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心家园 > 正文内容

三访三学范文

2022-10-01 02:57:58爱心家园2

  “三访三学”实践报告

  ――――投身实践共享成长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党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们党总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大力发展皮装、裘皮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特种皮毛动物养殖业及相关的二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努力实现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团结一心、勇于进取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无一不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为之传承、坚持、奋斗。

  首先来访问一下老党员张国兴。

  张国兴老人1998年退休后一直坚持为社区居民免费服务,谁家的水管漏水,马桶堵了,暖气不热,只要居民找到他,他都有求必应。12年来,他义务上门维修服务1200余次,却从不要任何报酬。

  当问到老人为什么坚持与水暖打交道,为什么不安享晚年时,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做了一辈子的水暖工,维修就是我最大的爱好,能帮助别人也是我最大的快乐。我是一名老党员,就应该多做贡献,活到老奉献到老,能帮助街坊四邻做点儿什么我很开心。老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贡献着自己的余热,令人钦佩。

  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老人本着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原则,自己动手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工具,有钢钎、钩子、铲子、勺子、叉子等。并用这些工具从便池、下水道等处掏出过各种物品。另外,老人还有个“百宝箱”,里面装着许多替换下来的旧零件。修理的过程中有的就能派上大用场,废物利用,既省钱,又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一举两得。而且有时老人不仅帮助社区居民修理管道,还负责购买修理时需要的零件。除了省钱,老人还特别节约用水,是社区的节水宣传员,堪称节水标兵。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老人身上彰显的淋漓尽致,可敬可佩。

  据群众反映,老人长期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不图名利,不要报酬,乐于奉献。退休后老人义务上门维修服务1200余次,不要任何报酬,没收一分钱、一份礼。当有人要谢他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用谢我,要谢就感谢共产党吧,是党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你以后多做些助人为乐的事,比请我吃饭还好。多么质朴而又高尚的一句话,不为名利,乐于奉献,你不震动吗?

  大家都说,张国兴同志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积极报名参加奥运治安巡逻队,主动要求在中午天气炎热的时间段参加巡逻;在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中,带头捐款捐物;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又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带头发言。老人说:我一直认为,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先进性,要给群众做好榜样作用,做到退休不褪色、退休不忘本、退休不变质。人活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帮助别人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我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党旗增辉。虽然我年龄大了,但只要我的胳膊腿还能动,就要继续为大家服务。热心公益,不断进取,我们不该向老人学习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张国兴同志的好思想、好作风,在有些人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当今社会,是何等高尚,何等可贵呀!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张国兴同志的事迹更值得大力宣扬与学习。

  接下来是对优秀党员林秀贞的访问。

  林秀贞是1971年10月入党的老党员,40年来,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尤其是在赡养孤寡老人期间,以老人们的需求为目标,以老人们的满意为目的,把老人的幸福当成自己最大的心愿。

  以自身的进步推动周围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十多年来,林秀贞赡养了6位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资助了20名农村困难家庭的孩子步入了大中专院校,其中16名已经走向工作岗位;收养了1名弃婴。她说她觉得做好事、起示范带头作用不能光喊口号,要有实力和资本。为了能更大地发挥作用,我以知天命之年的高龄学微机、学管理,创办了我村第一家橡胶厂和玻璃钢厂,安排了10名残疾人在我厂就业,通过工作,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盖了新房,买了拖拉机、摩托车,人人有了手机,像残疾人吴如水还如愿地娶了媳妇,生活的非常幸福。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党员,她还组织本村和附近的妇女姐妹学科学、学技术,科学致富,还成为衡水市女能手协会副会长。另外,林秀贞还给村子里修路、打井,给文艺队置办服装、旱船等道具,给学校修校舍、买桌椅等,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有新作为、新贡献。而林秀贞自己在生活上过得很简单,不奢侈,省下钱用在公益事业上,手里钱有多少就往外捐多少。无论是汶川、玉树地震还是舟曲洪灾,几次带头捐款12000多元;修乡级路(“秀贞路”)捐资52000元;中宣部、团中央召开的“关爱空巢老人”启动仪式上,她作为被邀请的唯一一个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参加,当场捐资10000元;还有全国各地求助的,有拄着双拐的、坐着轮椅的、背着铺盖卷的……她不光是自费安排接待吃住,还负责接送、付路费,而且还专门准备了成箱的鸡蛋和挂面,先让客人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鸡蛋挂面汤,让客人有回家的温暖感觉。这些年来由于言传身教,影响了一大批人,衡水涌现出了全国“爱心妈妈”王小芬、全省第一个赴川女农民陈巧荣、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衡水中学等等,在衡水大地上,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村风淳正,广大妇女正以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林秀贞说:我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多了,是党的富民政策让咱老百姓得到实惠,我应该回报社会、回报党恩。虽然我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我相信,在我的带动下,千千万万的林秀贞会逐渐成长起来,大家集中力量拧成一股绳,一定能为老百姓办大事做好事。现在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这个基层共产党员一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永当优秀共产党员!

  林秀贞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的好榜样吗。一人带百人、千人、万人...当整个中国都处于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潮中时,哇哦...场面和谐的简直不可想象呀。

  最后来访一下党支部张可山的事迹。

  张可山196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5月任巴沟村村委会主任, 2008年12月任巴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0年1月24日,因积劳成疾,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于2010年1月27日凌晨病逝。

  几十年来,张可山同志始终坚持创业发展,把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自己一生追求。“只要巴沟的群众需要我,就是把命搭上,我也愿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可山同志为办好集体企业,累得大口吐血,却仍然带病工作;为修水利工程,他第一个跳进冬天冰冷的水沟,清除淤泥。2005年任村委会主任以后,年逾花甲的张可山同志,更是以忘我的斗志投入到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事业中。一个多月时间,他带领群众完成了三十余个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解决群众住房问题,他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坚守工地严把质量,建起了一栋栋的农民公寓;为了村里的长远发展,他集思广益,主持绘制了巴沟村发展规划,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安排村文化大院建设。学习张可山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忘我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带领群众创业发展、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学习张可山同志,就要学习他坚持发展、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张可山同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他带领群众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开办企业,使群众生活逐步由温饱走向富裕。他关心贫困群众的生活,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面对群众最为关心的住房问题,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建起多栋农民公寓,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群众生活有了困难,困难家庭学生上学缺少学费,他都想方设法给予资助。向张可山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牢记党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始终坚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团结一心、勇于进取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他完美的刻画了他作为一个党员的人生。

  学习各位党员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时刻鞭策自己要以他们为榜样。

“三访三学”实践报告

――――投身实践共享成长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党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们党总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大力发展皮装、裘皮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特种皮毛动物养殖业及相关的二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努力实现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团结一心、勇于进取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无一不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为之传承、坚持、奋斗。

首先来访问一下老党员张国兴。

张国兴老人1998年退休后一直坚持为社区居民免费服务,谁家的水管漏水,马桶堵了,暖气不热,只要居民找到他,他都有求必应。12年来,他义务上门维修服务1200余次,却从不要任何报酬。

当问到老人为什么坚持与水暖打交道,为什么不安享晚年时,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做了一辈子的水暖工,维修就是我最大的爱好,能帮助别人也是我最大的快乐。我是一名老党员,就应该多做贡献,活到老奉献到老,能帮助街坊四邻做点儿什么我很开心。老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贡献着自己的余热,令人钦佩。

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老人本着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原则,自己动手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工具,有钢钎、钩子、铲子、勺子、叉子等。并用这些工具从便池、下水道等处掏出过各种物品。另外,老人还有个“百宝箱”,里面装着许多替换下来的旧零件。修理的过程中有的就能派上大用场,废物利用,既省钱,又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一举两得。而且有时老人不仅帮助社区居民修理管道,还负责购买修理时需要的零件。除了省钱,老人还特别节约用水,是社区的节水宣传员,堪称节水标兵。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老人身上彰显的淋漓尽致,可敬可佩。

据群众反映,老人长期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不图名利,不要报酬,乐于奉献。退休后老人义务上门维修服务1200余次,不要任何报酬,没收一分钱、一份礼。当有人要谢他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用谢我,要谢就感谢共产党吧,是党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你以后多做些助人为乐的事,比请我吃饭还好。多么质朴而又高尚的一句话,不为名利,乐于奉献,你不震动吗?

大家都说,张国兴同志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积极报名参加奥运治安巡逻队,主动要求在中午天气炎热的时间段参加巡逻;在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中,带头捐款捐物;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又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带头发言。老人说:我一直认为,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先进性,要给群众做好榜样作用,做到退休不褪色、退休不忘本、退休不变质。人活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帮助别人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我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党旗增辉。虽然我年龄大了,但只要我的胳膊腿还能动,就要继续为大家服务。热心公益,不断进取,我们不该向老人学习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张国兴同志的好思想、好作风,在有些人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当今社会,是何等高尚,何等可贵呀!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张国兴同志的事迹更值得大力宣扬与学习。

接下来是对优秀党员林秀贞的访问。

林秀贞是1971年10月入党的老党员,40年来,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尤其是在赡养孤寡老人期间,以老人们的需求为目标,以老人们的满意为目的,把老人的幸福当成自己最大的心愿。

以自身的进步推动周围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十多年来,林秀贞赡养了6位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资助了20名农村困难家庭的孩子步入了大中专院校,其中16名已经走向工作岗位;收养了1名弃婴。她说她觉得做好事、起示范带头作用不能光喊口号,要有实力和资本。为了能更大地发挥作用,我以知天命之年的高龄学微机、学管理,创办了我村第一家橡胶厂和玻璃钢厂,安排了10名残疾人在我厂就业,通过工作,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盖了新房,买了拖拉机、摩托车,人人有了手机,像残疾人吴如水还如愿地娶了媳妇,生活的非常幸福。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党员,她还组织本村和附近的妇女姐妹学科学、学技术,科学致富,还成为衡水市女能手协会副会长。另外,林秀贞还给村子里修路、打井,给文艺队置办服装、旱船等道具,给学校修校舍、买桌椅等,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有新作为、新贡献。而林秀贞自己在生活上过得很简单,不奢侈,省下钱用在公益事业上,手里钱有多少就往外捐多少。无论是汶川、玉树地震还是舟曲洪灾,几次带头捐款12000多元;修乡级路(“秀贞路”)捐资52000元;中宣部、团中央召开的“关爱空巢老人”启动仪式上,她作为被邀请的唯一一个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参加,当场捐资10000元;还有全国各地求助的,有拄着双拐的、坐着轮椅的、背着铺盖卷的……她不光是自费安排接待吃住,还负责接送、付路费,而且还专门准备了成箱的鸡蛋和挂面,先让客人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鸡蛋挂面汤,让客人有回家的温暖感觉。这些年来由于言传身教,影响了一大批人,衡水涌现出了全国“爱心妈妈”王小芬、全省第一个赴川女农民陈巧荣、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衡水中学等等,在衡水大地上,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村风淳正,广大妇女正以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林秀贞说:我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多了,是党的富民政策让咱老百姓得到实惠,我应该回报社会、回报党恩。虽然我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我相信,在我的带动下,千千万万的林秀贞会逐渐成长起来,大家集中力量拧成一股绳,一定能为老百姓办大事做好事。现在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这个基层共产党员一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永当优秀共产党员!

林秀贞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的好榜样吗。一人带百人、千人、万人...当整个中国都处于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潮中时,哇哦...场面和谐的简直不可想象呀。

最后来访一下党支部张可山的事迹。

张可山196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5月任巴沟村村委会主任, 2008年12月任巴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0年1月24日,因积劳成疾,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于2010年1月27日凌晨病逝。

几十年来,张可山同志始终坚持创业发展,把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自己一生追求。“只要巴沟的群众需要我,就是把命搭上,我也愿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可山同志为办好集体企业,累得大口吐血,却仍然带病工作;为修水利工程,他第一个跳进冬天冰冷的水沟,清除淤泥。2005年任村委会主任以后,年逾花甲的张可山同志,更是以忘我的斗志投入到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事业中。一个多月时间,他带领群众完成了三十余个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解决群众住房问题,他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坚守工地严把质量,建起了一栋栋的农民公寓;为了村里的长远发展,他集思广益,主持绘制了巴沟村发展规划,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安排村文化大院建设。学习张可山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忘我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带领群众创业发展、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学习张可山同志,就要学习他坚持发展、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张可山同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他带领群众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开办企业,使群众生活逐步由温饱走向富裕。他关心贫困群众的生活,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面对群众最为关心的住房问题,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建起多栋农民公寓,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群众生活有了困难,困难家庭学生上学缺少学费,他都想方设法给予资助。向张可山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牢记党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始终坚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团结一心、勇于进取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他完美的刻画了他作为一个党员的人生。

学习各位党员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时刻鞭策自己要以他们为榜样。

三访三学报告

-----关于河北武安市骈山村传统文化黄河灯会的调研

胡主席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为此,我专门采访了村党委书记温学方,其介绍的一些关于灯会的传统文化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则是我的成果。据温书记介绍:

骈山村的名字据当地老乡说,传自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战死在这里,战死时他的两匹马也并排而死(或是两匹马并排合葬在一起?),所以取名“骈”。

黄河灯会是骈山村的民俗传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每到正月17,其全村人都会出动,白天在村里赛戏、抬桌游街,表演各种节目自娱自乐。晚上则会搭起黄河灯阵,全村人载歌载舞绕阵而行,燃起巨大的篝火、燃放烟火、放孔明灯,以此来祈求村里来年的好运和安康。

骈山村位于武安市北郊1.5公里处,唐代建村,目前全村共有1300余户居民,4500多口人。2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骈山村探访九曲黄河灯会的筹备情况。

正月初十便见不少乡亲正忙着在家门口和街道两侧悬挂灯笼和花灯。在村街中央,六个大牌坊已经搭起了骨架。他们说,明后两天将在上面装上各类农具和彩灯,布置成“花牌坊”

在村西的一片空地上,一些老人正按照图纸用木桩布置“九曲黄河灯会”现场。虽然阵型的模样还不清晰,但里面曲曲折折的路线已让人眼花缭乱。据介绍,黄河阵从正月初九开始破土动工,正月十四可以完工试灯。

村干部张振海说,为准备好今年的灯会,全村可以说家家户户齐出动,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务,其中搭建牌坊和布置黄河阵工作量最大,用人最多。

365根木桩布成迷宫一般的黄河阵;点燃每根木桩上的灯盏,预示天天光明;而顺利走出“九曲十八弯”,则象征日日通顺。正月十七,邯郸武安市土山乡骈山村将举办一项年味十足的古老民俗活动――九曲黄河灯会。白天,上千村民表演各类民间文艺;到了晚上,近万人游绕“连环灯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据村里的一些老人讲,“九曲黄河灯会”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花灯展示,不仅有声势浩大的“连环灯阵”,还有精彩纷呈的民间文艺表演。

举办灯会的当天,也就是正月十七上午9时至11时许,本村及周边十里八乡的数十个戏班子将齐聚九爷庙前面的广场上,上千名艺人同时登台比赛,尽情为大家表演舞龙、跑驴、旱船、高跷、秧歌、歌舞、杂技等民间文艺。

据老党员们讲,赏花灯,最值得一看的是村中临时搭建的六个“花牌坊”。从正月初七开始,一些老艺人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先用脚手架搭起一个五六米高的庞大骨架,然后将犁、耙、锹,以及锄头、镰刀等农具安装上去,预示农业大丰收。六个牌坊建好后,还要用红布、灯笼、柏枝、纸花、彩灯等材料,将其装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篮。亮灯后,在上百个彩灯的点缀下,每个牌坊都显得光彩夺目,令人目不暇接。

看完精彩的民间文艺表演,欣赏了星光璀璨的花灯、牌坊,接下来便是“九曲黄河灯会”的压轴好戏――转“九曲”,当地人又称游绕黄河阵。

书记温学方说,所谓黄河阵,其实是先在地上画图,然后用365根1米多长的木杆,按图插入不同的方位,各木杆之间用绳索相连接,由此布成如同迷宫般的方阵。每根木桩顶部再用五色纸糊个圆筒,圆筒里放入一个灯盏,预示一年365日,天天光明。在中央位置,还设有一根15米高杆,村民称之为“老杆”,杆上盘龙舞凤。而方阵的四角,分别设有4根5米高的木杆,象征一年四季。

晚上9时左右,黄河阵内365盏灯同时点亮,四周也开始燃放各种焰火,现场气氛顿时火热起来。此时,各个戏班子敲锣打鼓向进口处围拢,准备带领众人游绕“连环灯阵”。

走“九曲”开始后,游客可以拎着灯笼跟着戏班进入阵中,一边观赏艺人表演和四周的焰火,一边感受“黄河阵”的奥妙,真可谓其乐无穷。转到方阵中央,人们都要蹦起来摸一下“老杆”,祈求祛病延年。倘若不碰两旁灯杆、顺利走出九曲十八弯迷宫,则预示将来事事顺利。

骈山村今年布下的黄河阵占地近四亩,阵内弯弯曲曲的道路加起来约长达一公里,走完全程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

据骈山村的一些老艺人讲,“九曲黄河灯会”是一种流传于北方的古老民俗活动。相传商朝末年,姜子牙把商纣兵马打得节节败退。商朝太师闻钟为抵御姜子牙,请来好友赵光明帮忙,结果赵光明不幸战死沙场。赵的三个妹妹为给兄长报仇,设下复杂多样的九曲黄河阵让姜子牙破阵,最后她三人也不幸阵破人亡。后人为纪念那段历史,把九曲黄河阵演变成了春节游艺活动。

骈山村的九曲黄河灯会已延续了700多年,在周边各乡村规模最大,保存也最为完好。近几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骈山村的“九曲黄河灯会”可以说越办越红火,去年

3月份,邯郸市政府已将骈山黄河灯会正式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村干部张振海说,从今年开始,村里决定多投入一些资金,购置更多的新式彩灯和花灯,争取把灯会的规模办得更大,也更具有观赏性。

民间信仰和民俗传统,属于与雅文化相对的俗文化的范畴,在民间的影响更为深远,这其中既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糟粕,也有发挥着各种正面社会功能的积极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国家应当允许民间信仰的合理存在,鼓励健康的民俗传统的恢复,充分发挥民间信仰与民俗传统中娱乐、培养共同生活、协调心理冲突等多方面积极健康的因素。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将部分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节日,国家对此应当认真对待,积极回应。

从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执政方式更加科学的角度讲,中国共产党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可以更加有所作为,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精致有效的传统文化政策。灵活有效地应用传统文化策略,一定能使传统文化在中国建设小康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一定能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一定能推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经贸的飘过~可怜的我们啊~

我了个去!我也是经贸的,和一楼二楼的一样,打印下来了.....

顺便经贸的童鞋可以来经贸一家人吧讨论~~~嘿嘿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axjy/78756.html

标签: 范文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