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孤儿助养 > 正文内容

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途径

2022-01-22 09:47:00孤儿助养2

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教育策略和良好的环境机制。就教育策略而言,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实践三者的有效整合与互动才能逐渐形成。就环境机制而言,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可以为公民有序地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政策条件和法律保障;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弘扬正气,为公民营造一个是非分明、扶正驱邪的社会氛围;诚信友爱的道德环境是公民道德取向获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必要条件。(一)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教育策略1.家庭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涵义就是家长对于子女的照顾和教导,如教子女基本生活技能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指导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等。本文探讨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方面的教育。家庭责任意识教育不仅是帮助孩子走向成熟的一种手段,更是造就人才和使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能过分宠爱,不能把孩子当作盆花养护,应改变一切包办代替的做法,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应该尽的社会责任。其次,要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研究表明,作为子女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在品德价值上的倾向性,对子女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甚至对子女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家长要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素质,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得到及时的保障。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法治进程,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可谓任重而道远。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真正实效。同时,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也要与我国的法治化建设进程结合起来,要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2.学校教育。进入学校后,学校影响相对于家庭影响而言,逐渐成为主要因素。如何加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校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可开设专门的公民责任教育课,并作为重要一环,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等结合起来讲解,也可在各科教学与其它活动中渗透。其次,校园文化要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校园文化是一门隐蔽课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机载体。因为,学生在校除了接受课堂教学以外,其余全部时间,大都在接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且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第三,要知与行并重,尤其要突出行的作用,不能搞形式主义。3.社会实践。公民责任意识的形成是其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社会实践是公民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在实践的大课堂中,公民可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远景,树立起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环境机制1.要有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单靠简单的诠释,更不能单靠不厌其烦地说教,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根本措施。公民正义的制度环境,可以为公民有序地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政策条件和法律保障,使每个公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能明确自己的义务,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多少,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目标。这样公民不但能够积极、有序、不间断地参加到各种社会实践中来,还可以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扩大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形式和范围,从而使公民在自己的真实体验中逐渐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2.要有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一生下来,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他会毫无选择地接受所处的那个环境文化或风俗习惯。也就是说,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与文化氛围休戚相关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首先,要加强观念上的引导。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公民对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视,并将这种观念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争取形成社会成员对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追求。其次,要加强大众传媒在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上的舆论导向功能。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帮助人们较好较快地树立责任意识,社会舆论过多地关注什么,人们的意识就会因此而具有倾向性。怎样利用好社会舆论工具,对人们责任意识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3.要有诚信友爱的道德环境。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五讲四美 道德要求等为构建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奠定了基础。然而,社会转型期公民的道德意识是基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引发了社会全方位的转型,这一过程又引发了人们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非正式制度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旧道德,道德领域滋生出大量公民道德缺失现象。这就要求社会力量对人们道德意识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调控,以诚信友爱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建设应成为社会转型期公民道德取向获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道德环境。总之,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公民把那些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的,公民必须遵守的“你必须”的社会责任或义务,通过社会引导、自我教育及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我愿意”“我应该”的内在、自觉方式表现出来,做到人人知责任、处处尽责任、事事负责任,形成公民责任自觉社会氛围的时候,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目标才算真正实现。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nba.com.cn/gezy/9242.html