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行动 > 正文内容

如何从扶贫攻坚做人民满意公务员

2021-11-30 10:05:20扶贫行动2

公务员要以“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为榜样,珍惜机遇,迎接挑战,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做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满意、问心无愧的合格公务员。

省委提出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要深入开展"五查五促",什么是“五查五促”?

一是查自身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强不强,看是否与党组织保持一致。 
二是查工作思路是否清晰、执行力强不强,看工作效率高不高,特别是看开展、参与主题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 
三是查服务意识强不强,看服务水平高不高。 
四是查创新意识强不强,看是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及创新效果如何。 
五是查个人素质高不高,看履行职责的能力强不强、作风形象好不好。

云南昭通市十二五规划的具体内容?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双向大走廊(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内地的大走廊),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特色区域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兴增长极。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坚持“12346”的发展思路。即坚持科学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体制机制两个关键,打牢交通通信、水利设施、城镇建设三个基础,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发展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加工、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六大产业,着力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山区经济与水域经济、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加快乌蒙山区、革命老区脱贫步伐,突出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扶贫和城市大建设重点,融入成渝经济区、挺进长江经济带,全力推进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式、赶超式发展。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形成“一圈一轴一带一片区一门户”的生产力布局。即以昭鲁一体化为重点的昭鲁彝大一小时经济圈,以昆水公路和内昆铁路为依托的昭水发展轴,沿金沙江热区资源经济带,镇雄、威信特色经济片区,把水富县城建设成为云南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合作的重要门户城市。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力争突破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力争累计完成5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突破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达50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3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任务。


    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认真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昭通正处于加快开发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投资依然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始终把投资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动一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的强劲增长,推动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善,促进发展能力的持续增强。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领域。围绕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公路建设,力争通车里程超过2万公里,等级公路比例达到60%以上;配合抓好铁路项目建设,推动昭通机场迁建,提升水富港航运能力,加快形成有效衔接、立体支撑、广泛辐射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国家加快水利发展的机遇,制定实施“振兴水利”行动计划,集中推进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五小水利”项目,新增库容4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突破14亿立方米。加大骨干电网建设力度,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电力保障能力;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农村户表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坚持多渠道挖掘增量、多元化扩大总量,进一步增强投资活力,确保投资保持科学持续增长。加强协调争取,努力使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计划盘子,力争上级安排的项目资金逐年明显增长。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探索财政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前期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项目可行性水平。规范政府性投融资平台管理,逐步增强融资能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领域。


    (二)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内生动力、提高综合实力的根本途径。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心和扎实的举措,立足实际,依托资源,积极培育和构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强劲的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走突出优势创特色、点面结合扩规模、依靠科技促发展、拓展市场增效益的路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力争到“十二五”末,农牧副之间的比例达到30︰40︰30,粮经种植比例达到40︰60。抓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切入点,提高农业八大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农产品转化增值,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培育组建专业合作组织超过700个。通过努力,使第一产业产值超过15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重点涉农企业增至10家以上。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工业强市的路子,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确保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以上。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力促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支撑力大的骨干项目启动建设。巩固提高烟草及其关联产业。大力支援金沙江水电开发,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形成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和煤炭、新能源加快发展的多元化能源产业格局。切实推进电矿结合,突出打造煤化工、硫磷化工和矿冶建材产业,提升新型载能产业发展水平。把壮大主导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抓好产业转移承接,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成长壮大,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3%以上。


    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金融、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战略重点,全面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2%。整合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景点景区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到昭通设立分支机构,促进金融租赁、票据融资等金融业务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地方企业上市融资,增强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培育物流企业,加快建材、农特产品等大型专业物流市场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促进服务业迈上新台阶。


    (三)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区域协调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昭通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推动城市的思路,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农村活力,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增加农村公共投入,增强农村自我积累和加快发展能力。坚持规划引领、连片打造、重点示范,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粮食丰产计划,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坚持就地就近转移、返乡创业、异地输出并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稳定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45万人以上,务工纯收入要达到126亿元以上。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每年巩固和解决10万以上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协调互补的城镇体系,到“十二五”末城镇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8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形象和品位,到“十二五”末建成区面积要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过50万人。切实加快镇雄、水富两个次中心城市和其他8个县城、重点集镇建设,不断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建立职责明确、高效规范的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启动实施农民宅基地、承包地置换试点改革,推动城镇与农村统筹协调发展。


    (四)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要始终把造福全市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惠民之策,全力办好利民之事,认真解决事关各族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广大群众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奋发地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社会繁荣进步,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坚持人才兴市,优先发展教育,提高“两基”水平,抓好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使幼儿入园率、高中毛入学率均达60%以上,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 年。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保障。抓好科研合作、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强化科技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建设,认真实施科技项目,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切实解决农村学科技难的问题。积极繁荣文艺创作,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事业,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视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着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民生改善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迈进。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快建立基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社会保险参保达到560万人。完善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福利慈善事业。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房地产一、二级市场管理,抓好廉租保底、公租解困、农村危改、抗震安居等项目实施,力争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105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5万户,促进住房货币化补贴全面实施。注重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社会治安、信访接待、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社区建设等各项社会管理,努力创造更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建设事关发展全局、事关长远未来。我们要强化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观念,正确把握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深入实施“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致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按照以控为主、控导结合的思路,保持人口计生工作的强劲态势,降低人口生育水平,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强化人口计生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抓好“一放二扎”等硬性措施落实,注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争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促进群众生育观念不断转变,努力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积极推行总量控制、双向调节、差别管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合理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确保土地总量动态平衡。坚持资产化管理资源,依法加强优势资源集中管理和开发。着力实施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力争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上升到85%。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大工程,大力实施“森林云南·昭通行动”。围绕构建生态屏障,治理水土流失3000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390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35%。加强渔洞水库、昭阳大山包等重点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坚决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力争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均达70%以上。


    (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我们要以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承担责任的胆识和气魄,观念上先人一步、办法上高人一筹、动作上快人一拍,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毫不动摇扩大开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着眼于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稳步务实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有效化解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解决农村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等发展难题。加大殡葬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开展行政审批集中统一办理工作,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


    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大力发展开放型、外源型经济。充分发挥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攀西六盘水地区的优势,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协作,积极扩大与长三角、泛珠三角、泛北部湾等区域的交流,进一步拓展互利共赢空间。以能源、化工、制造、新型载能和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为重点,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项目。积极采用直接投资、经营权转让、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力争利用市外资金累计突破1000亿元。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fpxd/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