两位壮汉,则每人挟着一坛水酒轮番灌舞龙者,舞龙者则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变化为一路舞龙一路洒酒的奇观。旧俗中的醉龙舞的木龙,长约三尺左右,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节,龙头用坚硬的杂木精雕而成,龙身和龙尾均雕有龙麟,漆上金彩,甚为绚丽。尤其是龙头,用金箔饰眼点缀朱砂,在霞光和酒水的辉映下,更显“龙晴豹眼”之气势。舞醉龙在历史上与舞金龙等龙舞不同的是,没有锣鼓奏乐,而是一边舞一边高呼:“生个来”!据传“生个来”是寓意祈求鱼、虾、蟹的鲜活生猛。

黄圃麒麟舞

黄圃的麒麟舞,据史料记载,始于明代。黄圃麒麟的制作工艺,其头部制作较狮子头的制作要小,同样以荇、竹、木为骨架,饰以布料、纱纸装裱上彩,但比狮子要小,要轻,猗角较尖较长,身躯则用布料作皮毛,并不用骨架支撑,与狮被一样,舞动者为二人,一人舞头,一人舞身和尾,但舞麒麟者的技艺多采用五星鼓点作伴奏,舞步则接近八卦拳的套路,由于黄圃麒麟的制作接近于狮子的制作,因此,舞动起来,动作较大,舞步较刚强、以跳跃、翻腾的大动作为主来表现,也由于两地的民风习俗不同之故和源流文化之故,导致了黄圃、崖口舞麒麟的技艺不同,所表现的主题不同,在舞步上黄圃麒麟舞较接近于狮子舞的舞步。

沙溪凤舞

沙溪的凤舞艺术,与张溪的凤舞特色不同之处是:沙溪的凤舞多以独舞的形式出现,比起张溪的鹤舞则多以追逐、展翅、引颈高歌的表现形式为主,没有“凤求龙”或“龙凤呈祥”的形式表现,可以作为单独的动物舞来表演,多以锣鼓敲击乐配合。沙溪的凤舞多在喜庆节日时表演,以表达“凤鸣朝阳”的祥瑞意境,同样,凤舞与鲤鱼灯的表演溶汇于一体,以表达“凤凰来仪”之意境。沙溪凤舞源于明代时期。与张溪的凤舞一样,采用似人法的道具舞蹈作为表演形式而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凤凰灯表演形式。近年来,沙溪的凤舞改变为群凤舞,也与鹤舞同时表演。

中山鹤舞

沙溪的申明亭鹤舞,始于明代,较鹤歌艺术稍晚,发展至清代为鼎盛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鹤舞艺术亦得到提高。解放后,在五十年代初期,当时县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精神和“古为今用”的宗旨,发掘整理了鹤舞和鹤歌,将传统的鹤舞发展为以“鹤蚌相争”的主题,并加进了鲤鱼灯舞的陪衬,以反映男女平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舞蹈。从形式上的改进方面,鹤舞也作了一些变更,过去鹤舞只是在村中的宗祠场地上表演,从五十年代开始,逐渐发展为绕村过镇的巡游形式。因而“鹤舞”亦称之为“出鹤”。在九十年代,沙溪的鹤舞改革为群鹤竞舞的新面貌,也因此促进了其它的民间艺术,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名誉。

咸水歌

作为传统上中山地区所流行的咸水歌,大致分为长句咸水歌、短句咸水歌和滚花等格式,这几种格式的咸水歌,各有不同的音调、内容和拉腔。其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和对唱,但多为即兴而作。在历史上,咸水歌是大沙田区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等地方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无伴奏的歌种,很少有群唱和表演的形式。在表现形式上,长句咸水歌主要以歌词的内容为主,在唱法上采用不同的音律,有张有弛,高低快慢相结合的唱法,一气呵成,达到较为激昂、抑扬顿挫的效果。相对来说,长句咸水歌的唱法比较讲究。与此相反,短句咸水歌的表现形式则较为自然,其唱法上张驰不大,尤其多的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对唱方法,听起来较抒情悠扬,是大沙田地区人们较喜欢采用的唱法。也多为人们所接受。

高棠歌

在中山来说,作为沙田流行的民歌种类来看,高棠歌和咸水歌一样,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民歌。北宋乐史《太平环宇记》中载:香山之民在婚丧嫁娶、庆典祀神时,均“歌唱以导其情曰歌堂……。”已记述了高堂歌的特有环境和歌词内容。在历史上,中山的大沙田地区,人们举行婚礼,多在祠堂或祖屋的大堂、禾堂(晒谷场或天井)等地方举办宴会,婚宴上有拜高堂和坐高堂的习俗。如果说,沙田区的青年男女在谈恋爱,认识异性时多有唱咸水歌的习惯,到谈婚论嫁拜高堂时,亦同样以唱歌的形式出现。而这种以唱民歌来表现的形式和音律就称为“高堂歌”了。在图象意义上,高棠的棠字是借用海棠花代表荣华富贵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沙田的“坐堂歌”演变成“高堂歌”之后,因多用于喜庆时演唱就采用了“棠”字表示追求荣华富贵的意念。在音律上来分析,高棠歌与壮族、瑶族等民间的“盘歌”“堂歌”等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新人喜庆之时,点燃龙凤烛,在拜天地、拜公婆、夫妻对拜时都以歌唱形式表现外,还在姐妹、伴娘、陪郎等亲朋间对唱,甚至在日常生产劳作,农闲之际,均有用高棠歌来对唱以寻找伴侣等。

大年初七慈善万人行

从1988年开始,每年的春节后大年初七俗称“人日”这一天,是中山市定为全市性的慈善万人行的日子。这个活动是为发扬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造福社会而举行的,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如敬老助残、建设博爱医院、发展教育事业……等。这一天,各阶层人士几万人云集在城区,齐齐参与以步行为公益筹款,形成了中山市一年一度的新的节日民俗活动,也成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盛事。

黄圃飘色

黄圃飘色,主要由色柜、色心、色脚、色梗、色扛等组成。传统的飘色多用二岁到十二三岁的小孩作“色心”,以扮成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八大仙”等的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或佛、道神像等。这“色心”比较讲究,一般只选用体重较轻的小童扮演,以达到“飘”的作用。因此黄圃飘色形成了色彩艳丽、色心妖俏、讲究力学、色梗幼细、造型大方、装置奇妙、内容含蓄、玲珑飘逸的地方特色。由于黄圃飘色的出色表现,1998年在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创建活动中,黄圃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飘色艺术之乡。

龙舟歌

龙舟歌是一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清唱形式,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之一。其产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乾隆年间,一位顺德的破落大户首创,二是清康熙年间,天地会等组织为开展宣传而编创。也有人认为,龙舟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平安的祝颂词演变而成,或由顺德一乞丐在乞食时的演唱逐渐发展而成。其实,龙舟真正产生于民间。其唱词以七字句为基本。语言通俗生动,曲调简朴流畅,抒情叙事均直。龙舟作品题材多采自民间传说和地方掌故、长篇较少、短曲为多。龙舟这种适合自编自唱、随编随唱的曲种长期扎根于民间,并被粤剧、粤曲吸收作为曲牌使用,而得以保存了下来。

中山鲤鱼舞

中山的鲤鱼舞,亦称鲤鱼灯或舞鲤鱼。最初的鲤鱼灯只是一种灯饰工艺,习惯上在祭天祀神的社火活动时,悬于祭坛或祠堂大门两边作宫灯装饰摆设,到汉代,“百戏”兴盛,人们改作用竹纸扎裱成鲤鱼灯,绘上鱼鳞,在鱼肚中扎上一根木棍或竹枝,在木棍和竹枝顶端固定一个小灯盏托,以燃点蜡烛,并运用于灯节和社火巡游的活动中。在舞动中极力表现鲤鱼的畅游、翻腾、跃龙门等习性,逐渐将鲤鱼灯悬挂装饰的习惯改变成民间巡游的民间舞蹈闹花灯的舞蹈,溶汇于狮子舞、鹤舞、龙舞等民舞艺术中。而沙溪的鲤鱼舞的表演特点,采用“叮笃叮、叮笃叮、叮叮笃叮、叮笃叮”的锣鼓点作伴奏,多采用双鱼、四鱼作双人舞表演,其舞蹈特色多为翻腾、鱼跃、旋子、交叉晃动前游等形式。但都是道具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到五十年代。鲤鱼灯改变为群舞的道具舞来表演,而民间的社火活动中,鲤鱼舞还是与龙、狮、鹤、凤舞一起表演,作伴舞形式巡游。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cszz/11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